樊志輝、曹穎在《學術交流》2017年第5期撰文指出,以熊十力、梁漱溟、唐君毅、牟宗三等人為代表的心性儒學是現代儒學的重要向度。他們將儒家的心性之學視為中國文化的神髓所在,并試圖以此為根基來謀求中國文化的返本開新,探求中國文化與西方現代性文化的接榫。然而,現代心性儒學的心性敘事存在著體證、見證與論證不分的問題,將個體的體證上升為見證,進而等同于論證,這是思想上的僭越。同時,現代心性儒學將現代性問題化為主體性問題,將主體性問題化為道德主體性問題,將道德主體性問題化為心性主體問題,使得全部的現代性敘事被歸結為心性敘事,以這種還原論模式處理現代性問題的現代心性儒家基本無力處理中國所面臨的具體現代性問題。事實上,現代心性儒學將儒家心性論奉為中國文化之道統的做法,可能使我們喪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性理解,不利于華夏文化健康成長。所以,面對現代性中國問題,雖可開掘儒家心性學的價值,但不可封閉于儒家心性學,我們需要的是拆解并抽取華夏傳統中一切可資利用的資源,來面對中國的現代性問題。
(徐雪野 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