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兵
(塔里木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我國當前農業信息產業化研究
張 兵
(塔里木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隨著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建立現代農業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這是當前農業工作的切入點。在東部農業發達地區,信息化和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初步建立農業現代體系,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當然,我國當前農業信息產業讓存在不少問題和瓶頸。文章將對農業信息產業化的概念進行介紹,分析我國當前農業信息產業化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提出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農業信息化;農業產業化;三農問題
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供給側改革的進程中,各行各業都在處于不斷調整當中,去除過剩產能,增加有效供給,提升產品的科技水平和附加值。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特別是在互聯網經濟的帶動下,農業和信息化的高度結合極大盤活了農村各種生產要素,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為農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科學技術以及優秀人才,這也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了條件,農業信息化和產業化是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關系,兩者需要深度融合才能實現農業現代化
1.1 農業信息化
農業信息化是指在農業領域,現代信息技術能夠廣泛深入地滲透到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環節,比如技術推廣、農村市場、農村消費等等。其中農業信息化的特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 農業生產信息化
現代農業區別于傳統農業最重要的區別在于信息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程度,傳統農業對于信息技術的運用受限于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在現代農業中,信息化是基礎,這就意味著農業生產在科學技術的介入下從傳統的手工勞作向機械化自動化轉變,解放農村勞動力,農業信息化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農業生產工具的自動化。
1.3 農產品市場開拓的信息化
傳統農業中,農產品的流通和推廣主要依靠就近的場鎮,市場和消費力相對單一,多以本地市場為主。而在現代農業中,農業信息化讓農產品的流通規模不僅覆蓋本地區,對較遠地區甚至國外都會產生輻射能力,這是傳統農業無法企及的優勢,流通渠道的拓展為市場的開拓奠定了基礎。基于此,全國各地區出現農產品批發市場就是在整合了各種信息前提下才建立起來的,通過信息化網絡方便全國采購商前來洽談。
1.4 農業管理信息化
傳統農業也是存在信息流通和信息管理,其屬于低水平的信息管理,深度和廣度只能滿足一小部人的需求。而現代化的農業信息管理,并不是點對點的,而是面對面高級形式,無論是商品信息、市場信息、政策信息等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實時查詢與管理。目前,大多數實現了規模化生產的項目都有自己的農業信息管理系統,通過對水文情況、生產狀況等信息的觀測,讓整個農業管理實現信息化、可控化,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1]。
1.5 農業服務的信息化
傳統農業時期,由于農業輻射范圍有限,農業服務較為單一,而隨著農業輻射范圍的擴大,與之相匹配的服務體系迎來重大變革,信息化對于農業服務體系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無論是在供給側還是需求側,都需要農業服務實現體系化和信息化,在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的今天,這種需求更加強勁。
農業產業化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為主的,通過規模化經營,與之匹配專業化生產、服務以及管理的農業組織生產方式。其中農業產業化的特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專業化
專業化需要從兩個維度加以理解,其一,專業化是指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專業,在現代農業,專業化預示著效率和品牌效益,就農業生產而言,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以及物流等方面,都需要一系列的專業化維護,某個環節出現問題,直接影響下一環節的開展,最終影響流通效率。其二,專業化意味著農產品的種植需求地域性,這是發展特色農業的先決條件,中國國土面積大,各個地區土壤環境、氣候環境等因素決定了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特征,因地制宜種植農作物,才能充分發揮本地區的自然環境優勢,形成特色產業集群。
2.2 社會化
現代農業中,農產品作為商品投放在市場進行流通,消費者根據需求采購適合自己的農產品,當本地區無法獲得特色農產品時,消費者往往會通過網絡渠道尋找到優勢地區企業進行采購,所以圍繞農產品流通的網絡是非常龐大的,農產品的買賣也突破了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具有較強的社會化特征。
2.3 集約化
如同工業生產一樣,農業生產也開始走向集約化的道路,把寶貴的資源投入到農業產品中,形成高效率的知識轉化,從而打造一系列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1 農村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無法滿足信息產業需求
農業問題一直我國工作重中之重,涉農問題覆蓋面廣,是其他領域無法預料的,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突出,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地形地貌有所不同,這就導致了農業發展水平各有不同,信息化產業化推進困難重重,特別是在勞動力外流的背景下,農村大多是老人,讓老年人與信息化相結合有一定難度。
3.2 專業農業技術人才缺乏
雖然我國進行了對大學生的擴招,但是從應屆生就業意向工作范圍來看,留在城市成為他們的主要選擇,很少一部分畢業生會以村官的身份來到農村工作[2]。另外,對于主修農業的大學生而言,他們大部分在畢業后也不會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枯燥、薪資低以及晉升空間小是主因,這就意味著我國在農業人才培養以及農業科學技術市場轉化這塊,極為薄弱。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培訓機制不健全,缺乏進行農業技術溝通的渠道。
3.3 農業法制化進程滯后
農業生產或者流通都需要一個法制環境來保障實施,信息化要求加強農業信息的管理,在法律框架下,能夠為農民提供以下農業技術服務。當然,此外造成這類問題的原因是政府主導作用并未全部發揮。缺乏有效法律的監督。
