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和媛 王坤茜 陳珊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建水陶作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云南省獨有的文化名片之一。研究建水陶的傳承,得以窺探云南省當前對于非遺項目的保護現狀及發展導向。建水陶的活態傳承內涵主要表現于兩個方面:一是其技藝的傳承,二是其文化的傳承。本文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設計讓非遺走進生活,煥發新的活力。
關鍵詞:非遺 建水陶 活態傳承
一、非遺項目建水陶活態傳承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財富,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建水陶作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云南省獨有的文化名片之一,研究建水陶的傳承,得以窺探云南省當前對于非遺項目保護的情況。
建水陶目前在當地的發展進入了上升期,政府政策導向和指導方針都非常重視建水陶的傳承。傳統技藝不僅僅需要保留,也需要不斷融入新的血液,才能在創新中得到發展。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對建水陶進行創新和再創造,會讓其煥發新的活力,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更加能夠與當代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緊密結合起來。
從產業化的角度來看,非遺保護和文創產業的發展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非遺是傳統,文創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和宣傳保護。云南是一個少數民族文化非常燦爛的省份,但是目前文創產業在云南省仍然是一個探索中的狀態。如果要從產業的角度出發,對云南本土的非遺傳承狀態和創新方法進行研究的話,已經有較成熟產業鏈的建水陶能夠作為一個契機,與旅游業有機結合起來,提升云南省的文化消費層次,對云南其他地區的民族文化如何保護與傳承也能提供參考。
二、非遺項目建水陶的技藝傳承
建水陶的技藝傳承主要有兩點:一是對燒制和裝飾技藝的掌握,二是技藝的傳承方式。燒制和裝飾技藝是建水陶技藝傳承的核心。傳統建水紫陶講究精工細作,以書畫鏤刻、彩泥鑲填為主要手段。在燒制技藝上,建水紫陶屬于高溫陶,當窯內達到相應高溫時,紫陶在不同溫度下,可能會形成極具特色而又可遇不可求的窯變。建水紫陶不僅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傳統的書畫藝術,并由此延伸出了獨特的“斷簡殘貼”裝飾手法和刻胚填泥、無釉磨光等裝飾技藝。如今“殘貼”已經成為了標志性的紫陶工藝標志,其裝飾手法更是在中國陶藝界獨領風騷。因為建水紫陶刻填和繪畫工藝的特殊性,所以到目前為止在建水紫陶的裝飾方法上仍然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替代手繪。
隨著現代信息流通的高度發達,建水陶的技藝傳承方式也變得多種多樣。在過去,制陶人多為農民,制陶只是家庭生產中的副業,多在農閑的時候進行,這樣的制陶人群體也造成了紫陶制品缺乏文化底蘊和思想深度。現今的建水,傳承方式多種多樣,師徒傳承是最傳統的一種技藝傳承方式,在建水這種傳承方式也很常見。
在所傳授的技藝中,部分情況下,根據工藝和流傳的傳統習慣,不同的流程會交給不同性別的人來完成。例如,拉坯、修坯、乃至燒窯之類的重體力的、帶有一些危險性的活計,一般交給身強力壯的男性完成,而書畫、刻填、粘接等需要耐心和細心才能完成的步驟一般交給女性完成。根據性別優勢進行天然的分工,相輔相成,共同完成紫陶的制作。除了師徒傳承的方式以外,在建水還有很多學校都開設了紫陶相關課程,在學校里從面對學生的角度增加傳承人群的數量。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制陶人愿意走出作坊,到學校中和別的地區學習文化知識,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鑒賞水平。
三、非遺項目建水陶的文化傳承
從近年政策導向來看,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越來越重視。2012年,文化部就頒布了《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其中就提到了這樣的傳承方式“有利于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活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更緊密地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在《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2017)》中明確提出保護和發展傳統工藝,加強對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保護和開發創新,挖掘技術與文化雙重價值。推動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運用現代設計改進傳統工藝,促進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形成品牌,帶動就業。
