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號詩,作為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特殊的詩體,從宋代開始就有其對起源、內涵、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但是這時,口號詩還沒有引起學者們足夠的重視,對口號詩的研究尚顯薄弱。近年來,口號詩重新進入學者們的視野,并對其進行專題研究,有力的推動口號詩研究的深入發展。下面,本文對歷來口號詩的研究進行整理,對其研究成果予以述評。
【關鍵詞】:口號詩;研究成果;述評
口號詩,即不用起草、隨口吟成的詩歌。它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在口號詩研究這一方面的期刊資料和學術著作還是相對較少。對口號詩的研究成果進行一次系統的整理,可以幫助我們清楚的了解到口號詩研究現狀,對其研究較少或尚未涉及到的地方進行深入挖掘。
一、關于口號詩的起源
關于口號詩的起源,眾說紛紜,最主要的有三種觀點。最初有人認為杜甫的《口號絕句十二首》是最早的口號詩。后又有人認為梁簡文帝創作了第一首口號詩,即《和衛尉新渝侯巡城口號》。到了現代,隨著檢索技術的發展,搜索文獻更加方便,有人提出鮑照的《還都口號》是最早的一首口號詩。口號詩始于杜甫的觀點主要來自于《郭思詩話》,他提到最早的口號詩始于杜甫的《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后來南宋吳曾否定了這一觀點,他在《能改齋漫錄》里說:“梁簡文帝已有《和衛尉新渝侯巡城口號》,不始于杜甫也。”[1]清人王琦趙翼等學者也對口號之源進行了考辨,認為最早口號詩,始于梁簡文帝《和衛尉新渝侯巡城口號》。
近來又有學者提出了口號詩始于南朝劉宋鮑照的《還都口號》一首。如任竟澤在其發表的《中國古代“口號詩”的文體特征》期刊論文中說:“細檢文獻,我們認為,口號始于南朝。始作俑者當為鮑照。《鮑明遠集》卷五有《還都口號》一首,為五言排律。”[2]這一觀點的提出刷新了我們對口號詩起源的認識,將口號詩的產生時間向前推進一步。后逐漸有學者同意這一觀點,如劉湘蘭的《唐宋“口號”詩考論》、薛丹的《宋代口占詩研究》中也同意這樣的觀點。所以,根據我們現在能夠查到的資料顯示,最早的口號詩當為南朝鮑照的《還都口號》一詩。
二、關于口號詩的詩體研究
關于口號詩是什么?嚴羽的《滄浪詩話·詩體》列有“口號”一體,與歌行、樂府、楚詞并列。口號下注曰:“或四句,或八句。”[3]嚴羽論詩特意拈出“口號”一體,說明這一詩體具有獨特的文體形態,但他并沒有進一步作解釋。明代王昌會《詩話類編》“諸體”條曰:“口號者,或四句或八句,草成速就,達意宣情而已也。”[4]王昌會在嚴羽提出的“四句或八句”的基礎上,增加了口號詩的創作方式和創作目的即“草成速就,達意宣情”的特點。對口號詩的認識更近了一步。
關于口號詩的題材。在任競澤的《中國古代“口號詩”的文體特征》一文中,他將口號詩的題材大致分為五類。一是歌功頌德的詩篇;二是緣事而發,道國家憂患的詩;三是抒發個人懷抱苦楚的詩;四是戲謔笑談的詩;五是總結讀書經驗的詩。在口號詩中,和友人之間的酬贈唱和以及送別這類題材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如王維、李白、蘇軾等詩人都有這類詩,在口號詩中絕不少見。但是在上述口號詩題材分類中,并沒有把這類事單獨列為一類。在薛丹的《宋代口占詩研究》一文中,對其分類僅是針對宋代的口號詩來說的,主要分為以下四類。一是與友人交往、唱、送別之作;二是節日、宴會、歌功頌德之作;三是游玩寫景之作;四是個人日常心緒之作。這四類題材基本包含了所有的宋代口號,劃分詳細,剖析題材特點比較全面。
