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江西特殊的歷史、地理、文化背景,產生了具有江西濃郁地方特色的江西民歌,它們都是江西當地風俗民情的反映。通過對江西民歌中民俗文化的解讀,可以使我們對江西民歌得到更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關鍵詞】:江西民歌;民俗;經濟民俗;社會民俗
江西歷史悠久,其建置始于西漢初,即豫章郡;位于長江中下游交接處南岸,東、西、南三面環山,中部多丘陵,北部為平原,構成一個向北部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開口的巨大盆地,氣候溫暖,雨量充沛,農業、礦產資源豐富。據記載,唐宋時期江西的造船和銅、銀冶煉以及糧、茶生產已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發達的經濟促進了文化的昌盛。自古以來,江西名人輩出,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唐女歌手許和子、宋詩詞名家姜夔,還有明戲劇家湯顯祖和昆腔創始人魏良輔等文藝名家。江西還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搖籃之一,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八一”南昌起義、毛澤東在井岡山建立的我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瑞金的中華蘇維埃政府。
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與光榮革命傳統的江西人民,在世世代代的生產實踐與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江西民歌。它作為與人民群眾的勞動生活最緊密、最能反映出當地的社會風貌、民俗民風的一種藝術形式,反映了江西人民各個時期、各個區域的社會生活狀況,展示了江西地區的地理人文、風俗民情。
將江西民歌的本體形態與江西的民俗事象聯系起來進行研究,無疑將進一步幫助我們理解和認識江西民歌中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特征,從而使我們對江西民歌的全面了解和認識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一、民俗的概念與分類
要從民俗方面對江西民歌做一解讀,我們必須首先對“民俗”這一概念作出界定。從民俗學這一學科誕生以來,中外民俗學家們對民俗這一概念就有其不同的解釋與認識。
我們在前人對民俗的基本體認和民俗學研究范圍的已有界定的基礎上,對“民俗”及其范圍做一定性分析:第一,它是被全人類、或某—國家、或某一區域、或某一民族、或某一文化圈、或某一地方、或某一階級階層、或某一團體、或某一行業中的基本群眾普遍地認同和相沿成習的文化現象;第二,這種“相沿成習”已經成為集體無意識性的心理積淀和行事規范,不是成文法,然而卻是無形的法則;第三,這些文化現象已經成為人類諸多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類型化、模式化和程式化產物;第四,因而說到底,它是人類文化中集顯型模式、類型和程式化事項與隱型“公理”“法則”等“精神核”于一身的那一部分。
也就是說它涵蓋了三方面的內容,即:一、民俗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頭和行為的方式一代一代傳承的;三、民俗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文化模式,這種模式制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
由此看來,民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是一種相沿成習的東西,簡言之,就是民間風俗。現實生活中民俗更是一種生活模式、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它的存在形式一般被民俗學家們分為四個方面:經濟的民俗、社會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藝的民俗。
二、江西民歌與其相關民俗事象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西卷》從江西省贛州、占安、宜春、上饒、撫州5個地區和南昌、九江、景德鎮、萍鄉、鷹潭、新余6個市以及88個縣(市)采編的15000多首民歌中,選取有代表性的1262首,這些民歌幾乎都具有一定的民俗文化背景,包含著豐富、深邃的民俗文化內容。這里將選擇《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西卷》中具有典型意義和具有代表性的品種在民俗文化存在的3種形式上進行解讀,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和認識江西民歌。
1.江西民歌中蘊含的經濟民俗
經濟民俗是以民問傳統的經濟生產習俗、交易習俗及消費生活(包括服飾、飲食、居住等)習俗為主要內容。號子是一種直接配合勞動生產而歌的民歌體裁,江西各地都有。如這是一首一人領唱眾人和唱的排工號子,是用木或竹來扎排、放排和用排運貨時所唱的各種號子。這類號子既含山歌語言韻調的歌唱性,又具有召喚力,音調剛勁灑脫,曲調直上直下,吐號聲穿透力很強。
2.江西民歌中蘊含的社會民俗
社會民俗是以家族、親族、鄉里村鎮的傳承關系、習俗慣制為主要內容,其中社會往來、組織、生活(人生、婚姻)儀禮等習俗都是重點,近來都市社會民俗也被擴展為對象。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西卷》中很多民歌為人們在喜慶節日等禮儀活動中助樂添興,人們一邊歌唱、一邊舉燈共舞,詠歌同歡,祈求吉祥如意,人壽年豐。
3.江西民歌中蘊含的信仰民俗
信仰民俗是以傳統的迷信與俗信(歲時節日)的諸事象為主要內容。這類民歌中有的已是當地民風民俗的組成部分。如:五月端陽有龍船歌、陰歷七月十五“鬼節”、大旱不雨、豐收季節、新船下水、新房上梁,以及大年初一的村民團聚、朝拜和跳觀、跳灘等活動中,都有一定程式性的禮儀歌唱活動。
4.江西民歌中蘊舍的游藝民俗
游藝民俗是以民間傳統文化娛樂活動(其中也包括13頭文藝活動)的習俗為主要內容,也包括競技等事象在內。江西民間的游藝民俗多是和信仰的民俗結合在一起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江西傳統民間習俗,集中體現的是所謂“花燈會”,這在江西各地都非常盛行,有茶燈—贛南、南昌等地又稱茶籃燈;花燈—所唱的燈歌中,常唱花名,如《一十二月花》《十長月采花》;馬燈或稱跑馬燈、走馬燈——多以四人一組(二男二女或四女),各人腰系竹制馬燈(布或紙糊成形系于腰間),馬燈的下部圍上長布,遮掩人腳以代馬腿,行走奔跑,邊唱邊舞,伴以鑼鼓、嗩吶,氣氛異常熱烈。
江西民歌中還有很多是以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內容的,多是歌唱在江西所發生的事件與人物,記錄了那些可歌可泣的歷史。
三、結語
我們從江西民歌中不但看到了人們在經濟生產、戀愛婚姻等風俗的描寫,也看到了人們在衣、食、住、行等各種生活習俗方面的一些介紹,還看到了節日慶典、文藝活動、喪禮祭規、結社集會等風俗的生動記述。可以說,由廣大勞動人民創造的江西民歌,就是一部江西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參考文獻:
[1]田曉岫.中國民俗學概論.華夏出版社,2003
[2]曲金良.中國民俗文化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5
[3]陶立瑤.民俗學.學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