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語言是構成舞蹈藝術的基礎所在,包含舞蹈動作、舞蹈語句和舞蹈段落三大方面。正是在這些舞蹈語言的幫助下,舞蹈藝術才能實現人物形象塑造、思想情感表達等多種藝術功能。但是長期以來,對于舞蹈語言的研究一直都較為籠統,且存在一定的誤區。鑒于此,文章從舞蹈語言的含義談起,就其藝術功能的實現進行具體分析,從而更好地指導舞蹈創作和表演。
【關鍵詞】:舞蹈語言;舞蹈單詞;舞蹈段落;塑造形象;表達情感
一、舞蹈語言的概念
舞蹈的主要表現手段是人體的動作,但是這個動作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動作,而是以此為基礎,經過藝術加工、提煉和美化的舞蹈動作,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舞蹈語言。具體來說,舞蹈語言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分別是舞蹈動作、舞蹈語句和舞蹈段落。首先是舞蹈動作。舞蹈動作是構成舞蹈語言的最基本要素,類似于文學作品中的詞語,是能夠進行獨立藝術活動的最小單元,可以分為表現性動 作、再現性動作和裝飾性動作。這三種舞蹈動作的組合和變化,構成了舞蹈語句和舞蹈段落。其次是舞蹈語句,是指由一個以上的舞蹈動作結合在一起,能夠表達出完整含義的舞蹈組合,類似于文學作品中的句子。最后是舞蹈段落,是指由若干個舞蹈語句所組成的,具有獨立含義的舞蹈片段,類似于文學作品中的章節。
二、舞蹈語言的運用方法
(一)舞蹈動作的運用方法
舞蹈動作包含四個基本元素,分別是動態、節奏、動率和力度。動態是指動作姿態,如靜止的姿態、流動的姿態等;節奏是指動作在單位時間內的頻率,即動作的快和慢;動率是指動作的空間走向和輕重緩急;力度則是指動作所表現出來的力量感。作為舞蹈動作的基本構成,以上四個元素在經過設計和組合之后,就可以初步表現出舞蹈動作的風格,這些元素經過加工、變化和重構之后,形成舞蹈的核心動作。掌握了其構成和作用之后,舞蹈創作者便可以根據舞蹈的題材和內容需要去設計最為切題的動作。比如可以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個動作進行藝術加工,可以對動物、植物的典型姿態進行模仿等,力求使舞蹈動作設計能夠在最基礎的層次中體現出舞蹈的風格。
(二)舞蹈語句的運用方法
舞蹈語句是根據創作目的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邏輯形式,將若干個舞蹈動作組合在一起的過程。相對于舞蹈動作來說,舞蹈語句并不是對其簡單的疊加,而是在組合的過程中,使之發生了質的變化,并直接表現出整個舞蹈作品的情感基調和藝術風格。所以說,舞蹈語句對舞蹈動作也有著一定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舞蹈動作形象要鮮明、完整和獨立;其次是舞蹈動作之間的連接要順暢,并體現出高低起伏、輕重緩急的藝術變化,初步體現出創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最后是舞蹈動作的編排要體現出作品的藝術特色,不是對某些組合的生搬硬套。
(三)舞蹈段落的運用手法
舞蹈段落作為舞蹈動作和舞蹈語句的集合,已經可以稱之為獨立的舞蹈作品。其表現形式既可以是整個舞蹈作品中的一個章節,也可以是一種精神和意境。而且每一個舞蹈段落的內容都是不同的,正是這種不同作用的合力,才能共同實現整個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等藝術功能。在不同類型的舞蹈中,舞蹈段落有著不同的運用,在創作者的統籌規劃和對舞蹈語言的深刻理解下,舞蹈段落被排列得井然有序,在獲得最佳藝術效果的同時,也彰顯出了創作者對題材的認識和舞蹈語言的把握能力。
三、舞蹈語言的藝術功能
(一)塑造人物形象
舞蹈人物形象是指整個舞蹈作品中著力塑造的主人公。這種塑造是多方面的,其包含性格、氣質、情感、習慣、精神等多個方面。運用舞蹈語言進行人物形象塑造,通常包含以下四種:第一種是在表現作品矛盾沖突時,可以利用舞蹈語言集中體現出人物的特征;第二種是在不具有故事情節的舞蹈中直接使用舞蹈語言進行刻畫;第三種是舞蹈作品要對一些事件發展或群體人物做出概括時, 使用舞蹈語言作為這種概括;第四種則是在一些風格鮮明的作品中,如軍旅舞蹈、少數民族舞蹈等,使用典型的舞蹈語言來體現出這種風格。作為一個優秀的創作者,總是能使用最合適的舞蹈語言將人物的特征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表現人物情感
