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徽州“三雕”藝術逐漸遠離原有的存在空間以及應用價值,“三雕”傳承難以為繼。“徽州三雕”,民俗與藝術、審美與實用的完美結合。現今逐漸從實用功能產物轉變成具有強烈象征性和藝術審美意義的藝術品。以婺源祠堂對“徽州三雕”的傳統工藝探索,重視其藝術收藏、文化內涵,加深人們對其了解,通過對裝飾圖案、創造工藝的地方文化挖掘,提升徽州三雕的文化底蘊,推進地方藝術特色。
【關鍵詞】:徽州三雕 ;藝術特色;祠堂
一、徽州三雕歷史背景
“徽州三雕 \"是古徽州一府六縣的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石雕、磚雕等三種漢族傳統雕刻工藝,故稱“徽州三雕”。
徽州地處一定的地理位置,具有獨特的地質條件,三雕材料分布廣泛,成本低廉;在徽商崛起后,徽派建筑急需三雕裝飾;徽州居民勤勞踏實,具有學徒習俗,口耳相授讓手工技藝傳承代代傳承成為可能,且至明清時期“士農工商”政策使手工藝人地位得到提高,醉心于方寸間的雕刻,實習自我價值;傳統社會民眾以住宅彰顯財富,但統治階級的森嚴控制下,建宅造祠時關注點從房屋規模轉移到精湛的建筑雕刻,徽商為顯示地位及經濟財力,既一屋多進,且三雕齊聚;新安畫派和以出版坊刻帶動起來的徽派版畫、徽曲、徽戲和新安理學等對徽州三雕產生影響,徽人畫家發展以及儒商文化的興起,提升了徽州手工藝人和徽商審美趣味、文化素養。
二、婺源宗祠
祠堂作為徽派民居的一類大型建筑,其精美雕刻裝飾具有徽州三雕精湛技藝典型特征。“無祠則無宗,無宗則無祖”祠堂不僅承載了宗親觀念,也成為了這種觀念依托和傳承的象征。宋朝徽州人朱熹的“朱子家禮”使其以祠堂稱謂,至此民間的祭祀屋宇以“祠堂”為名。世稱“程朱闕里”的徽州各氏族在構建宗族祠堂時,都嚴格按照朱熹制定的規矩實行。
俞氏宗祠是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漢族祠堂建筑,屬于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宗祠位于江西上饒婺源汪口村,朝議大夫俞應綸入宮后省親回鄉時捐資興建,整祠建造耗時二十余載,典型的古徽州祠堂建筑風格是徽州三雕工藝的典型代表之一。俞氏祠堂包括花園、書院,總體面積1116立方,其分作三進,(第一進稱儀門、門廳,第二進稱享堂,第三進為寢室)有兩個相連的四合院落,前后進各五間,中進三間。其規模反映了一個家族的宗族歷史背景、社會經濟地位和家族繁衍情況,是一個家族彰顯本族力量與財富的標本。宗祠儀門采用“五鳳門樓”重檐歇山式建筑,逐層跌宕形成恢弘的氣勢;其馬頭前用鵲尾式、后用印斗式;門廳前沿設木柵欄,門廳正中設大門與耳門,大門兩側安置木制雕刻抱鼓,這與其他祠堂抱鼓石材質不同,耳門兩邊置木質上馬石。門廳后為三開間一層的享堂,享堂后即為兩層樓三開間的寢殿,在內部構架上均采用抬梁軒頂設計,形成華美的內部空間。俞氏宗祠內,木雕部件居多,各類圖案共一百多組,其雕飾均是精致典雅,雕工非凡。所使用的刀法包括淺雕、深雕、透雕、鏤雕,工藝細膩精巧,特別是廡廊枋額上的亭、臺、廊、閣上,人物生動。木雕主要充分運用了國畫中的散點透視法,有層次感,用高低、遠近、平面的分散來展現透視,強調了其的創意性、繪畫性。此外,材料的選擇也是重點,一般采用堅實耐用、文理細密的樟、柏、楓、栲來做柱、梁、枋等構件;用楠、楊、棗、桃等來做格扇門、粉牌等。宗祠中建筑物墻基、石柱、柱礎、臺階、地面、窗漏等處,多為石雕,而取料自婺源硯山的硯石。依其石料本身的天然色澤,徽匠們雕刻出一個個造型與色澤完美融合的藝術品。在他們思考其作品的題材和造型時,同時充分考慮了石料本身的特性。而祠中磚雕多附于門樓、八字門墻、脊飾獸等部位,料為青石,刀法精絕。
三、徽州三雕的題材內容
