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詩篇》以詩歌作為切入點,真實反映了當代工人的生活狀態。通過藝術化手段,運用詩意化的表意語言,直達中國當代工人的內心,呈現出他們不為人知的多面。更深刻反映出一些現代社會的生存、精神、信仰、文化等問題。本文將從解說詞、畫面、音樂來分析該片是如何運用詩意化手段表現,將工人詩歌包裹下的細膩的情感、痛苦掙扎表現出來。情與景、意與境相互交融,讓這種感情易于接受與感受。
【關鍵詞】:紀錄片;詩意化;表達;《我的詩篇》
一、文本詩意與影像詩意化統一
詩與紀錄片屬于兩種截然不同藝術表現形式,前者能夠以文字的形式感的排列來表達生命的內部精神活動和情感表達;而后者則本身具有表現生命外部運動的優勢。詩意化的表達是在追求對于某種意念的傳遞。將多義的、模糊的、朦朧的意蘊,通過紀錄片的表達手法和意象,變為具體可感的視聽形象。紀錄片不僅僅要講故事,還要準確的傳情達意。
受歐洲先鋒主義影響,伊文思等人創作的紀錄片時側重于在形式上的詩意化表達,更接近于文本上詩的形式,表現為一種拼貼式、松散、非連貫的結構。[]但是這種表達只是不同藝術形式的簡單組合,沒有體現影視藝術的魅力和價值。影視作為綜合性藝術吸收其他藝術的特點,而不是通過簡單的搭建。在不斷地探索中形成了文本詩意化與影像詩意化的統一。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最初對于詩的解釋都離不開記錄。但是隨著文體的發展與豐富,詩的功能逐漸變得側重于表達現實基礎上的思想感情?!段业脑娖分羞x取了吉克阿優、烏鳥鳥、鄔霞、陳年喜、老井、許立志這六位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工種的工人。他們面對艱難的生活用詩來表達他們的悲喜,他們既是農民工又是詩人;他們既是事件的主角,也是事件的講述者。他們的詩沒有太多的無病呻吟,也不是強說愁,而是將枯燥的工作、對親人的情感、對未來的期望都寫成了詩,用一種溫柔的態度來面對一切。讓這些工人詩人讀出自己的詩,用他們的詩為他們的故事做注解,盡管他們的普通話不標準,也沒有什么朗讀的技巧,但這比任何解說詞更簡略也更全面表達他們的境地。再加上音樂、畫面、結構使得詩意化的內容與詩意化的形式形成統一,讓觀眾在詩意化的氛圍中體會的卻是現在農民工殘酷的生活,傳達出文化傳統的消失、拜金主義的流行、貧富差距的擴大、心理的失衡等大量的社會問題。這些都使得《我的詩篇》這部紀錄片的意蘊更為豐富,主題更加深刻。
二、畫面的詩意構成
在《我的詩篇》的開始部分交待背景的時候,出現兵馬俑的鏡頭,現代工業社會與兵馬俑的相似與反差,暗示了人物的悲劇處境,表明工人不過是現代工業生產的殉葬品,也為后邊說出許立志輕生做鋪墊。表現富士康跳樓事件的時候,用了一系列的空鏡頭,林立的攝像頭、無處不在的鐵絲網等都在暗示工廠如監獄,就在這種環境中人物無論是精神上還是心靈上都備受束縛。緊接著是飄著的繩頭與富士康的T恤都好像在控訴這種束縛對許立志等人的傷害。老井在下礦井的時候,有一段是仰拍井口,攝像機隨升降機快速下降,一直到隱約能看到井口微弱的光。這一段空鏡頭直接將礦工下井時的那種窒息感、恐懼感通過鏡頭表現出來,給觀眾強烈的震撼。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設備的進步,出現了一系列的特殊拍攝鏡頭,后期制作也能呈現更加豐富的效果。通過一些特殊的拍攝,可以透過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生活。特別是紀錄片,它本身給觀眾的印象就是真實。而通過一些特殊鏡頭,可以讓生活中的真實場景以一種與生活不太相似的形式呈現出來,給人以詩意化感受。在《我的詩篇》中運用了大量的升格鏡頭與降格鏡頭,還用了移軸鏡頭等形式。