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華 河北工程技術學院
基于產學研融合的應用型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呂曉華 河北工程技術學院
通過研究借鑒國內一些大學的成功經驗,探索新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以河北工程技術學院信息技術學院通信工程專業建設為例,以建設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目標,以產學研融合為核心理念,提出人才培養的幾項項創新舉措。
產教融合 創新人才培養
為破解制約河北省本科院校產學研制度化、規范化、效能化的體制機制障礙提供解決途徑;探索本科院校產學研融合機制,指導產學研創業基地項目建設,推動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高技能的服務津京冀的人才。
2013年開始我院啟動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調研和修訂工作。在對地方產業、行業和用人單位全面調研和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學校以能力培養為導向,按照“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專業培養目標→專業培養規格→課程體系”的邏輯路徑,對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全面修訂,并于2014年7月頒布實施。2014版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根據真實生產、服務的技術和流程,以能力為本位,構建課程體系,開展模塊化課程改革;加強了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增設了專業認知、假期調研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比例理工類專業達到35%以上,人文社科類專業達到30%以上;加大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力度,支持基于生產與服務實際應用的課程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材編寫等方面的改革;按照專業認證基本要求,推進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適應度,有效保證了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
按照應用型本科培養定位,課程體系需要做相應的調整,整合理論課程,強化實踐訓練,構建以行業需求為導向的模塊課程。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在課程體系建設上積極推進以工學交替、產教結合為主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工程、技術、經管類專業進行以提職業崗位需要的技術與技能為目標的模塊化課程改革試點。
產學合作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方式,已經為國際所認可并實施。以實現產學融通、學用互動的產學研一體化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為目標,加強與行業企業的聯系,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能支撐專業綜合改革和模塊化課程改革的實踐教學體系。
企業和學校的合作朝多元化方向發展,不但是人才培養上的合作,還有工程項目上的合作,科研上的合作,學生創新創業上的合作。在這種合作關系下,我學院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不斷加強,提高我院的實踐教學水平和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以河北工程技術學院通信工程專業為例,本專業目前已經建成了一支符合當前高等教育要求,滿足人才培養實際現狀的專兼結合、機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校企雙方師資互用,學校教師要為企業提供理論知識培訓,企業工程師來校為學生進行實踐指導,企業接受學校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學生的授課任務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承擔、協調匹配進行。
為了進一步加深校企合作的力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校與華為公司共同建設完成了“河北省華為網絡通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企業將2000余萬元的電信入網設備、程控交換設備、光纖接入設備等搬到了學校,組建了“NGN”實訓室、“程控交換實訓室”、“接入網實訓室”、“光網絡實訓室”,實現了學生親臨工作現場的目標。下一步企業將繼續注資,建成無線網絡優化實訓室、云計算數據中心等為學生提供實訓、實習場所。
研究完成了“雙導師制”指導制度,理論課授予者為老師,實踐課授予者為師傅。老師既要到企業了解所需授課內容,師傅也要到學校學習理論內容,實現老師和師傅教育的融合。
構建了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師傅評價、企業評價、社會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打破了以往單一由學校教師評價的制度,建立了由行業、企業對實習生崗位技能進行達標考核,按照“崗位核心能力、職業遷移能力”設定考核目標。
以河北工程技術學院信息技術學院產學研基地(華為網絡通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管理實際過程為載體,通過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初步構建出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框架和具有民辦本科院校特色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找到一條具有可操作性的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方法與途徑。課題研究成果,可以推廣到同類本科院校。
[1]鐘秉林.推進大學科教融合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2(5):4-6
[2]林彥紅.科教融合理念的創新與實踐,以中國科學院大學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4(28):27-32
2017年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研究課題《基于產學研融合的應用型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RS-2017-3122)。
呂曉華(1980—),女,工程碩士,副教授。研究領域:計算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