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功能在于準確傳遞信息。十九大報告文風樸實,用了不少接地氣的語言,為我們作了指引和榜樣。審計報告亦應如此,通俗易懂、生動鮮活,讓讀者看得明白,聽得懂。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十九大報告,不僅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思想深邃,而且其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語言風格也受到廣泛贊譽,報告中的家常話、大白話,既接地氣,又高瞻遠矚,讓人感到酣暢淋漓、回味無窮。展現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求真務實、貼近群眾的工作作風,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方面的深刻思考和高度自信。
作為審計干部,我們不僅要全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而且要汲取、吸收報告中展現出的文字功底和語言風格,學思踐悟、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撰寫審計報告是每一名審計人員必備的基本功,也是熟練駕馭文字藝術和潛心修煉的審計智慧。審計報告既關系到被審計單位利益,又關系到審計機關的形象,還事關領導的正確決策。但寫好審計報告并非易事。審計報告雖然屬于政府公文的范疇,但由于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也有著其不同于其他文體的獨特性。審計報告的語言風格應該體現在:
一、語言精練,言簡意賅
大道至簡,對于報告撰寫,亦是如此。少講套話,不講廢話,做到意盡言止,字字珠璣。首先要開門見山,精確提煉。審計報告起草人拿到的審計底稿是繁蕪龐雜的,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歸根結底還是要利用職業敏感性,提煉精華。其次要突出重點,詳略得當。面面俱到的報告,看起來內容全面,其實,由于平均著墨,難免重點不突出,甚至讓人云里霧里,看不明白表述的核心。所以,要學會舍棄,善于舍棄,提其綱,摘其要。
二、客觀公正,真實準確
審計語言作為專業語言,客觀描述,不偏不倚,這符合審計工作的科學性和思維的邏輯性。因此,審計報告要采用寫實手法,對審計對象評價要全面客觀,對問題描述要客觀公正,對問題定性要有根有據,對法規引用要力求準確。比如經責審計報告的評價部分,正面評價時不可過高過滿,多用“基本”“較好”之類的詞語,不要用“完全”“非常”“很”等詞語;負面評價時應概括點出具體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對審計過程中未發現、證據不充分、評價依據或標準不明確以及超越審計職責范圍的事項,不可發表評價意見。
三、嚴謹細致,字斟句酌
審計語體中所用的詞語必須字字確鑿、句句有憑、事事在理,邏輯嚴謹,查無漏洞,經得起推敲,經得起檢驗。不僅包括詞語的選用上要符合現代漢語的用詞規范,更要注重合理搭配、符合語境,避免出現詞義兩歧、前后矛盾的現象。比如在對某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中,評價部分表述較好地遵守了財經紀律,問題部分卻出現了虛列支出套取資金等問題。
四、提綱挈領,要言不煩
微觀著手,宏觀站位。宏觀表述主要體現在問題定性上,問題定性是一個問題的靈魂和精髓,也是問題的結論和窗戶,直接決定了起草人對問題的態度和把握。所以,在問題定性時,要擊中要害,一針見血,既要實事求是,還要宏觀概括,防止詞不達意或者頭重腳輕,同時,定性的描述除了對問題的高度凝練,還應分析問題的根源,具體問題要上升到體制機制層面去分析,重大問題要上升到領導責任層面,只有這樣,報告才會顯得全面而透徹。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政治語言和群眾語言結合得游刃有余,既說出心聲,又話出期待,“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等等,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更不失溫度,彰顯了黨心與民心的心心相印。十九大報告是最高級別的行政公文,卻能堅持務實靈活的原則,不僅讓黨員干部看得懂,學得會,更讓群眾聽得懂,記得住。審計報告也應堅持通俗易懂,言詞達意的原則,不僅讓專業人士看得懂,而且要讓非專業人士看得明白。
一篇好的審計報告應該是有血有肉,富有鮮活性,客觀又不失個性,嚴肅又不失活潑。
一、準確性和靈活性相結合
準確性是審計報告的前提,但受審計行業職能的局限,對于很多時候無法使用絕對性的詞語。所以,準確性就體現在是精確用詞和適當使用主觀性詞語的結合,當然,主觀詞語的使用并不代表就不準確,有時候是為了適應情況的多變,更直觀地提示問題本質。比如某單位相關人員在基建項目簽訂施工合同時,未計算工程款各支付節點的實際工程造價,也未考慮暫估價材料的價格調整因素,造成合同約定的支付金額超過實際工程量。常規報告的定性是“合同簽訂不規范”,但這種文字表述既未揭示合同簽訂不規范的原因,又過于籠統。報告中最終形成的問題定性是“某單位有關人員在簽訂合同時失職失責,為超付工程款埋下隱患”,這樣的表述不僅通俗易懂,而且將問題出現的根源“失職失責”這個原因直觀表達出來,這就運用了主觀語言表達準確性的體現。
二、專業性和通俗性相結合
一份精彩的審計報告,必須事實表述清晰,不刻板、不教條,既客觀準確,又生動鮮活。如果審計報告過多強調數據、羅列數據,較多運用專業術語和技術詞匯,出現了“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現象,不僅加大了報告使用者閱讀、理解報告的難度,而且不利于審計成果的運用。所以,好的審計報告中也應使用通俗易懂的大眾化語言,高屋建瓴而不居高臨下,寓意深遠但不晦澀難懂,增強可讀性和通俗性,讓大眾真正認識審計、理解審計、關注審計、支持審計。中央巡視組報告同樣通俗易懂,簡明扼要,諸如“帶病上崗”“退而不休”“潛規則”等提法為大眾熟知。中央巡視組向浙江省反饋巡視情況時提出“一家兩制”的說法,生動又形象地描述了一個家庭既在體制內擔任公職,又在體制外從事經營活動,彼此形成利益共同體滋生腐敗的現象。
三、嚴肅性和個性化相結合
審計報告在結構上有一定模式,但如果生搬硬套,問題表述大同小異,那么審計報告就會變成千篇一律,讀起來也會顯得枯燥乏味。如何讓嚴肅性和個性化相結合,首先,審計報告要體現出語言風格。透過文字表面感受到起草個人或者是項目團隊的理論素養和文字功底。其次,審計報告必須體現出項目特點。讓審閱者最直觀地感受到被審計單位存在問題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即使涉及同一個行業,也要挖掘出其特色。比如,對省屬高校的審計,總的來說,有其規律性和雷同性,但如果都是一個面孔,難免讓人看起來有些視覺疲勞。這時,我們就要思考,我們審計的這所高校問題出現的最大特點是什么,是內部財政體制的不健全,還是領導內部決策機制的不順暢,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比如:在對某高校進行審計時,發現主要領導求穩不求進,不作為、慢作為,導致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所以,在審計報告中對領導履職盡責不到位給予了重點表述,運用了諸如“失職失責”“失責失范”“被動應對”“重視不夠”等詞語,為的就是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兵無常勢,文無定法。我們要深入思考四個問題,突出四個重點,實現四個提升。不僅要有精益求精、扎實出色的業務水平,更要有下筆成章的文字功底,不斷強化語言修養,提高文字駕馭能力。(作者單位:河南省審計廳行政事業審計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