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D·H勞倫斯是20世紀英國文學史上最獨特、最有爭議的作家之一,他敢于打破傳統的方式,以獨特的視角,超人的想象力,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期望通過對理想健康的兩性關系的回歸,召喚人們從資產階級文明的灰燼中重建現代社會。作為一名英國現代主義的文學巨匠,勞倫斯跟亨利詹姆斯,康拉德,EM.福斯特等人一起豐富和發展了小說中象征這一藝術表現手法。他的小說并沒有運用意識流那樣的技巧,卻能呈現出人物豐富、復雜、難以名狀的內心世界,呈現出人物無意識的精神活動,使讀者能直接觀察到人物最隱蔽的思想,依靠的就是象征這一手法。”為了更好地從整體上理解勞倫斯小說的意義和內涵,本文從淺析勞倫斯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特色入手,進一步以勞倫斯作品文本中的經典意象為例,對其作品進行研究,從而挖掘其作品深刻的主題和創新之處。
【關鍵詞】:勞倫斯;象征手法;意向
象征主義是英美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寫作手法之一,經常采用象征、暗示、隱喻等表現手法。客觀事物本來已經存在,對它的描寫不是創造,而藝術的價值在于創造,即一種心靈狀態的顯示。象征主義在表達方式上注重暗示,通過作品中的人物和事物所具有的豐富寓意未反映主題。而暗示離不開具有強大表達功能的英語詞匯。象征主義與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一道是文學史上具有原型意義的三種基本創作美學。象征手法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恰當地運用象征手法,可以將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賦予文章以深意,從而給讀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一、勞倫斯作品中的象征內容
《兒子和情人》作為勞倫斯的代表作和自傳性質的小說奠定了他作為英國現代杰出小說家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兒子和情人》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受歡迎,最重要,最有啟發性的文學作品之一。本書主要有三方面的主要思想:一是對工業發展所帶來的工業污染的抗議;二是想要擺脫階級枷鎖的決心;三是對婚姻和性生活的矛盾和苦惱。對于勞倫斯來講,《兒子和情人》的主題是母愛對于兒子個人成長的影響,當這種關愛超乎尋常變得不正常以后就導致了母親和兒子之間的一種不健康的關系,尤其是嚴重影響了兒子在成長過程中對性的越來越強烈的困惑和焦慮。勞倫斯的心理分析小說總是通過對人物的心理描述來表達他們的欲望和感情,由此,他逐漸確定了作為一名杰出而有個性的現代作家的地位,并以他獨特的藝術判斷、靈肉結合的風格以及對于懵懂世界的細心觀察而著稱。
《玫瑰花園中的陰影》是勞倫斯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小說一開始就有一段象征的描寫,“她注視著遠處的海平面,對丈夫和丈夫的視線視而不見”,神秘深邃的大海象征著女人公內心隱秘的世界,她生活在對舊愛的思戀和對熾烈愛情的渴望中,而對自己的丈夫卻毫無感覺。標題中的玫瑰和陰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在不同的情境中表達著主人公對已逝愛情的美好追憶和被現實婚姻所困的陰影,勞倫斯對滿園的玫瑰進行了細膩的描寫,當女主人公在玫瑰花園中漫步時,在這里通過象征的運用,玫瑰花象征著女人公對昔日舊愛的美好回憶,她觸摸著花朵,嗅著花香,正是對曾經美好記憶的依戀,而火紅的玫瑰失去香味,除了象征著已經逝去的愛情,也為后文戀人的精神失常埋下了伏筆,含苞待放無法盛開的玫瑰花則將女主人公內心對浪漫愛情的渴望和對現實婚姻的失望展現出來。
二、勞倫斯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藝術上,勞倫斯是一個處在傳統與現代交接點上的作家。他的小說對生活的描寫,一方面,真實地再現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外部生活和物質形態,另一方面,又觀照人性、人的自然本能和精神狀態,努力展露在自然本能驅使下人物的心理與情緒狀態,具有現代小說的那種心理探索的內傾性特征。這又導致他的小說在情節結構上既有傳統小說的情節性、故事性,卻又不完全具有傳統小說情節的節奏感、完整性和清晰度,而出現了情節淡化和暗示性等現代小說的特征。勞倫斯喜歡用象征手法表現人的心理情緒,在他的作品中,樹林、河流、礦區、住宅、墓地、雪山、彩虹、月亮、黑夜、馬匹、鳳凰、鳥巢……這一切大自然現象,幾乎都賦予了人類精神之靈光。在勞倫斯筆下那豐富而復雜的象征物中,有的具有傳統象征的那種明確而穩定的喻意,如《恰特里夫人的情人》中,小樹林象征自然,格拉比莊園象征工業社會。這類象征是直指式的,言能盡意、言在其中,能指和所指的關系是單一明確的。而另一類象征是非直指式的,象征物除了具有基本穩定、明確的象征意義外,又蘊含了深刻而含蓄模糊的心理、情緒和形而上的抽象意義,如黑夜、雪地、彩虹、鳳凰等。在這類象征描寫中,勞倫斯的主要目的,是用自然物象和景致來暗示人的某種心靈隱秘,借以溝通物我之間的交流,表達人的心靈在自然力啟迪下的某種頓悟、反響和心態、情緒與意識的細微變化。這類象征具有傳統文學不曾賦予的美學特征。
三、勞倫斯作品中的象征意義
勞倫斯在其文學作品中大量使用象征有其特有的目的和意義。對大自然的描寫不是為了浪漫;對人性的描寫不是對世人的責難,也不是單純的同情;對\"性愛\"的描寫不是要教人好色,更不是勞倫斯本人好色。其目的和意義是要揭示現代工業文明毀壞了美麗的大自然,吞噬了完美的人性,扭曲了和諧的性愛關系這一社會問題;是向往綠色環保的大自然,呼喚自然完美的人性,渴望和諧美滿的家庭婚姻生活。勞倫斯的生活經歷使他對此感受頗深,并且大膽地以人的性愛作為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來與現代工業社會中人的精神困頓與萎靡相抗衡。勞倫斯與弗里達從初次邂逅,而后私通,直至最終正式結婚。可以說是他為建立和諧的男女關系而斗爭的實踐,同時,也反映出勞倫斯對男女關系的深刻關注以及渴望完美和諧的家庭、婚姻、性愛生活。勞倫斯抨擊了現代工業文明對人的本能欲望的扼殺和摧殘,主張通過釋放和復活人的本能和全部自然本性來建立一種自然完美的兩性關系,以擺脫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對人性的壓抑。勞倫斯不采用直接的、合乎邏輯的方式來描繪生活和表達人物情感,而是用象征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在他的小說中,以自然界的生靈、景象,來象征兩性關系,揭示自然人性與文明的沖突,并尋求二者的和諧。
四、結語
總之,勞倫斯對大自然的描寫不是為了浪漫;對人性的描寫不是對世人的責難,也不是單純的同情;對“性愛”的描寫不是要教人好色,更不是勞 倫斯本人好色。他在其作品中大量使用象征,其目的和意義是要揭示現代工業文明毀壞了美麗的大自然,吞噬了完美的人性,扭曲了和諧的性愛關系這一社會問題是向往綠色環保的大自然,呼喚自然完美的人性,渴望和諧美滿的家庭婚姻生活。
作者簡介:孫婷婷(1990—),女,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基礎部教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