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產褥期孕產婦發生的心理問題及其影響因素,觀察產褥期心理干預對降低產后抑郁癥發生率的影響。方法:將鄭州市婦幼保健院產科建卡孕產婦478例隨機分為干預組265例與對照組213例,兩組均接受護士的常規心理護理,出院時給予出院指導及健康教育。此外,干預組在整個產褥期還接受研究者根據心理研究模式給予的心理干預。結果:通過心理干預的孕產婦發病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實施心理干預模式能有效改善孕產婦在產褥期的抑郁焦慮情緒,幫助其渡過產后的情緒不穩定階段,減少產后抑郁癥的發生。
【關鍵詞】:產婦心理問題;產褥期抑郁癥;心理干預;統計學方法
一、產褥期抑郁癥基本理論
產褥期抑郁癥是指產婦在分娩后出現抑郁癥狀,是產褥期精神綜合征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易激惹、恐怖、焦慮、沮喪和對自身及嬰兒健康過度擔憂,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嬰兒的能力,有時還會陷入錯亂或嗜睡狀態。多于產后2 周發病,于產后4~6 周癥狀明顯。既往無精神障礙史。有關其發生率,國內研究資料多為10%~18%,國外資料高達30%以上。
產生產褥期抑郁癥的病因與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其中,B型性格、年齡偏小、獨生子女、不良妊娠結局對產婦的抑郁情緒影響很大。此外,缺乏妊娠、分娩及小兒喂養常識也有一定關系。
(一)期抑郁癥的臨床表現
產褥期婦女精神疾病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婦女的其他時期,尤其以產褥期抑郁癥較常見。1968年Pitt首次將產婦在產褥期內出現抑郁癥狀稱為產褥期抑郁癥。其臨床表現:
1.情緒方面——心情沮喪、情感淡漠,看事物猶如戴著一副墨鏡,周圍一片暗淡,傷心、流淚,且呈現晝夜變化的趨勢,即夜間加重。
2.認識方面——自我評價過低,缺乏信心,對未來醫學教育悲觀失望。
3.行為方面——常感精力不足,處理事情的能力低下、害羞、孤獨、不愿見人;與周圍人關系協調障礙,充滿敵意、戒心、食欲減退,睡眠障礙。
(二)郁癥的發生率
早在1959年國外就有人報道女性有8%的人患抑郁癥。國際上關于產褥期抑郁癥的研究是1968年皮特(Pitt)提出,他報道產后6~8周抑郁癥的發病率是10.8%,但國際上普遍重視且進行大量研究工作是本世紀80年代,其發病率從35%~33%。國內郭素芳等調查了425例產婦,符合產褥期抑郁癥標準者76例,占17.9%;張榮連跟蹤調查866例產婦,產褥期抑郁癥的發生率為15.01%,李榮萍等調查了5000例產婦,產褥期抑郁癥發生率為10.6%.發病率的不同因各國的文化背景,社會狀態及診斷工具不同而致。
(三)產褥期抑郁癥的臨床診斷標準
產褥期抑郁癥至今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美國精神病學會(1994)在《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制定了產褥期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在產后2周內出現下列5條或5條以上的癥狀,必須具備①②兩條
①情緒抑郁
②對全部或多數活動明顯缺乏興趣或愉悅
③體重顯著下降或增加
④失眠或睡眠過度
⑤精神運動性興奮或阻滯
⑥疲勞或乏力
⑦遇事皆感毫無意義或自罪感
⑧思維力減退或注意力潰散
⑨反復出現死亡想法
⑩在產后4周內發病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結果分析
(一)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選取2011年12月在我院圍保門診建卡孕婦共478例,年齡22-27歲,平均24.5歲。排除精神病史及人為障礙,產前檢查無病理產科情況,無其他嚴重疾病,所有產婦均以產科常規分娩。
將建卡孕婦478例隨機分為干預組265例,對照組213例。兩組患者均接受護士的常規心理護理,出院時給予出院指導及健康教育;在此基礎上,干預組在整個產褥期還接受研究者根據心理干預模式給予的心理干預。
(二)干預方法
干預方法: 我們對納入研究的1960例住院產婦均予常規孕產期保健與護理。干預組( n = 980 )同時給予認知療法進行護理。具體內容包括:1.營造一種家庭化的溫馨、舒適的住院環境, 實施全程陪伴分娩, 消除孕產婦的陌生感、恐懼感和孤獨感。2.深入了解產婦的心理, 應用認知矯正技術, 直接提問或啟發性提問, 引出自動性思想, 如與丈夫的關系, 對分娩、哺乳、育兒、內心真實感受, 對分娩以后的負性情緒如挫敗、抱怨等進行評價、識別和評論, 確定其認知存在的問題。3.針對問題, 矯正不良信念, 鼓勵其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監察, 指導她用合理的觀念代替不合理的想法, 正確對待現實, 提高產婦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從而接納孩子, 接納自己。4.加強與家庭成員的交流溝通, 爭取家庭的配合, 尤其對新生兒有性別期盼的家庭要給予疏導、解釋, 避免家庭、社會因素給予產婦增加外源性的壓力, 盡量滿足孕產婦的生理和心理要求。
(三)評價方法與標準:
由經過問卷調查培訓的產科護士用抑郁量表( SDS )于產婦出院前測評, SDS 包括20 個條目, 每個條目按1 - 4 分四級評分, 最高分為80分; SDS> 51分者, 再由本院精神科醫師協助產科護士用漢密頓抑郁量表( HAMD)進行復評, HAMD包括24 項, 每項采用0 ~ 4分5 級評分, 其中第4、5、6、12、13、14、17、18、21 項采用0~ 2分3 級評分, HAMD 總分< 7 分為正常, 7- 17分為輕度抑郁, 17~ 24分為中度抑郁, > 24分為重度抑郁。
(四)統計學處理
隨機設計兩樣本率資料采用統計學方法計算發病率。統計學方法用X^2檢驗。
(五)研究結果及分析
根據1994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制定的:產褥期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干預組發生產褥期抑郁癥患者共12例,發病率為4.53%。對照組患者共31例,發病率為14.55%。兩組比較經計算,得出P<0.05。
通過研究發現產后抑郁癥發病原因較復雜, 大致可分為生理、心理、家庭、社會四大因素:
生理因素: 妊娠、分娩后內分泌系統改變[3] 。懷孕期間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逐漸增高到峰值, 增長于10倍, 分娩后的3 ~ 5天內其水平逐漸降至基礎水平, 研究顯示, 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 產后抑郁的可能性越大。
心理因素: 產婦在分娩后心理退化, 情感脆弱, 擔心太多的母親責任, 以及由新生兒誕生而產生愛的被剝奪感, 加上對孩子性別期盼過度等。另外, 產婦在產前過度焦慮和恐懼可導致一系列生理、病理反應, 如去甲腎上腺素分泌減少以及其他內分泌激素的改變, 可致子宮收縮減弱、疼痛。
家庭因素: 產婦經歷的負性生活事情, 如失業、夫妻分離、親人病喪、家庭不和睦等是促發產后抑郁癥的重要誘因。另外參與護理新生兒使產婦疲勞可加重壓抑。
社會文化因素: 產婦的健康狀況、社會支持系統、經濟狀況, 對事物的認知及文化程度等。如: 低齡、單親、低社會地位、低學歷、低收入、新移民等均可增加產婦產后抑郁的易感性。
參考文獻:
[1]張長軍 王振英范 茂林等.不同妊娠期女性心理衛生狀況調查[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4,10(2):118.
[2]何志毅 .產母抑郁對母乳喂養的影響[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6(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