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計的服務對象經歷了漫長時間的演變,西方由之前設計只為上層社會服務,是供上層社會消遣娛樂的對象,發展到了現在是大眾服務的設計,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探索與蛻變的過程,其中注入了多少有志之士難能可貴的探索。本篇文章主要談西方(以工業革命為開端)的設計服務對象的演變,在英國工業革命的極速發展,大批量、機械化生產成為時代的需求的背景下,大眾化就要求必須物美價廉,但這勢必又會造成工業品制造成本低廉,那么相應的工藝會出現不可避免的粗糙,如何讓個兩者在沖突的背景下,實現讓個普通大眾擁有制作工藝良好的設計品、工藝品,手工藝術的少而精,與大眾化的實用藝術品大批量生產之間存在著不可消除的矛盾,即便現在社會亦是如此。工業生產方式如何與藝術結合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盡管到了現今如此如此發達的世界,他們之間依然尋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只是較之之前,經濟的飛速發展緩解了這種矛盾,但卻依然沒有達到普及的程度,批量生產與藝術性之間如何更好的銜接與融合,依然是擺在面前讓生產者、藝術家頭疼的問題。本文就現今如何實現兩者最大優化展開敘述,展望藝術與技術的長遠融合發展。
【關鍵詞】:大眾化;考究;機械;工業革命;手工;技術
工業革命的到來,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不僅僅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整個世界,在這個背景下,還出現了設計社會化、民主化、大眾化的立場和原則, 工業革命催生的各種探索藝術之路的流派與運動,在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浪潮之中,都表現出一種與時代格格不入的出世感。當然,對于革命的到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振臂歡呼,相反,對與工業化的反對,對于機械的否定,對于大批量生產的否定,對于日本傳統風格的好奇,是工業化時代一個非常獨特的插曲,工業革命就這樣在鮮花與反對的聲音中開始了他轟轟烈烈影響世界藝術百年之久的路程。
第一次在工業革命影響下出現的便是工藝美術運動,對于過分裝飾的、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的厭惡,對工業化的恐懼感,對手工業的依戀,是工藝美術運動時期的典型特征, 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明確反對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反對繁瑣裝飾,追求簡潔、從自然中尋求設計參考對象,手工藝回歸思想和自然主義,造成必然不能進行批量生產,因此工藝美術運動是在工業化來勢洶洶、過分裝飾的貴族風格泛濫雙重背景下開展的一次不成功的改革,也因此催生了影響面和覆蓋面更廣的“新藝術”運動,由此也可以看出,有志之士在一次一次的尋找屬于大眾的設計。
技術帶來的革命對大眾擁有設計品提供了可能
其優勢一:亨利.凡德.威爾德曾說:“技術是產生新文化的重要因素,根據理性結構原理創造出來的完全實用的設計,才睡真正實現美的第一要素,同時也才能取得美得本質”。設計是為多數人的設計,只有被社會和時代印證的,才是可以保留和生存下來的。
二:批量化和工業化為人民生活中使用藝術品提供了可能,藝術品一度是由貴族壟斷使用的奢侈品,被平民百姓使用被視為天方夜譚,工業革命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局面,不只是在藝術品的使用上,更重要的是人們意識到自己竟然也能和藝術接軌,更多的是思想上和階級上的解放和認識。
三:技術促進了設計的發展,設計又促進了設計教育的發展,教育能廣而泛之的宣傳設計思想,所以才出現了后期聞名于世界的包豪斯學院,終于設計已經從技術覆蓋到制作、生產、市場投放并最終從教育上全面涉及,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開始影響世界。
其劣勢:一:工業革命來勢洶洶,手工個體被無情取代,人們對技術的迷戀,在利益的驅使下,開始大批量的機械化生產,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民眾對生活品的需求,但隨之而來的審美工藝的粗糙,被利益蒙蔽,極少有人關注產品樣式和形象,這使得設計一度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設計本身是應人的需求而產生的,是為人服務的設計,此時的設計已經完全脫離基本的審美,脫離人民群眾,藝術、技術已完全分離。
二: 手工藝人迅速破產,失業率一度攀升,造成了前期的動蕩和人民的抵制,當然新生事物的出現總要經歷挫折才能強大,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
手工匠人(考究化、精致化)的藝術制作
一:“匠人”精神為現代社會所推崇,且手工藝術被置于一個很高的位置,因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成本,費用高昂,從本質上決定了他不能為大眾所享有,藝術品同時需要藝術修養來灌溉,在等級林立的貴族主導社會中,并不是很大的群體都能切身的感知藝術。
二:手工制作是個人思想的體現,灌溉了太多的個人意識在其中,且過于強調裝飾,增加了產品的費用,也沒有可能為低收入的平民百姓所擁有,因此,它依然是象牙塔的產品,是知識分子一廂情愿的理想主義結晶。
三:作家alfred de musset 在他的著作《本世紀一個孩子的自白》中說道:有錢人家的室內裝飾是各種風格的堆砌:古典主義、歌德、洛可可、什么都有,就是沒有我們本時代的風格??芍^十分尖銳。
藝術與技術結合的范例
20世紀初,包豪斯致力于藝術與科技的新統一,打破了舊的傳統藝術思維,提出“功能美”的審美原則,使工業批量生產成為了藝術家的創作原地,為現代設計開創了方向?,F代主義設計開啟了對產品新視覺影像的實驗活動,促進了新素材、新技術的運用,引發了傳統藝術觀念的革新。隨著社會的發展,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后起之秀后現代主義多元化的思想為當代設計帶來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雖然迄今為止都沒能真正達到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但作為互為影響、互為滲透的生產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面,“藝術”、“技術”、“設計”在它們共同的發展道路上都各自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我們也不必糾結他們一定要以一種固定的形式融合起來,能這樣以螺旋槳的式樣交織發展也不失為藝術和設計的幸事。
參考文獻:
【1】世界藝術史[M]. 東方出版社 , 田本相主編, 2003
【2】美學與藝術實踐[M]. 江蘇人民出版社 , 朱彤 著, 1983
[3]當代藝術:死亡、終結或消失?——鮑德里亞藝術批評研究[J]. 童小暢. 文藝研究. 2009(09)
【4】大眾文化教程[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陶東風, 2008
【5】重估大眾文化的創造力[M]. 重慶出版社 , 陳立旭, 2009
【6】眼見為實[M]. 江蘇美術出版社 , (美) 伯杰, 2008
【7】審美化生存[M].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 傅守祥, 2008
【8】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德) 本雅明
【9】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第1版)[M].廣州:新世紀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潘文燕,學校:天津科技大學,學歷: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