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誼,喻德曠
(南方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面向專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SPOC混合式教學內容設計*
楊 誼,喻德曠
(南方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不同專業對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存在差異化需求。為此,提出了一種面向專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設計這一核心環節,把專業需求作為重要因素,開展班級學情分析,進行具有專業特色的教學內容的選取、設計和組織,基于MOODLE平臺開展多維度多結構的學習資源體系建設。實踐表明,該教改策略能夠更好地滿足專業培養需求,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計算機技術的能力。
計算機應用基礎;專業需求;SPOC混合式教學;教學內容設計;學習資源體系建設
作為高校新生普修的公共課,在許多師生的印象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一直與“簡單”、“基礎”、“沒有特色”、“缺少提升空間”掛鉤。實際上,近年來計算機技術呈加速發展態勢,新潮流、新模式不斷涌現,計算機應用教學呈現“內容新、變化快”的新特點,這迫使教學環節需不斷更新、擴充和提升。此外,在綜合性高校中,不同專業對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需求有明顯差異。如果不加區別地對理、工、醫、文史、藝術等不同類別的學生講授和訓練同樣的內容,則難以滿足后續專業學習的需求,也無法運用這門課的技能為專業學習服務[1]。
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互聯網的大眾化為教育界帶來了新的理念及學習方式。自2012年以來,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借助網絡通信技術,在開放式網絡平臺上發布優質的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供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區的人們學習,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而言,在人數、時間、地點上突破了局限,但是也出現了學習者注冊率高而完成率低、師生交互缺乏等問題[2]。
隨后,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給高校教學注入了又一股新的學習理念。與MOOC相對,SPOC只對小規模的有一定基礎的申請者開放課程。SPOC在教學中常與MOOC、傳統課堂和翻轉課堂結合,能夠發揮多種教學模式的優點:傳統課堂面對面教學的直接和直觀,翻轉課堂推動學生課外主動學習和課堂高效教學,MOOC網絡學習的靈活和獲取豐富資源的便利[2]。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現實狀況是:學生基礎水平分化大,專業需求差異明顯,內容多更新快,課堂學時數較少。為此,我們提出了一種面向專業的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專業需求作為重要因素融入到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設計中,運用SPOC模式引領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環節。
⑴ 利用網絡資源課前自主學習
教師在課前將學習資源發布在網絡平臺上,布置本次課的學習任務。學生通過導學材料,了解學習范圍和要求;通過觀看視頻和閱讀各種資料,掌握知識點;通過配套的習題進行練習和實驗;通過平臺與同學討論,互相幫助。教師根據網絡作業完成情況來了解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和學習盲點,做好課堂教學規劃。
⑵ 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和小組學習
教師有針對性地組織課堂內容,把課堂時間放在重點內容的講解上,突出難點問題的解決方法和過程,真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設計解決方案的能力。本課程雖然以前一直都在機房進行,但是受到機房容量和課內時間的限制,很難開展充分的交流和討論活動。在SPOC混合式教學中,教師則可利用SPOC分組、展示等功能,實施情境模擬、案例開發、角色扮演、問題研討、小組演示等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⑶ 利用MOODLE交互功能實現課后鞏固和拓展提高
在每次課堂學習之后,學生再次登錄MOODLE平臺,完成本次課所要求的課后練習和實驗作業,進行個體知識的梳理、鞏固,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收回答卷并進行統計分析,還可在網上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教學內容的設計是SPOC混合式教學的核心環節。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面向全校學生所開設的公共課,以前所有的專業都采用相同的教材,講述相同的內容,這種統一的做法能夠減少教師的工作量及難度,但是由于與專業關系不大,不少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不能把所學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靈活地應用于后期的專業學習。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對教學內容設計進行了全面改革。在保證知識點全覆蓋的前提下,針對不同專業,采用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分別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通過收集全校各學科的專業培養意見,與專業負責人充分溝通討論,將該專業對計算機能力的要求進行體系化和具體化。面向不同專業設計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分為基礎級、應用級和綜合級。基礎級是全體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內容,應用級則是不同專業的學生掌握不同的知識點和技能點,綜合級要求綜合運用知識來解決有一定難度的實際問題。即便是相同的知識點,在對不同專業學生的教學中表現為不同的講解方式和講解次序,設計與專業關聯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設計不同層次的學習要求,使得學習資料更易理解,學習內容更有針對性[3]。
例如,在第一章計算機系統基礎知識中,進制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對于非理工科學生,要求掌握進制的基本概念,理解二進制的產生和用途,掌握二進制、十進制的轉換規則,能夠進行二進制和十進制的整數和小數的對應轉換。而對于理工科學生,則除了上述要求之外,還要求掌握數據的存儲方式,理解和推導更多種進制之間的相互轉換規則,理解二進制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了解邏輯電路與二進制的關系,掌握常用的邏輯運算。這樣的教學設計減少了非理工專業學生的負擔,保持其學習熱情,而對于理工專業的學生,則有利于其后續電子電路、計算機體系結構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又比如,在程序的實驗設計中,同樣是對選擇語句知識點的練習,為醫學專業的學生演示根據體檢判斷疾病小程序,對實驗技術專業演示反應物動態平衡小程序,向藝術專業學生演示動態海報小程序。教學內容和訓練內容體現專業特色,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參與興趣。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開課之前,教師需要分專業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學情分析,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入門技能、能力水平、使用網絡平臺的條件和熟練程度等,以便決定對該班級采用何種教學策略。學情分析在課程開始前兩周左右進行,通過問卷調查、學生抽樣面談等形式,收集了解學生的學習特征、學習要求和存在的困難。教學組討論制定適合各個班級的教學模式,指導教學的開展方向和過程。對于程度較好的班級,按照計劃和進度開展課程教學,并加以課外項目的訓練,對于程度不足的班級,則采用適當放慢教學進度、多加輔導的策略。