在良好的發展環境下,云南省目前已有國家級和省級非遺保護名錄555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105項,省級保護名錄450項;非遺傳承人國家級53人,省級傳承人761人,共814人,此外還有很多縣級的保護名錄和傳承人。建水陶燒制技藝屬于第二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也在其列。
非遺保護對象所處的文化空間及其在不斷創新的傳承過程中形成的經驗和技能以及文化傳統在現實生活中被繼承形成的美學觀念,具有強烈的生命力,是一種活文化。對這種活文化的傳承是近年來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的熱點,而活態是指其發展歷史上的代表人物與作品中所蘊含的技術傳統與文化內涵,建水陶也不例外。
由此可見,在文化傳承中進行著人類社會中各種文化要素的交接,既有物質的,也有非物質的,如精神的、社會關系的,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的傳承就是文化的生產和再生產,就是對人的教育和再教育。通過傳承實現的人與文化的結合,是一個有機能動的社會過程。古老的技藝得到繼承的同時,不斷地有與之相關的文化記憶刻在每代傳承人群的腦海中,并且代代相傳。
文化傳承對整個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不管是哪一種傳承方法和人群,它包含的傳承譜系、傳承內容,都是對文化的保護和發揚。從近代至今,建水陶曾作為國禮,在周恩來總理出訪中出贈,代表著中國文化。在不久前舉行的上海世博會上建水陶作為云南省特色展品展出,作為地處邊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省份,人們不僅是在傳承建水陶技藝,更是繼承和發揚其背后的紫陶文化,對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的同時,也對自己所處的地區產生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四、傳承人群對建水陶產品的創新設計研究
非遺的繼承保護并不是某個個體的傳承,而是與之相關的整個傳承體系中所有人群的傳承。包括已取得了資格認證的傳承人、匠人、學徒,也包括高校學生、技術學校學生,等等,根據對技術和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統稱為傳承人群。對于建水陶的活態傳承來說,傳承人群對產品的創新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因素。
一是傳承人對紫陶產品的創新設計。以云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田靜為例,她在2016年的BMMW Lifestyle非遺創意設計大賽中獲得二等獎的參賽作品《法喜壺》就是一件典型的作品。
這把壺在外觀上引入了寶馬汽車經典雙腎進氣格造型,壺體方混,壺蓋為圓,即“天圓地方”之意。從造型上來看,是一次對傳統茶壺造型的突破嘗試,而在提梁、壺嘴等處的設計中,依然保留了傳統壺嘴造型。
作為技藝的傳承者,田靜除了在造型上對茶壺做了一定的突破外,在制壺中還采用了傳統柴燒的燒成技術,與產品設計師的創新思路不同,非遺傳承人對于傳統技藝有著屬于自己的理解和堅持。
除傳承人的創新探索以外,作為傳承人群之一的一些高校學生也對建水陶產品進行著設計探索。與傳承人不一樣的是,高校學生對傳統技藝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古老的傳統技藝作為一種產品實現的手段出現在作品中。例如筆者設計的《龍隱茶具》,在傳統燒制技藝的基礎上,加入了金屬加工鍛造工藝,多種制作方式的結合給建水陶產品注入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比傳統建水陶作品更加能夠融入現代生活當中。
龍隱的命名來自于周易干卦中“龍,德而隱者也”一句。中國風特色的茶具風骨在內,是一種精氣神。龍的意境體現在曲線設計的提梁,將龍翱翔盤旋的姿態做了抽象的設計。同時摒棄了浮夸的裝飾,這套茶器方圓結合,著重表現迎合現代人們生活中審美的簡約風格,放大了建水陶體如鐵、聲如磬的特色,為保證產品簡約大氣的整體形態,大膽地放棄了傳統裝飾工藝的梅蘭竹菊等花樣裝飾,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五、結語
建水陶的非遺保護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并不是靠某個傳承人來完成的,而是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和幫助。同時,在活態傳承的過程中,也需要業界和普通大眾增加溝通,通過多渠道來達到傳播文化、傳承技藝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胡燕.宜興紫砂發展歷史及其活態傳承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2.
[2] 趙士林.論民族文化的傳承[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4).
[3] 徐藝乙.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中的作用[J].貴州社會科學,2012(12).
[4] 聶磊明,梁爽.建水紫陶裝飾工藝的藝術特點[J].紅河學院學報,2015(2).
作 者:廖和媛,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王坤茜,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陳珊,昆明理工大學2015級工業設計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