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一部號稱“低投資”的國產電影《戰狼2》火了,火得讓人猝不及防。
在暑期這個電影的黃金檔期,《戰狼2》自7月27日20時上映,票房僅4小時就破億元大關,25小時超3億元,3天過6億元,85小時突破10億元大關,創下國產電影票房新紀錄。貓眼數據顯示,截至8月6日15時30分,《戰狼2》的綜合票房已經沖破30億元大關,超過《美人魚》33.92億元的票房紀錄。
隨著《戰狼2》在中國電影市場完勝,“戰狼現象”也成為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所謂一斑窺豹。一部電影的火爆,或許有著影片自身諸如影片內容及拍攝制作質量、上映檔期選擇、市場營銷手段等多方面的原因,但真正起到關鍵性作用的、刨除影片本身之外的因素更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關注。
在文化娛樂產業圈子里,有一個詞總是被提起,那就是“口紅效應”。“口紅效應”指的是因經濟蕭條而導致口紅熱賣的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在美國,每當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因為在美國,人們認為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消費品,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欲望,所以會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商品。口紅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對消費者起到一種“安慰”的作用。作為有著良好的“安慰”作用而且“并不昂貴”的文化娛樂消費品來說,無疑是契合了“口紅效應”的所有要點。
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人們的生活壓力會增加,沉重的生活總是需要輕松的東西來讓自己放松—下,這對于文化娛樂消費品來說不啻為一個發展良機。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好萊塢在幾乎所有行業的凋敝哀號中迅速崛起,也為“口紅效應”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在當下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而文化產業異軍突起的時候,《戰狼2》“毫無征兆”的火爆,被很多人認為正是“口紅效應”的結果也就不足為怪了。
然而,“戰狼現象”果真是“口紅效應”使然嗎?下面一組數據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8071億元增加到30254億元,首次突破3萬億元,占GDP的比重從2012年的3。48%提高到4.07%。
作為一個文化大國,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但文化產業總量剛剛達到國內GDP總量的4%。相比較歐美發達國家文化產業所占GDP總量的20%~30%來說,中國文化產業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
可喜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相繼制定實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等文件,使文化產業發展戰略上升到國家層面,我國文化產業也迎來了一個難得的發展良機。近兩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始終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速。
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一部電影的火爆又能說明什么問題呢?或許一部影片的成功相對于整個文化產業而言依然如滄海一粟般微不足道,但即便是個案的成功也多少算是個希望。這就猶如暗夜里的一點星光,雖然微弱,但也可給予夜行者以慰藉和希望,有就比沒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