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4日至25日,全國證券期貨監管系統年中監管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明確表示“保持IPO常態化”,這是一個全新表態,也是一個重要信號。專家認為,監管部門在新股發審方面一直從嚴要求,從未放松。下一步,監管部門將依法嚴格審核、嚴格監管,對IPO排隊企業的質量嚴格把關,嚴防企業帶病上市。
審核更加嚴格
IPO常態化不等于IPO放松。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常德鵬近日明確表示,證監會將繼續按照依法監管、全面監管、從嚴監管的工作要求,嚴把上市公司入口關,堅持問題導向,完善IPO現場檢查等工作機制,依法嚴格審核、嚴格監管,督促發行人和中介機構歸位盡責,防止企業帶病上市。
2016年2月,劉士余擔任證監會主席,繼續低調推進注冊制或IPO市場化改革,股市迎來強監管,劍指“野蠻人收購”、逮回“資本大鱷”、痛批“高轉送”,以及“喊話”交易所。劉士余強調,交易所必須依法主動行使全方位的監管職能。正是強監管讓賭博投機資本害怕,并讓白馬股集體逆勢生長。過去無人問津的大藍籌、大銀行股,在大盤指數反復調整的市場環境下,它們居然走出了一輪向上的堅挺行情,這是史上罕見的逆生長價值投資行情。
2017年2月,劉士余明確指出,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是融資,“股指穩定與融資力度不能對立”,這是中國證監會成立以來第一次公開強調:IPO節奏應該與股指波動脫鉤,這意味著證監會將不再因為市場波動而暫停IPO,或關閉一級市場;同時,A股改革與市場監管將不再被股指漲跌打斷,或半途而廢。
Wind統計數據顯示,1~7月共審核329家企業首發申請,通過268家,否決43家,其他情形(包括待表決、暫緩表決、取消審核)18家,審核通過率為81.46%,否決率為13.07%。去年其有18家企業IPO被否,否決率為2.21%。
7月上會企業達54家次,44家獲通過,6家未通過,其他情形4家(包括暫緩表決、待表決),審核通過率達81.48%。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今年前6個月的過會率分別為81.63%、77.78%、94.23%、82%、79.69%、69.05%,從數據來看,擬上市公司發審并未放松,而是有趨嚴的態勢。監管部門在推動新股發行常態化的同時,發行審核工作中執行的標準、流程均無變化,IPO規則公開透明,并沒有放松審核要求。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撰文指出,IPO節奏常態化,IPO加速擴容,既能服務實體經濟,又能有效打擊炒殼游戲,讓垃圾股價格回歸地板。事實上,在嚴厲打擊證券違法犯罪的強監管高壓下,IPO體制正在悄悄地發生轉型變革。
給力實體經濟
有觀點認為,今年新股發行過快,IPO擴容超越了市場的承受力,從而導致近期股市下跌。事實上,IPO節奏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股市的融資功能。在經歷了多次暫停和重啟之后,IPO正逐步走向常態化。
數據顯示,A股歷史上IPO共暫停8次,其間股市漲跌互現。比如1995年7月IPO暫停后,股市短期內有兩波小幅上漲,其后一路下滑到1996年初,反而在恢復IPO后走出了一輪大牛市。以近期的股指走勢看,在IPO提速后,上證指數從去年的2900多點平穩回升至近日的3200點。
有機構統計顯示,盡管2015年、2016年新股發行提速,發行家數分別為223只、227只,但實際上單只新股募集資金平穩,保持在6億至7億元。2017年以來,單只新股的募集資金平均為5.5億元,規模更是穩中略降。
此外,2014年至2016年,A股市場整體募集資金(IPO、再融資合計)分別為7490億元、15215億元、18355億元,其中IPO募集資金分別為669億元、1576億元、1476億元。三年的IPO融資占比均在10%左右。
“IPO常態化反而有利于資本市場的良性發展,一方面是新興企業得到足夠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對投資者而言,更多優質上市公司可供選擇是價值投資的基礎。”一業內人士表示。2016年證監會核準162家中小企業上市,絕大多數為戰略性新興領域企業。而今年上半年新上市公司里,年研發費用投入超過1億元規模的企業有35家,年研發費用總額在銷售收入中占比超過5%的企業共有138家,占比達31.01%,而整體A股上市公司中,該數據僅為17.62%。
IPO常態化需要穩中有進,這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上半年上市公司所實現的8000億元股權融資規模中,1100億元的IPO充其量也就只占了一個不算多大的比例。這一方面說明將直接融資等同于IPO是一種誤解。另一方面也說明將這種依然還需要刻意自我克制和壓縮融資規模的IPO定位為所謂的常態化,未必真正符合支持實體經濟的需要。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長向松祚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常態化的IPO和再融資是資本市場最基本的功能,是發展資本市場的基本目的,是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或主要渠道。資本市場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給合格的企業提供上市融資和再融資的渠道,以此服務實體經濟。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最核心的渠道就是不斷地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上市融資的渠道。正是基于這個基本認識,從資本市場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應該保持IPO常態化。
關注藍籌股與周期股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結束后,IPO頻發、強監管、去杠桿將成為金融領域常態,加之最高層對股市服務實體經濟、抑制股市投機炒作的表述,場內炒新、炒小、炒差等投機行為將得到抑制,從而轉向價值投資。
業內人士指出,A股近期走出鮮明的價值投資行情,藍籌上漲估值修復,A股價值體系開始重構,逐步與國際接軌。
在此背景下,華安證券指出,短期投資配置重點仍在藍籌股與周期股。整體上,大盤藍籌股的強勢周期剛剛開始,基金抱團程度未及歷史高點。但前期一線白馬股累積了較大漲幅,投資者選股更應重視盈利和估值的匹配性。周期股中報業績確定性高,加之7月以來經濟、流動性及產能去化強于預期,仍處在反彈區間內。同時,中報業績向下修正風險釋放后,伴隨第三季度流動性改善和年末估值切換,低估值的真成長才能真正脫穎而出。
安信證券表示,從當下市場環境來看,大強小弱格局短期或難扭轉,多只新股股價出現異動后,均收到證監會的關注函,不利于板塊整體回暖。目前,仍以業績和估值為重要維度,聚焦此類標的,或是最好的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