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貨幣供應主要是由存款和流通中的現金(M0)構成的,M0又分為手持現金(包括紙幣、硬幣)和電子形態的現金(通稱電子現金或電子貨幣)。在現行紙幣為主、硬幣為輔的發行體制下,紙幣是法定貨幣的主要存在形式,在居民日常交易消費中充當貨幣職能。但是紙幣、硬幣有較高的流通成本(包括發行端的印制、安保成本和使用端的保管成本等),且存在一定的被偽造風險。
相比之下,電子現金能夠節約這些成本,交易、保管成本低,遺失、被盜的可能性下降。但電子現金不能直接手持,需要有專用的設備介質來實現儲存、交易,而這些設備與技術手段仍然不是零成本、零風險的,它也面臨新的風險,比如信息技術方面的風險。
但我們如果仔細比較手持現金與電子現金兩者的風險與成本,能夠發現,手持現金的“變動成本”較高,“固定成本”相對穩定。而電子現金,則能夠大幅降低“變動成本”,前期系統、設備等開發完畢后,“變動成本”較為有限。因此,長遠看,電子現金有可能更為“合算”。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17年4月,我國的流通中現金(M0)供應量為6.84萬億元,同比增長6.2%,占廣義貨幣(M2)供應量的4.28%。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貨幣發行量(M2)從13萬億元上升到了目前的150萬億元,但流通中的現金(M0)占比則越來越低。換句話說,每發行100元錢的貨幣,實際上真正被印刷成紙幣的僅有4元錢,其他96元錢都是以存款記賬的形式存在。
現金是交易的媒介,雖然我們正在努力向無現金社會邁進,但交易本身只會越來越多,對媒介的需求不會減少。因此,消滅現金的方式是找到合適的替代品。比如,傳統的銀行卡支付、近年來興起的支付公司(支付寶、微信錢包等)以及新興的電子現金。考慮到現金在交易中一般都是接受度最高的支付方式,因此消滅現金的核心問題,就在于大家是否接受其替代品。
上述三種替代品中,銀行卡是歷史最為悠久、交易規模也最大的支付方式。1986年,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了我國第一張銀行卡,而到2015年,中國銀行卡發行數量已經達到53.36億張,交易金額達到549.9萬億元。尤其是在2002年中國銀聯成立后,不同發卡行的銀行卡實現聯網通用,大大拓展了銀行卡的支付便利性。銀行卡滲透率由2002年的4.68%上升到2015年的48.30%。
銀行卡分為借記卡(儲蓄卡)和貸記卡(信用卡)兩種,其中借記卡支付使用的是銀行賬戶的存款,也就是存款貨幣;貸記卡支付則是先透支了個人信用,相當于銀行提供了短期無息貸款,多用于個人消費領域。相比現金交易,銀行卡攜帶方便,交易安全,并且可以在ATM機或柜臺取出或預借現金。很多銀行為鼓勵消費者使用信用卡消費,還推出了各類優惠活動,因此成為現金良好的替代品。但是銀行卡的盈利模式是向商戶收取刷卡手續費,比例約為每單價格的2%~3%。可以發現,這個比例與凈利潤比起來,還是非常可觀的一筆費用。這使得很多小本經營的商家不愿接受刷卡消費,比如小賣店、燒烤攤等。因此,如果銀行卡目前的盈利模式沒有大的變化,就沒法完全替代現金交易,因為總有一部分交易對象不接受這種方式。
隨著中國移動互聯網爆發式的增長,使用支付公司提供的移動支付服務取代現金成為常態。據易觀智庫的數據,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已達到18.81萬億元,其中支付寶占比53.7%,財付通為39.5%。從本質上看,移動支付的模式與銀行卡很類似。以支付寶為例,用余額寶支付實際上就是使用了預存在里面的存款貨幣,而用螞蟻花唄支付則是提前透支個人信用,分別對應著銀行借記卡和貸記卡的模式。銀行卡有的優點,移動支付不但有,而且做得更出色。比如,移動支付的各類“寶寶”理財產品,就在提供幾乎同等流動性的前提下,有著比借記卡活期利率高得多的收益率。又如,大家出門不一定隨身攜帶銀行卡,但肯定會帶上手機。