在開頭的時候,運用了升格鏡頭,人與物的運動變緩慢,營造了一種沉重的基調。雪中景象這段用了降格鏡頭,人來車往匆匆忙忙,表現了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同時還使用了移軸鏡頭,常規的的焦點變成線性并轉移,讓移動的人是清晰的,形成類似小人國的感覺,空間感變小,形成一種壓抑感。在表現彝族的祭祀儀式以及吉客阿優懷念母親時都用了降格,給人一種莊重的感覺。通過這些特殊鏡頭的運用,為主人公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供了解釋,符合他們表現出來的精神苦悶與彷徨的狀態。這些特殊鏡頭的運用,改變了原本的時間性質,讓時間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樣式表現出來。盡管這種針對時間的破壞會對真實性有一定程度的破壞,使其具有傾向性。但是這些鏡頭是基于生活現實所拍的真實景象,在保持真實性同時,增加了寓意,增添了詩意。
三、音樂的詩意傳達
音樂作為重要的表情藝術,能夠傳達思想感情、表現生活感受。音樂作為影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電影中承擔著重要的抒情作用,甚至在早期還承擔著一定的敘事的作用。在紀錄片的發展歷程中,音樂也有著重要的地位。但是隨著紀實主義的盛行,紀錄片創作者不再重視音樂。不過,隨著紀錄片創作理念的發展,音樂在紀錄片中的運用普遍起來。畢竟,攝像機的鏡頭只是有限視角,不可能縱覽全局,有些鏡頭不能捕捉或者不便直接表現某些事情,或者不能夠盡數表現事件的全貌或者人物的感情。音樂雖然具有某種情感傾向,但是這種情感的傾向與紀錄片情感的缺失形成互補。音樂與畫面相互結合,使得紀錄片的思想內涵得到升華。
在紀錄片《我的詩篇》中,運用了不同的音樂,有口琴曲、鋼琴曲、重金屬等給人不同的感受。音樂在《我的詩篇》中,在交待背景、表現環境時,增加了許多詩意化氛圍。在表現現代工廠工人勞動時,羅列了各種環境中的工人。所配的音樂是類似軍樂的快速打擊樂,符合前邊對于他們像兵馬俑的形容。單純的重復節奏形成一種枯燥、乏味、甚至是煩躁的氣氛。還有表現彝族祭祀儀式時,背景運用了人聲吟唱,形成一種神秘感與儀式感。
此外,《我的詩篇》中的幾個人物,由不同的樂器與節奏來補充他們人物性格。紀錄片中很難去完整表現人物的性格,像《我的詩篇》在一百分鐘內表現了六個人,再減去一些背景介紹,實際每個人安排的時間并不多。在有限的時間內去盡可能的豐富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是十分困難的,而音樂對于表現人物性格有著重要的補充作用。在講述烏霞的故事時,用的配樂大多是由八音盒或風鈴來演奏,這樣安排,讓烏霞樸實、簡單的性格形象間接地由音樂作用于觀眾,使觀眾體會到畫面所缺失的一種細膩表達。表現陳年喜的鋼琴和小提琴、表現許立志的口琴、小號等也同樣為人物形象的豐滿起了重要作用。
四、總結
詩意化表達盡管會對紀錄片的客觀性造成一定的破壞,但是對于真實性是否造成破壞還有待商榷,而對于紀錄片的藝術化表達則具有積極意義?!段业脑娖凡捎媒庹f詞、畫面、音樂等各種紀錄片的手段,使得該片在盡可能的保證真實性的同時,給觀眾以藝術享受。將文本的詩性與影像的詩意結合起來,體會到作品所傳達出來的深厚的、豐富的意蘊。而且一定程度上還會彌補直接表達的不便于不足,通過營造某種意境,讓觀眾從旁獲得感知創作意圖或者主人公感情的路徑,而不是從照搬現實的單純紀錄中艱難地找尋創作的意圖和表達的情感。
注釋:
①欣如.思考紀錄片的詩意[J].中國電視,2015(9):41.
作者簡介:孫金鋼 (1991—),男,漢族,山東萊蕪人,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