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家“無為”的人生論區別于儒、佛兩家“積極入世”的思想,與時下最流行“慢設計”的精神理念有共通之處。本文以道家獨特修行境界為啟迪,深入闡述道家思想精髓在慢設計理念中的體現:素樸之氣、清靜之韻。并在此基礎上,通過中國本土慢設計案例分析研究提出當代產品設計應注意產品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可以給產品帶來更多的文化附加值。自工業革命以來,效率優先成為社會普遍追求的目標。在高效第一的社會經濟環境中,意大利人Carlo Petrini推動的“慢食”風潮席卷全球,并擴展到各個領域。“慢設計”便是“慢生活”運動衍生出的一種設計理念,也是“慢生活”概念在設計創造中的貫穿體驗。它是對當今快節奏、快效率生活價值觀的一種反思以及對現有設計模式的重新思考。慢設計理念雖然興起于歐洲,這并不代表其理念內涵都來自西方,其打破狹隘的時間結構來獲取對生活更深刻的理解的設計理念與我國傳統道家“無為”的思想追求有共通之處,兩種思想理念雖然在產生時間、空間上有較大差異,但是卻又千絲萬縷的聯系。
【關鍵詞】:慢設計消費;東方文化精神
一、慢設計理念
慢設計最早由瑞士建筑設計師AtelierPeter Zumthor在《AnythingGoes,But Slow》一書中提出。它區別于1998年Donald A.Norman所提出的讓產品易于使用、高效使用的典型設計目標,但又不等同于讓設計低效率。它是設計師與消費者在快餐式生活過程中的一種倫理覺醒。作為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它從可持續發展設計中演變出來,并在快節奏的社會發展中逐漸被體驗化,除了強調人、社會與自然的平衡外更注重人們心中非物質的精神需求,提倡人們用“慢”下來的時間體驗生活的本質。
慢設計作為一種設計理念,與使用效率沒有直接關系。它強調設計師在隨性的感知狀態下進行創作,而使用者在體驗產品的過程中進行有意識的思考。慢設計的真義是在喧鬧的生活中停留片刻,冷靜的找到自我,放棄名利的追求,隨心的享受時光。就像喝茶一樣,泡茶的方式不同,你從中體會的情感也自然有所差異。有的人無法理解直接在杯中無任何過濾的泡入茶葉的飲茶方式,他們認為這是一種“低效率”的生活方式,但是喝茶包飲茶卻體驗不到茶葉舒展開以后沉入杯底的過程。當你為了躲避茶葉而放慢喝茶速度的這個飲茶過程便是“慢”體驗,你在“慢”下來的時間里品茶、思考而不是為了解渴一口吞下。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慢設計對于設計者來說是在遵循設計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將產品內部加入功能,讓產品擁有發人深省的“慢”內涵,已達到深層效應;而使用者在使用的過程中通過對附加功能的體驗使其“慢”下來去思考、去體會生活中美好,從而形成一種與周遭世界的情感交流。慢設計產品都是經過設計師深思熟慮出來的創作,它可能沒有讓人驚嘆的外型,但是它們的內涵都擁有讓人內省的哲學精神。
2.慢設計體現的東方哲學精神和審美體驗
慢設計的產生,是人們對原有的價值觀的反思,是對當代快速生產,快速消費活動的緩沖。這種潮流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是因為它所體現出來不同以往的價值觀甚至世界觀:它的某些特質符合東方審美體驗,甚至本身就具備東方哲學精神的某些特質。西方哲學重客體性、是以“知識”為中心而展開,而以中國哲學為代表的東方哲學是則以“自然”為中心。西方哲學強調理性,主張通過不斷學習最終征服自然為人所用,而中國哲學強調順應規律,一切活動應該在規律之中展開。慢設計首先從內在契合了中國傳統哲學精神,其次,慢設計所傳達的精神符合道家和儒家的審美觀。
(1)慢設計與無為之美
道家的審美生存思想中的“道”具有能夠包容天地萬物,超出人工之技巧的大美。(“覆載天地,雕刻眾形而不為巧”《內篇大宗師》所謂“大巧若拙”(《胠篋》),道家認為,真正的巧,是不違背自然的,是在順應規律中自然而然的展現。“道”的本質是無為,它是萬物的統一,無形無像,可以看作最樸素的原初之美,以此為理由,事務越簡單,越樸素,就越能體現出本真之美。慢運動的產生來于人們對現有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的懷疑,“慢”是為了平衡“快”,是對增添了諸多無謂的附加功能的生活方式的摒棄。而設計中慢的理念,正是體現了一種對質樸和本真的回歸,在保留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試圖接近“道”的審美形態。慢設計不追求無用的附加功能,追求樸實和舒適的原生態體驗,只為“合乎目的”而設計,這種理念追求工業產品中的“自然天成”也就是道家的審美生存思想希望達到的境界。
(2)慢設計與中和之道
儒家是“中和”理念的積極倡導者,也是努力踐行者。儒家提倡將各種對立因素、成分統一起來,這種同一是有機的,彼此制約又彼此依存的。儒家對夸大矛盾中某一側面的辯證觀念予以否定,在孔子看來真正美的東西,其情感表現應該是適度的。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之上的。這使得“中和之道”成為中國文化里特有的審美形態。中國的審美形態與西方的審美形態相比,具有鮮明的差異。“中和”可以說是中化傳統文化的精神根本,也是比較原初的審美形態。“中”的意義,既合二而一,對立統一。即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的思想。“和”則是“中”的衍生、發展。總體來說,“中和”既有量的折中,平衡,又有質的交匯、融合。它體現一種標準,強調對立的有差異的、各種因素和力量之間的求同存異,平等共生,融會貫通。“中和”所強調的是一種合適的尺度,一種恰當的關系。“慢設計”所體現的,正是這種恰如其分。它找到的,是人們渴望得到悠然、寧靜生活的心態和現實中的快節奏、高效率的平衡點,用設計使現代人的生活達到一種“中和”。
3.結論
“慢設計”中東方審美價值,體現在它對原初的樸素美感的追求,對自然的向往。體現在它的不瘟不火,恰到好處,不出離時代,又不緊跟流行,不高調,不低調。它是一瓶調和劑,調和現實與心態的調和劑。現代感、流行元素在將本來已經在小跑的人們拉向失衡,人們在吃膩了消費主義大餐之后也迫切需要新的感官體驗。加之當今社會倡導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慢設計以及它所代表的東方境界之美在逐漸走到人們視野中來。“慢設計”的興起,希望能給快節奏的生活帶來適度和平衡。
參考文獻:
[1]趙江洪《設計心理學》第一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2]何人可《工業設計史》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時曉麗《莊子審美生存思想研究》第一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DonaldNorman《設計心理學》第一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5]DonaldNorman《情感化設計》第一版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6]劉綱紀《藝術哲學》第一版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7]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一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慢設計理念與東方文化精神
作者簡介:圣紅艷(1991—),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5級研究生,專業為藝術學,研究方向為設計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