舞蹈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門抒情的藝術,相對于朗誦和音樂等藝術門類來說,舞蹈是最具有情感張力的,沒有了情感元素,也就不能稱之為舞蹈藝術了。編創者根據題材的表現需要選擇最合適的舞蹈語言,使事件或人物得到全面的展現,這個展現的過程也就是一個情感抒發的過程,通過人物將作品的情感表現出來,并最終獲得和觀眾的共鳴。具體來說,舞蹈表現人物情感,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直抒胸臆,即直接抒發出自己的感受;第二種是間接抒發,比如可以借助于動物或植物的形態特征等將其擬人化,從而抒發出情感;第三種是在事物發展中抒情,如現代舞《唉,無奈》中,妻子對晚歸的丈夫心存懷疑,想要通過他的公文包一探究竟,于是在燈光和道具配合下,女主角做出了“拉、扯、扔”等經過藝術加工后的舞蹈動作,在故事發展中,將女主角那種猜疑、驚慌和失望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渲染舞蹈氣氛
舞蹈作品中,無論是人物的行為還是事件的發展,都是在一定環境下展開的。通過合理的舞蹈語言選擇能夠使這種環境和氣氛得到彰顯,進而使之和人物、事件間進行良好的互動。當前,舞蹈語言之外的元素,如燈光、服裝、道具等也都十分發達,能夠成為舞蹈語言表現的有力助手。如《鍘刀下的紅梅》中,創作者采用了擬物化的構思,使用了紅梅樹的道具,由舞蹈演員來控制。舞蹈演員 可以是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在梅林中聽胡蘭子訴說的聽眾;在流動的梅叢中,用不同的調度變化和舞蹈演員的隱現引出胡蘭子回憶中的人物及他們間的對話和唱段,讓舞臺隨著胡蘭子思緒的延展切換出不同的畫面和空間。這樣一來,舞臺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就大為增強,營造出一種感同身受的氛圍。
(四)描繪人物行動的環境和特寫氛圍
藝術語言和音樂語言一樣。也能描繪出一定的有光、有色、有影而且還是活動的造型藝術來,可以描繪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和特寫氛圍,從而實現作品創作的藝術表現。舞蹈藝術語言和舞臺美術中的燈光、服裝、化妝、道具等一起結合起來運用,舞者的舞蹈就可以變成天上的云彩、星星、月亮,地上的樹木、花草、各種動物、江河海水等等。只要舞蹈表演環境需要,就可以用這類舞蹈語言去實現舞蹈作品的藝術表現。舞蹈環境,一般是指人物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和具體生活場景、時間及空間的氛圍。舞蹈環境和氛圍除了借助于舞臺美術、燈光、布景和道具來營造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外,還可以通過舞蹈語言來引發觀眾的藝術想像,創造出舞蹈的環境和氛圍。如《荷花舞》,眾荷花女在舞臺上以圓弧形為主的不停頓移動的畫面,形象地表現出一群荷花盛開在碧靜湖水中的特定環境。
綜上所述,任何一門藝術都有與之相適應的表現形式和組成方式,舞蹈藝術正是依托于舞蹈語言而存在的。對這些舞蹈語言有深刻了解和認知,繼而充分把握它們,是舞蹈創作和表演的基礎所在,才能讓各種藝術功能得到全面展現。同時,舞蹈語言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伴隨著舞蹈藝術的發展,其語言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如舞美、服飾等,都在舞蹈藝術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逐漸成為了新的舞蹈藝術語言。作為舞蹈研究者和表演者,要始終秉承對舞蹈語言重視的態度,積極探索和運用新的舞蹈語言,這是從本質上理解舞蹈、創作舞蹈的唯一道路。
參考文獻:
[1]楊仲華,溫立偉.舞蹈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9-71.
[2]童慶炳.文學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張姣嬌(1994—),女,聊城大學音樂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為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