只有支付端的便利還不夠,消滅現金的重要一步是讓更多的人接受替代的支付方式。目前,移動支付的盈利模式也是向商家收取手續費,但費率明顯低于銀行卡。使用支付寶的商家收款碼,實際的手續費率約為0.35%,而使用個人收款碼則是免費的。這意味著移動支付的收款成本明顯低于銀行卡,尤其是一些個體商販,如之前提到的燒烤攤,更是可以零成本收款。這就使得移動支付的場景不但能快速覆蓋此前銀行卡統治的領域,還能下沉到銀行卡所不能及的小額場景中,最為明顯的就是菜市場、水果攤、燒烤店等個體商家開始樂于采用移動支付。這種場景下沉推動了對現金支付的替代,同時也給銀行造成了不小的競爭壓力。
除了上述兩種大家已經非常熟悉的支付方式外,電子貨幣也可用于替代現金。所謂電子貨幣,是指以數碼記賬的方式代替使用現金交易的貨幣系統。從定義上看,其實上面談到的銀行卡和移動支付賬戶,都可以歸為電子貨幣,只不過我們按日常的使用狀況進行了區分。目前電子貨幣較為普及的情形主要是兩類:第一類是各種儲值卡、IC卡,比如香港的地鐵卡“八達通”,在充值之后不但能乘坐地鐵、公交、火車等交通工具,還能在一些便利店、自動售貨機、餐廳等場所進行支付;第二類則是近年來大熱的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不過,相對于銀行卡和移動支付,以上兩類電子貨幣的接受度還十分有限,僅限于一些特定的支付場景中,取代現金還需時日。
即便以上各種支付方式都有著諸多優勢,但目前紙幣和硬幣仍然在一些場合中使用。考慮到紙幣、硬幣的高接受度,以及目前支付方式存在的問題,短期內徹底消滅現金并不現實。展望未來,現金使用空間的進一步壓縮,還需要三個條件:
一是支付技術的進一步成熟。這里的技術主要指兩方面,第一是銀行卡、移動支付所需要的移動通信相關技術。目前,支付寶已經可以實現離線二維碼支付,即在商家掃碼時消費者手機無須聯網,而銀聯的云閃付只需在POS機上揮動卡片即可完成支付。但是在便利性和安全性上還有提升空間,比如,支付和信息驗證都在同一臺手機上完成,當手機丟失時就可能導致財產損失。第二是數字貨幣技術。站在貨幣發行者的角度看,唯有今后不再發行紙幣及硬幣,才能進入完全的無現金社會,因此必須要發展與貨幣發行相關的數字貨幣技術。2017年2月,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式掛牌成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一系列測試也有一系列進展,我們期待央行進一步的成果。
二是受理環境的進一步優化。相比現金支付,銀行卡、移動支付等方式都有手續費的成本,這是受理環境優化的一大障礙。數據顯示,在一些消費群體交易頻繁的小型超市、百貨、餐飲等行業,受理銀行卡的商戶僅占10.26%左右。因此,要推動受理環境進一步優化,一方面應當降低目前的支付手續費。移動支付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時間鋪開來并下沉更深,離不開較低的手續費對商戶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在盈利模式無法改變的前提下,可以追求商家和銀行、支付公司的共贏。比如,支付公司為商家提供快速回款、余額理財等增值服務,為商家創造更多價值的同時,也將原本體現在交易上的手續費轉嫁到了增值服務上來,主觀上更好接受。
三是支付習慣的緩慢變遷。培養消費者使用銀行卡支付,花費了20余年時間。移動支付雖然因阿里和騰訊的激烈競爭而在近兩年迅速鋪開,但在一、二線城市的普及程度還是遠高于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同時,中老年人和年輕人在支付工具的偏好上也有較大差異。可見,支付習慣的改變無法一蹴而就,我們還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達到全民都能無障礙使用非現金支付方式的理想目標。不過,科技的快速進步有助于縮短這一進程,比如此前農村更偏好使用存折而非銀行卡,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農村地區跨過銀行卡時代,一躍進入了移動支付時代,鄉親們日常交易中都不乏手機轉賬的情形。
在這三個條件都滿足后,紙幣和硬幣的使用比例將會進一步壓縮,直至達到無現金社會。屆時,交易將更加便捷和安全,同時也節約了貨幣發行和流通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