學習資源用于學生課前自學、教師課堂講授和學生課后訓練提高,包括教學大綱、章節概要、材料目錄、導學案、微視頻、紙質或電子書籍、教學課件、案例、討論話題、測驗和作業、網絡鏈接資源等[4]。構建基于知識模塊的非線性知識體系,分為單元、小節和要點三個層次。
計算機應用基礎劃分為6大單元,分別是:計算機系統基礎、操作系統、文稿與演示排版、數據處理與分析、網絡基礎、程序設計。以樹形結構組織,各知識模塊相對獨立。中間層次是單元內的小節劃分,不同小節之間存在遞進、平行和跳轉等關系。要點是最細分的層次,要點之間以網絡結構組織。在這個三級結構下,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出發,自主地選擇學習方向和學習內容,學習知識的建構更具有主動性[5]。
資源發布在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網絡平臺。該平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多功能全方位的學習環境,不僅學習資源豐富,不斷更新,而且具有學習導航功能,便于學生預習和擴展自學;提供了學生實時在線交談、發起討論、在線互評,便于學生交流互助;提供了大量實驗項目和測驗環境,學生可以檢驗學習效果,有針對性地鞏固和查缺補漏[6]。
經過兩年的教學實踐,我們實現了新舊教學模式的順利過渡,新的教學模式和內容設計具有下列優點。
首先,通過運用SPOC三階段模式,提高了學生課前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情況,使得課堂時間利用率更高,課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綜合任務,鞏固提高效果更明顯。
第二,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都很好地體現了專業需求和區分度,學習目標更加清晰,內容分解更加細致,有利于教師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采用適合自己學習方案,靈活地開展自主學習。
第三,網絡平臺提供豐富實用的學習資源和學習任務,培養了學生的獲取信息、交流合作和綜合應用能力。
新的教學模式對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投入更大的精力去研究計算機技術進展,了解多種專業的應用需求,把握好新技術新應用,及時體現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在課前和課后抽出大量時間答疑輔導。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增強自我管理能力,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適應信息技術條件下新的學習方式。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運用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了以學生為中心,傳統課堂、翻轉課堂與網絡平臺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面向專業的教學內容不僅很好地滿足了不同專業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師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計算機技術的能力。這是一種值得提倡的高效的教學模式,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將不斷探索完善,使之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1]金儉,范楊慧.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計算機時代,2016.15(3):72-74
[2]張春英,劉盈,趙艷君.基于“MOOC+SPOC”的“大學計算機基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6.3:63-69
[3]許黎娟.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時代,2017.16(5):54-56
[4]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MOOC與翻轉課堂融合的深度學習場域建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1:41-49
[5]楊麗琴.慕課、SPOC和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應用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6.6:234-235
[6]黃宏博,李穎《.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內容與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學刊,2017.1:56-57
SPOC blended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for courses of specialty-oriented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Yang Yi,Yu Dekuang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chool,Guangzhou,Guangdong 510515,China)
Different specialties have different demands on students'computer ability.Therefore,this paper proposes a SPOC blended teaching mode of specialty-oriented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In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which is the core part of the teaching,taking the demand of specialty as an important factor,and analyzing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class,the teaching contents with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are selected,designed and organized,to build a learning material resource system with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structured on the MOODLE platform.Teaching practice showed that the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can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enhance students'ability to use computer technology comprehensively.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specialties'demands;SPOC blended teaching;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material resource system
G642.0
A
1006-8228(2017)10-73-03
2017-08-23
2016年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平臺及科研項目立項(2016GXJK021);2016年南方醫科大學混合式教學立項(B1040889);2015年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C1032165);2014年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4A020212545);2013年廣東省科技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專項(2013B051000054)
楊誼(1973-),女,廣東河源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網絡應用軟件設計與開發,計算機算法設計。
10.16644/j.cnki.cn33-1094/tp.2017.1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