徽州三雕的裝飾圖形是徽州區域的特有的藝術語言,徽州三雕裝飾圖形起到了傳承區域文化作用。程朱理學文化、儒學文化以及宗親觀念,徽州三雕裝飾圖形的就是根植于其文化土壤下不斷發展。史載,徽州三雕源于宋,盛于明清。明代,拙樸粗獷,其手法以浮雕或淺圓雕為主,構圖簡單,變化較少,但造型簡練,具有對稱性、裝飾性。清代,尤以乾、嘉后徽雕日益細膩繁復,構圖、布局等借鑒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追求藝術美,注重情節構思,雕刻層次加深,多用深浮雕和圓雕,畫面繁雜多變,寓意象征加強。注重鏤空效果,亭臺樓榭、樹木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于同一畫面,錯落有致宛若再生。
徽州三雕裝飾圖形主要以徽州建筑構件及室內建筑裝飾出現,內容以戲劇故事、動物植物、博物古玩為主,且屬木雕最多,梁架、窗扇、雀替、華版,多以吉祥圖飾為主,處處可見;以“臉面”出現的磚雕,能夠顯出實力,主要在門罩和門樓、八字墻以及屋脊、墻頭等處應用;石雕往往用于牌坊,石柱礎、石欄桿、抱鼓石、天井四周等也多有應用,尤其是石匠藝人擅長以象征、暗喻、諧音等手法,賦予作品神奇的抽象意義,例如巨龍飛騰、飛鶴祥云等。徽州三雕,首先重視的是選材和選題。三雕在選題上首先注重建筑位置的需求,取材內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鳥魚蟲、回紋、八寶博古、文字楹聯等,賦予建筑及家族吉祥美好的寓意。在徽州三雕多種題材中,徽匠多著重于儒家文化經典故事傳說。“東南鄒魯”之稱的徽州地區,民眾受儒學文化影響巨大,以其為道德準繩。故此其題材往往以“忠孝節義”為主,反映崇官、羨仙、忠義、節孝、多子的思想,即“臥冰求鯉”“郭子儀上壽圖”“岳母刺字”“桃園結義”“送郎趕考”“母子圖”等。花卉果木為題材,含意十分深刻含蓄。石榴、葡萄喻子孫繁多;牡丹是萬花之王,表富貴萬代之意;佛手、碧桃、石榴集于一起,表示多子多福長壽;葫蘆串串比喻子孫綿延;合歡喻愛情,夫妻相愛等。值得注意的是回紋圖案常見于三雕,寓意徽商思鄉,親人盼歸。其裝飾性還在于不同類別、不同時間、地點,甚至不相容的東西,取各自優美部分結合一起,以表作品的感情思想和境界。再者,應程朱理學主張的美學,徽雕整體呈現平淡自然的風格,保留了原料的質樸、天然。
四、三雕工藝
“徽州三雕”多取當地盛產的柏木梓木、椿木、銀杏、楠木、梨木甲級杉等木材為原料,其具有堅硬細膩,不易開裂、腐朽的性能。木雕的制作:取料、放樣、打粗坯、打中坯、打細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環節,傳統工具主要有小斧頭、鑿、硬木錘、鋼絲鋸、磨石、雕刀等;磚雕的制作:修磚、放樣、打坯、出細、打磨、修補等,傳統工具主要有鑿、木炭棒、撬、木槌、磚刨、牽鉆、砂布等;石雕的制作: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當、打細等環節,傳統工具有鏨子、剁斧、楔、錘、扁鏨、刻刀等。
“徽州三雕”多以深淺浮雕或圓雕、透雕為主,立體感很強,明暗關系復雜但線的運用借鑒了國畫線描,做主導地位。人物、動植物的造型不過求真實,以裝飾美需要.以線為主帶動體積感通過形體制造線的律動。“三雕”畫面大都繁密,邊框處理巧妙精彩,擅長運用樹、花、藤、水、石、屋等裝飾圖形穿插組合畫面,以增視覺美感。在色彩的運用上,利用原材料本色多,只有很少的木雕用紅黑及金色,融自然美與藝術美為一體。
五、結語
徽州三雕襯合自然規律的形式,融入于古徽州高山流水、鮮花綠樹的優美環境中,自成一格,不僅僅是裝飾也是一件件完整的藝術品。
參考文獻:
[l]張軍.明清時期徽州婺源汪口村建筑裝飾的工藝技法研究[J].環藝:學研探索, 2016.
[2]程小武,朱光亞傳承與困惑[J].東南文化,2005.
[3]吳玉紅.徽州“三雕`’的成因及藝術特色[J].美術學,2008.
作者簡介:暨英潔(1996-),女,漢族,江西上饒人,學士學位,揚州大學,研究方向:美術學(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