關于口號詩的體性特征。口號是詩人在特定的情境下隨口號吟而成,所以口號詩的語言具有多通俗易懂、不避俚俗、滑稽幽默的特點。薛丹的《宋代口占詩研究》中,把宋代口號詩的藝術特色總結了一下四點:一草成速就、略不構思;二七言絕句與律詩多為三、五平韻;三語言風格淺白真摯;四跳動婉轉的音樂性。結合宋代文人口號詩和樂語中的口號詩以及宋代筆記小說中的口號詩,總結其藝術特色較為全面。劉春霞在《口號:古典詩歌的另類表達形態》一文中認為口號都具有比較一致的體性特征,即具有鮮明的傳播性,與題詩有相通之處。口號在傳播民聲方面與古代“謠諺”有相通之處,是對《詩經》以來民歌風教傳統的繼承。這種觀點更有助于我們從文體本身認識口號詩的產生與發展,補充并豐富了關于口號詩體性特征的研究,為我們拓寬了研究思考。
三、關于口號詩的研究角度
綜合來看,歷代研究者對口號多有關注,但是相對于其它詩體的研究尚顯薄弱,還沒有形成關于研究口號詩的專門著作。對口號詩的解釋或探討是之言片語的,夾雜在其它詩體的研究中。近幾年才有專門研究口號詩的論文,但是有很多問題研究的不深入,比如唐代的口號詩研究還不全面,口號在不同時代的形態沒有深入分析。
關于口號詩研究的的視角方面,主要從宋代教坊樂語的角度,研究口號詩。如楊曉靄的《樂語口號的表演與近體詩在宋代的入樂》中認為口號聲詩是近體詩在宋代入樂的新樣式;徐燕林的《論宋代樂語的詩樂淵源》中提到口號與致語之間的關系;楊曉靄的《宋代聲詩研究》一書中,著重研究宋代聲詩方面,簡略提到樂語口號聲詩的創作、樂語與口號相結合的表演。
不過也有一些專題研究的期刊論文。如劉春霞《宋代樂語口號體性略倫》中專門探討了宋代樂語口號的體性特征;薛丹的《宋代口占詩研究》詳敘了兩宋時期口號詩的發展,概括了其題材特點與藝術特色。胡建舫的《淺論杜甫口號詩》則對杜甫的口號詩的體裁特點、創作特色與風格作了相應的研究。他們或是截取一段時期、或專門研究一類口號詩、或是某一位詩人的口號詩進行研究。但是對于唐代伶人的口號詩、文人作的口號詩等這幾類口號詩還沒有專題研究或是對比研究。
再者,研究口號詩的學者們大都集中在研究宋及其之前的口號詩,元明清時期的口號詩則很少涉及。要想全面的了解口號詩,我們應該把時間延長,才能窺見口號這一詩體的源流以及演變。不僅要在時間的維度上延長,也要在面的空間上展開,比如各朝代小說中出現的口號詩,或是佛經中的口號詩。綜上所述,我們對口號詩的研究依然有很大的空間。
注釋:
[1]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2頁。
[2]任竟澤:《中國古代“口號詩”的文體特征》,山西師大學報,2015年,第4期。
[3]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第72頁。
[4]王昌會:《詩話類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19頁,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12頁。
參考文獻:
著作:
[1]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3]傅璇宗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彭定求等主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論文:
[1]任竟澤.中國古代“口號詩”的文體特征,山西師大學報,2015,(4).
[2]劉湘蘭.唐宋“口號”詩考論,文史哲,2015,(4).
[3]胡建舫.淺論杜甫的口號詩,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報,2007,(4).
[4]劉春霞.宋代樂語口號體性論略,山西師大學報,2017,(4).
[5]薛丹.宋代口占詩研究,導師:史紅偉,河南大學,2015.
作者簡介:宋丹丹(1992-)女,聊城大學文學院16級研究生,中國語言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