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如果都讓它就這么過去,以后只會更糟。
——題記
1934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在共產黨領導下,譜寫了無與倫比的長征史詩。在這場戰略大轉移中,紅一、紅二方面軍相繼經過四川;紅四方面軍則從川陜根據地出發——三大方面軍長征中經歷時間最長的省份是四川,省內大約六成的縣都留下了紅軍將士的足跡,搶渡金沙、四渡赤水、飛奪瀘定、爬雪山過草地等艱苦而卓越的歷程,最終實現了一、四方面軍和二、四方面軍兩次大會師,留下了長征史上壯烈輝煌的篇章。
長征,不僅僅使得一個偉大的政黨軍事力量得以延續至今,更為重要的是,它給予千千萬萬后輩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指引意義。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宣教局、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四川省文學藝術聯合會和峨眉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等部門聯合攝制了十集歷史紀錄片《紅旗漫卷西風——紅軍長征在四川》,并在央視紀錄片頻道的《真相》欄目中播出。這部作品重溫長征歷史,沿紅一、二、四方面軍在四川的長征行軍路線,實地實景采訪拍攝,輔以多位黨史、軍史專家的論述,再現紅軍三大主力在四川的壯烈征程;同時遴選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紅軍后代,講述父輩的長征故事。
這部作品以其翔實的史料和精彩的采訪收到熱烈反響。可以說,這是一部有高度、有質量,且具有史料價值的紀錄片作品,其重要意義在于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老一輩革命家用血肉之軀譜寫的紅色史詩、紅軍與四川人民患難與共的珍貴情誼以及貫穿長征始末所留下的精神遺產。
小細節構筑大歷史
長征故事具有史詩般的屬性,在以往許多長征題材影視作品中,或者立足于全景式的宏大敘事,或者聚焦于某個故事的典型呈現,而作為一部既要關聯全貌、又當立足四川的大型紀錄片,《紅旗漫卷西風——紅軍長征在四川》一方面有整體背景的清晰交待,另一方面又突出了進程中的關鍵細節和重要轉折。
歷史的細微之處,最容易被人所忽略,但他們往往是最能夠解讀歷史真相的關鍵鑰匙,同時也是最能夠實現紀錄片真實性與貼近性訴求的有效因素,正所謂“于細微處見真精神,于平凡處顯不平凡”。《紅旗漫卷西風——紅軍長征在四川》正是從小處著眼,以點帶面,以小見大,作品聚焦在紅軍長征這一偉大事件中一連串最具典型意義、符號化特征的細節元素上,比如藏在裙下的紅旗、反復修補的舟船、剪開半邊的棉被、歷經三次征戰的山炮等一系列看似尋常卻能貫穿全局的關鍵物件或重要場景,從細節說起,引人注意。
本片提到,李中權少將在過草地時和母親的偶遇與絕別,母親喚著孩子的乳名一下叫住了李中權,說“我身體不好了,但不要管我,要繼續北上”,而行軍緊急的李中權只能把身上僅存的糧食給母親,跪地拜別后策馬分別了,頭也不敢回。長征途中,任弼時的夫人陳琮英生下了二女兒任遠征,由于奶水不足,孩子哇哇直哭,朱德同志知道后就和警衛戰士沿著草地溪溝仔細尋找可吃的東西,發現溝里有魚后,他們就地取材用柳枝別針土造魚竿釣了小魚熬魚湯,用魚湯喂活了剛剛產子的女紅軍和嗷嗷待哺的嬰孩。這樣的細節,絕不是編導憑空想象所能完成的。還有大渡河飛越時,為了避免小船撞到礁石和旋渦,安順場的幾名船工跳入江中用肩膀頂著船行進,最后順利渡江。紅四團任先鋒團猛撲滬定橋,迎暴風驟雨,走峭崖陡壁,二十四小時強行軍二百四十里,其間翻十幾座大山,架幾十米木橋,打兩場惡仗,奪幾道險隘,創下了世界軍事史上徒步作戰行軍速度的最高紀錄。這樣大量細節的再現,為一部紀錄片作品增添了巨大的感染力,這種力量,是一些電視劇作品遠遠無法企及的。如果問這部作品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就是它對長征故事的深度挖掘和再現。