3.4 農業信息化服務水平低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流動性為各個行業帶來最廣泛的資源,但是在某些偏遠地區,由于地勢的原因,農業信息化服務水平非常低下,還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對于信息爆炸的城區而言,這樣的農村地區就像一座信息孤島。
3.5 鄉村企業管理水平低
大力發展農業企業,組織農民進入鄉村企業參加生產勞動是發展農業的重要措施,但是從實際效果看出,農民對于進入企業工作的態度是遲疑的,這是思想觀念保守造成的,其次就是本地企業的規模較小,信息化程度不高,不少農民已經失去了對鄉村企業的信心。另外不少鄉村企業在處理與員工關系的時候,忽略了利益相關的原則,員工的積極性大打折扣,進而影響企業的發展壯大。
3.6 農村個人或者企業融資難
在農村地區,如果個人或者企業想要發展,融資或者貸款是主要渠道,但是從目前的融資現狀來看,農村個人或者企業通過融資來解決資金短缺的瓶頸,面臨不小的難度,這是因為不少銀行或者金融機構在評估項目收益回報時,會對企業或者個人的還貸時間進行進一步壓縮,而由于農業的特殊性,貸款周期往往為一年,所以現行的農業發展金融政策有不匹配因素。
4.1 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破除發展瓶頸
要致富先修路,在以往,交通一直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大阻礙,但是隨著我國對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的投入,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逐漸被打破。農產品信息流通得到加強。但是隨著消費升級,交通制約成為次要矛盾,信息化落后的弊病就日益凸顯出來,在當今世界,互聯網對傳統商業模式的沖擊讓不少企業開始正式信息化帶來的機遇,所以不少傳統企業開始轉型,對于農業企業也是如此,信息化需要建立健全一系列信息基礎設施,無論是寬帶還是3G,4G的山區覆蓋,政府對于農業信息化的投入應以點帶面的形式鋪開,做到信息傳播無死角。
4.2 加強農業技術人才開發和引進
人才作為重要的資源,在深化信息產業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目前農業發展出現了一個誤區,就是盲目追求資金的投入,對于資金轉化以及人才的留存卻重視不夠,加上農業研究的環境和設備的落后,讓農業技術人才對產品進行深入研究,這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才的流失率[3]。當然,在高校教育階段,農業人才的培養體系也需要優化和完善,在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應該在實踐上加大投入,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提高知識轉化率。在就業階段,相關部門應該對這類學生提供政策傾斜,讓更多優秀畢業生能夠加入到農業發展當中。
4.3 加強法制建設,建立健全相關信息產業化法律法規
在對農業信息以及農業其他產業信息共享的同時,對信息的采集、處理與傳播都應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進行。特別是在一些落后地區進行信息產業化融合時,一些好大喜功、破壞環境、單純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等現象會比較突出,當地政府需要加強引導,依法辦事,對于一些污染環境的鄉鎮企業要依法進行處理,不能因為是當地知名鄉鎮企業就不予追求。
4.4 加大農業信息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農業信息和產業化的主體在于農民,農民需要不斷解放思想,而這需要不斷通過培訓來達成。中國國土面積大,不同地區有著各自的發展水平,地理氣候環境也有所不同,所以對于農民的培訓就需要針對性。政府出面,協調農業研究院以及農業高校等機構會當地農民進行相關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4.5 完善農村信息產業化融資渠道
產業化就需要培育不同類型的鄉鎮企業,通過開發本地區農業優勢,進行產業集群,然后通過信息網絡向全國甚至全世界推銷產品和服務,那么一系列市場化的運作就需要資金的支持。在政府層面,應該積極協調各大金融機構對農業貸款進行政策優惠,特別是在購買信息設備以及農用智能機械設備時予以優惠支持。
4.6 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帶動農村就業
農業信息化產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農業、農業以及農民,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三農問題的妥善解決有利于國家地區穩定。扶持當地龍頭企業,在信息化以及產業方面作出成績,能夠為其他鄉鎮企業起到示范作用。龍頭企業在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是具有優勢的,在這同時解決了產業化所需的人力結構問題。
農業信息產業化作為今年的熱點話題,在政府工作中占有一定地位,實現農業信息產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國家、企業、農民等多方都需要主動參與。在互聯網發展的大前提下,只有農業與信息和產業相結合,才能保證農業發展質量和規模。同時,建立相關法律體系,是農業信息產業化得以順利推進的法律保障。
[1]李國英.產業互聯網模式下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路徑[J].現代經濟探討,2015(7):77-82.
[2]于連軍.基于互聯網+的農業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的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5(11):19-21.
[3]蔣融.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建議對策[J].金融經濟,2015(10):40-41.
Study on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China
Zhang Bi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 of Tarim University, Xinjiang 843300, China)
With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the whole society, this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current agricultural work. In the eastern developed area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scale have begun to take shape,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system has been initially established, which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cours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bottlenecks in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dustry. The concep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China’s current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are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張兵(1980— ),男,四川南充,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數據庫,農業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