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個時代的經濟結構和社會方式決定了這個時代工藝美術的存在和變化。藝術設計對城市形象的作用在當前文化產業大勢興起的時代背景下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藝術設計的運用必須以傳統工藝美術和藝術規律為本,在采用大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前提下,還必須融合時代的政治、文化元素。同時結合考慮地域特色,打造地域品牌,形成傳統與創新、規模與特色的城市形象。
【關鍵詞】:藝術設計;工藝美術;城市形象;作用
“工藝美術”一詞最早出現在1920年蔡元培先生的《美術起源》。其所譯的“工藝美術”中的“工藝”是指手工藝,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詞匯,而“美術” 則是西方泊來的詞匯。因此,“工藝美術”在20世紀初是一個合成的概念。 是當時的藝術家面對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中形成的。
一、工藝美術與藝術設計的關系
(一)傳統語境下的工藝美術概念內涵
在老一輩工藝美術精英的觀念里,工藝美術就是實用美術,包含范圍極廣,在理念上與現代藝術設計是一致的。著名美術家陳之佛先生認為:工藝美術不是古董,而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實用美術,他區分了工業品、工藝品、古董三者的屬性,認為工藝美術包括了前兩者。提出工藝美術必須具各“審美、實用、經濟”這三個要素。著名美術家雷圭元先生認為“工藝美術又稱實用美術、應用美術、實用裝飾藝術。實用與審美結合,物質文明與精種文明結合,是工藝美術的本質特征。 著名美術家田自秉先生認為 ,“工藝美術是藝術的一種,是美學和生治的結合,是藝術和科學的產兒,和人民生活緊密相連,通過衣食住行等生活各個方面服務于人民。可分為生活日用品和裝飾欣賞品兩大類”。他指出,工藝美術形象之所以區別于繪畫形象,在于工藝美術的生產性、實用性。這一說法道出了工藝美術的社會屬性問題。
(二)現代工藝美術與藝術設計的關系
傳統工藝美術是通過手工技藝來完成的,個人的審美情趣決定著傳統工藝美術的方向和發展。而藝術設計是在工業化大生產中完成的,帶有明顯工業時代的特征,以實用功能為最終目的。它對產品的外形、圖案、裝飾、色彩的關注,必須以產品特定的功能和內容結構為基礎。如果說工藝美術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那么藝術設計就是以科學和藝術作為結合體。傳統工藝美術強調功能美,而現代藝術設計強調技術美。工藝美術的對象主要是手工藝品而藝術設計是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一個是傳達了傳統的道器思想,一個是體現現代人的設計理念。藝術設計是藝術、科學和技術的交融結合,集成性和跨學科性是它的本質特征。在發展現代藝術設計文化的同時,又不能忽視傳統工藝美術的承繼和保護。傳統與時尚,傳承與創造是同時存在又相互促進的這就是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之間的辨證關系,將優秀傳統工藝美術的造物思想與現代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相結合,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優秀的傳統工藝美術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能提高藝術修養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是我們現代藝術設計學習和借鑒的源泉。總之,藝術設計與工藝美術,二者的關系同源而異流。研究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迎合當今藝術設計的需要,是時代的呼喚,也是從工藝美術與藝術設計拓展拓寬的必然。隨著國際化的迅猛發展和沖擊,世界各國都在努力保持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而中華民族經過悠久的歷史發展蘊涵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應立足于本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吸取民族藝術精華,從傳統工藝美術中發掘優秀的素材,經過重新組合,嫁接,提煉運用到現代藝術設計之中,這也是對傳統工藝美術的一個傳承與發展。
二、城市形象的概念內涵
城市形象指的是城市的空間、建筑、環境與人所共同形成的整體構成關系。它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結構形式和類型特點,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歷史圖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
三、藝術設計對城市形象的作用
(一)藝術設計是塑造城市形象的主要手段
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的迅速發展,已把我們不斷引入城市型社會。每個城市都有其特點和風格,包括政治、經濟、宗教、民俗、文化、歷史、地理等,他們都可能成為人們記憶的符號和城市的特質。
藝術設計是一種溝通人、社會和自然的藝術,是與人們密切相關,可以激發人們感情的公眾藝術,它融知識性、藝術性于一體,對豐富城市輪廓線,樹立鮮明的城市形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藝術設計是城市形象創新的深化
城市形象是城市環境網絡的視覺系統,是人們從城市空間序列和景觀組織中的得到的審美感受的結果。城市藝術設計正是組織城市形象中的諸多要素,綜合建立起環境網絡,進行藝術創造的過程。建立城市形象的環境網絡的因素涉及城市所處的自然環境、歷史人文環境和人工環境,這些因素決定了城市形象的復雜性和獨特性。
好的城市形象,應該是能夠激發起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設計師的審美意向直接和審美理想、審美觀念相聯系,而審美理想和審美觀念處于設計審美結構的中心,對城市形象的樹立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城市的美感要求也在增高。從藝術的創作角度講,城市形象關注的多為城市環境藝術的組合,關注點、線、面、體各個元素的相互關系。點是構成的最基本元素,主要表現為主題雕塑、交叉的路口、標志性建筑等,最能反映城市的氣質。線是點與點之間的連接,具有承接、引導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城市的景觀軸線,如步行街、河岸濱水帶等,在線串著數個景觀節點、使大眾的審美趨于完整,不限于節點的單體印象。面的特征是區域性,主要表現為產業技術園、大型綜合廣場等,包含了繽紛的點和流暢的線,是城市中的組團。體是最完整的,涵蓋著城市的正負空間,城市的各個立面,天際線和壯觀的鳥瞰,確立街道、廣場、建筑、園林、雕塑,它們之間的組合方式,并將它們的美體現出來,表達出來。建筑是城市人工環境和人文景觀的主體,是構成城市形象的基本要素。城市環境與鄉村環境最顯著的區別就在于建筑的高度密集,這是形成城市景觀特色的主要部分。沙里寧在分析了歐洲中世紀著名城市和它們的建筑設計之后得出結論:這些城鎮之所以能形成如此生動、美好的面貌,不是僅靠多建漂亮的房屋,而是得益于這些房屋在形式上的相互協調。現代建筑從整體觀念提出:不但建筑個體的形象要盡善盡美,而且建筑與建筑之間、建筑與整體空間環境之間也要和諧統一。城市建筑設計要根據城市形象的總體要求,仔細推敲城市空間的比例、尺度、序列和建筑群的色彩、高低、體形、質感和韻律等,遵循統一、變化、協調的美學原則,創造既統一又有變化的城市建筑藝術美。
城市處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城市的規劃與設計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如何在自然狀態與人工物之間建立起和諧、融洽的關系。由于平原、峽谷、盆地、丘陵、濱水地區等的自然環境狀況不同,城市形象的構成手法與美學意境也不盡相同。藝術設計應把有特色的自然景觀突 顯出來,包括峭壁、山峰、高原、河流、湖泊、地平在線的連綿輪廓等。這些特征景觀是城市形式美的補充,應當最大限度地保持其自然狀態。
藝術設計創造直接的視覺印象,影響城市形象特質的體現。城市形象的視覺形態是人們感知和體驗城市的基礎,它是構成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自20世紀初格式塔心理學創立以來, 藝術設計更加注重從環境觀感的效果上認知主題的審美心理,探討視覺形態組合的環境規律和審美反映,對城市形象創造過程中形態語言的運用起到了理論指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