口述采訪還原真實
通過人物采訪對話建構故事表達是本片的一大特點。紀錄片《紅旗漫卷西風——紅軍長征在四川》通過大量采訪講述了紅軍在長征中經過四川全境的傳奇故事和人文情感,其中很多細節還是首次披露,鮮為人知,同時評價了重要歷史事件背后的意義和價值,點明主題。
豐富的長征故事已有眾多的影視表現,如果同類題材的紀錄片不能在前人基礎上大膽創意和努力創新,那么將很難實現更有效的傳播價值。本片正是通過鮮活生動的采訪,讓觀眾在老紅軍以及紅軍后代的回憶講述中親臨歷史現場。這批受訪講述者有91歲高齡的原紅二方面軍老戰士向軒,朱德外孫劉建,劉伯承之子劉蒙,賀龍之女賀曉明,任弼時之女任遠征,陳云之女陳偉華,孫繼仙之子孫東寧,楊得志之女楊秋華,何正文之子何凡,彝海結盟的小葉丹之孫沈建國等等,他們面對鏡頭真情回憶父輩祖輩的革命事跡,眼中閃著光,含著淚,深情還原了80多年前的真實歷史。正是通過他們的講述,紅軍的戰術思想、行軍理念、生活作風得到凸顯,彝族老紅軍曲木伍勒之子曲木史波用父親的話說,“這支隊伍為老百姓說話,千百年來,沒有遇到過一支這么維護我們民族的隊伍!”
與此同時,片中還邀請了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院副主任石仲泉等黨史、軍史研究專家,對每一次重要戰役,每一次關鍵戰略決定進行解讀和點評,讓史與論結合,史與今互襯,為每一集的主題畫龍點睛,也讓觀眾易于理解。
另外,從創作手法上看,本片運用背景音樂對故事氛圍和節奏的營造,通過動畫模擬軍事戰略效果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值得稱贊。
看完十集紀錄片,筆者更加確信,無論從征程時間的長度,戰斗的激烈程度,還是環境的艱苦程度來看,中國工農紅軍在四川的故事,都是長征過程中最為蕩氣回腸的段落,是長征所留下的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因此,觀眾得以明白,本片以“紅軍長征在四川”為副標題,絕不只是一種簡單的地域設定,而是對整個長征宏大價值的高度提煉和典型表達。
20世紀80年代,著名理論家阿斯曼夫婦提出了從文化傳承向度思考和解釋文明的發展規律,即記憶理論。阿斯曼將記憶的一大作用理解為具有超越個體壽命的長遠意義,它能夠幫助人在時間維度中自我調整,因此應當被視為人類社會的原始動力和每個人的基本需求。紀錄片《紅旗漫卷西風——紅軍長征在四川》從獨特的視角重組歷史線索,以口述的影像再現民族記憶,淋漓盡致地彰顯了不怕犧牲、前赴后繼、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百折不撓、克服困難的偉大長征精神,鮮活有力地展示了四川在紅軍長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對中國革命勝利的重大貢獻。在很大程度上,紅軍的信念,長征的精神成為了中國共產黨不斷進行變革的原始動力,也幫助當下的人們走好屬于每一個自己的“長征路”。
81年前那次驚心動魄的遠征,歷時之長,規模之大,行程之遠,沿途自然環境之惡劣,雙方力量之懸殊,在人類戰爭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站在歷史坐標下回望長征,長征沒有因時間的沖刷而黯淡,反而熠熠生輝,其彰顯出的幾個啟示,將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的生命里,鐫刻在人們的心靈深處。紅軍信念,長征精神,也必將激發出我們為實現崇高理想和爭取美好生活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