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繪畫是造型藝術中最主要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是一門運用線條、色彩和形體等藝術語言,通過構圖、造型和設色等藝術手段,在二度空間,繪畫種類繁多,范圍廣泛。從世界繪畫的兩大體系來看,以中國畫為代表的東方繪畫和以油畫為代表的西方繪畫,各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和歷史傳統,從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表現形式與審美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傳統中國畫的表現方法和造型觀念隨著時代意識的變遷呈現活躍的姿態。西方的繪畫和中國的繪畫有著明顯的區別,中國的繪畫更注重\"寫意\",西方的繪畫則更注重視覺效果的寫實性,它以科學原理的具象繪畫方式去研究焦點透視、三維空間、色彩、光影和人體結構等內容。本文主要以造型藝術中的繪畫藝術為基點,淺議了西方繪畫對傳統中國畫造型方式的影響。
【關鍵詞】:繪畫;西方繪畫;中國畫
一、西方繪畫的淵源
西方繪畫是造型藝術的一種,西方繪畫從古希臘羅馬開始,經歷了中世紀的基督教藝術時期,在13世紀至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日趨繁榮。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著名畫家,雕塑家喬托,創作了許多具有現實生活氣息的宗教畫,被認為是歐洲繪畫之父和現實主義畫派的鼻祖。西方美術史常常將16世紀到19世紀中葉的油畫概稱為古典油畫,其共同特征是無論畫面大小,都有一種很完美的情境。古典油畫中具體的作品,從主題題材到風格樣式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時代特征。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畫壇三杰的達芬奇,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更是創作出許多舉世聞名的不朽杰作。17到18世紀,歐洲美術有長足的發展,繪畫進一步擺脫了宗教的束縛,肖像畫,風景畫,風俗畫,靜物畫,動物畫都獲得了極大的發展。19世紀,歐洲進入近代史階段,啟蒙運動和資產階段大革命,使法國成為歐洲政治與文化的中心,也成為了歐洲美術的中心。這個時期法國畫壇涌現出許多美術流派和著名畫家,其中有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美術,現實主義美術,印象主義美術,新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等。20世紀以來,西方畫壇出現了現代主義美術的各種思潮和流派,其中包括野獸派,未來派,立體派,抽象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在形式上不斷翻新,在手法上標新立異,形成一種十分復雜的藝術現象。所有的一系列變化的根源來源于造型藝術所給的鋪墊,造型藝術是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通過塑造靜態的視覺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與表現藝術家思想情感的藝術。它是一種再現性空間藝術,也是一種靜態的視覺藝術。
二、中國繪畫的淵源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巖畫和彩陶畫。春秋戰國最為著名的有《御龍圖》帛畫。它是在絲織品上繪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后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 ,宗教畫達到了頂峰,并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并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后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和風俗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領域空前繁榮,涌現出很多熱愛生活、崇尚藝術的偉大畫家,歷代畫家們創作出了名垂千古的傳世名畫。
三、中西方繪畫的不同之處
1.題材的選取。國畫所選擇的題材一般以自然山水為主。西方繪畫藝術自從希臘時期開始,長期以來所選取的題材主要是人物。中世紀大部分的宗教畫均選取群眾為題材。比如米開朗基羅的壁畫《最后的審判》中的人物非常眾多。直到十九世紀,楓丹白露派的興盛,才開始出現獨立的風景畫。其后人物畫也當仁不讓,時至今日裸體畫仍然為西方繪畫所選擇的主要題材。受到這種影響,國畫也很快突破了主次之分,產生了山水、人物以及花鳥等各種特色的題材。
2.構圖的特征。中國畫構圖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平面化的效果,最終實現多種構圖元素的協調統一,十分注重平面上各種元素相互之間的關系。比如賓主關系、開合對應、藏露虛實、動靜結合、繁簡相宜、疏密相間、縱橫交錯、奇正以及向背等是國畫當中十分常見的構圖手法,是調整畫面當中不同構圖元素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后來由于受到西方繪畫寫實手法的直接影響,也開始注重空間效果。而其中山水畫與人物畫以及花鳥畫相比較,山水畫的空間感更強,人物畫其次,花鳥畫的空間感最差。國畫中運用的三遠法就能夠有效的反映構圖中空間的概念。比如徐悲鴻的《群馬》正是巧妙運用了寫實的手法,充分展現了三遠的關系。
3.造型藝術。中國畫非常重視神韻。善于運用線條造型,并且大部分的線條并非原有的物象,是畫家用來表示兩物象的一種境界。由于受到素描透視法在平面當中表達立體物的影響,此后人們在開始學習國畫的時候也非常注重形似,然而才追求神似。運用西方繪畫的技法使得中國人物畫的表現技法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與提高。這些新一代的中國人物畫家,其主要的代表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流民圖”而聞名畫壇的蔣兆和,其后繼者比如黃胄、周思聰以及劉文西等人物畫家使得這種技法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
4.色彩的運用。和西方藝術中的色彩相比較,中國畫的色彩顯得更加含蓄。比如國畫中的水墨畫。后來畫家陳之佛在工筆花鳥畫的創作中融入了裝飾藝術中的色彩,畫家張大千則吸取了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部分技法,創造了潑彩畫法,從而進一步豐富了國畫的色彩。
四、西方繪畫在造型藝術的角度對中國畫的影響
傳統中國畫在圍繞形的似與不似的基礎上達到傳神效果,是繪畫中的形象是否符合客觀事物的外部特征,畫家憑借著這種主觀能動性,按照美的規律,通過想象、提煉、概括來創造自己想得到的畫面效果。二十世紀以來,隨著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西方繪畫的造型語言被逐漸引入中國繪畫的創作領域,使得中國繪畫得到前所未有的繁榮。
西方素描與傳統筆墨的結合賦予了中國畫新的生命源泉,也成為改良中國繪畫的重要途徑。素描中對形體的把握和科學的分析方式,使新一代傳統中國畫家對結構和造型都有了全新的理解和突破。在學院派的教育中,傳統中國繪畫一改古人的散點透視的創作特點,強化了西式的寫實造型能力,通過畫靜物、石膏和人體模特等訓練來把握人體的比例和解剖透視是否合理。把素描作為各專業的基礎,對中國畫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給困境中的中國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總得來說,第一,增強了中國畫造型的準確性;第二,加強了傳統中國畫中的空間透視感;第三,西方繪畫中明暗調子對傳統中國畫的影響。現代中國畫發展受到西方藝術思潮的深刻影響。中國畫參考、借鑒以及吸收、西方藝術是必然的趨勢。所以,我們在參考、借鑒以及吸收西方藝術的問題上,不能盲地照搬照抄,而應當揚長避短有所選擇。創造出的藝術作品不僅繼承了中國畫的民族特色,同時還能充分體現當今社會人們的共同審美情趣。
作者簡介:薛嘉慧(1993—),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2016級研究生,專業為美術,研究方向是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