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動畫技術將信息技術及電子技術充分融合,并以繪畫作為動畫制作基礎,使動畫技術運用靈活性進一步提高。紀錄片的數字動畫技術運用可有效推動紀錄片制作的現代化發展,為現代紀錄片制作指明正確的方向。本文將以數字動畫技術在紀錄片制作方面的實際運用為核心,通過闡述分析數字化動畫技術的基本優勢及問題對數字化技術運用進行分析,進而為數字動畫技術在紀錄片制作中的有效運用提供理論知識方面的相關幫助。
【關鍵詞】:數字;動畫技術;紀錄片;制作
目前,我國對數字動畫技術的運用逐步廣泛,使之成為影視作品及視頻制作的主要技術之一。紀錄片作為歷史性及真實性較強的影片種類,對數字動畫技術的運用使紀錄片傳播范圍更為廣泛,同時觀眾對紀錄片的關注與認可也更為全面,使紀錄片文化傳播便捷性大大提升。紀錄片對數字動畫技術的運用要秉承真實性及全面性的基本原則,保障數字動畫技術可將真實的歷史記錄有效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一、動畫技術與紀錄片的淵源
具體來講,廣義上的“動畫技術”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大致可以按時間的先后分為兩個組成部分。第一種是傳統地使用動畫的各種技法來增強視覺表現力和沖擊力的方式。這些“動畫技術”都是出現在計算機動畫技術尚未發展、完善之前,屬于較為常見的動畫技術表現手法。第二種則是運用CG、3D 等多種計算機動畫技術來形成特殊的制作效果,且此種技術在目前記錄片的制作過程中較多被采納。誠然,不管時代如何發展、技術如何更新,紀實性、還原性仍舊是該類影片的靈魂和原則,但這并不妨礙計算機動畫技術在視覺呈現效果、藝術表現方式上對影片的裝潢和修飾,此舉既提升了觀眾的審美體驗,同時也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代表了紀錄片未來發展的趨勢。
二、動畫技術和表現內容的融合使紀錄片更具觀賞性
紀錄片拍攝通常以記錄歷史事實及闡述人物傳記為主,通過詞語的描繪及圖片的融合保障紀錄片拍攝符合大眾口味的需要。紀錄片雖構架單一,創作復雜,要求制作中可進一步保障紀錄片拍攝真實性,而部分歷史信息及事件的發生年代久遠,對相關事物的還原難度較大,此時便需通過運用動畫技術將歷史事實在最大限度上加以還原。
動畫技術運用早在我國上世紀30年代初期階段即已出現,通過鏡頭的虛實結合完成對動畫內容的播放,當代紀錄片播放動畫技術運用并不成熟,雖偶有在記錄片中出現,但卻屬極少數。直至上世紀90年代末期,動畫技術再次在影視屏幕中有所活躍。隨著現代動畫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不僅動畫表現形式發生巨大變革,動畫制作融入性及真實性均有較大提升。此時記錄片對動畫技術的運用也日趨成熟。現代紀錄片拍攝主要采用旁白闡述及單人人物闡述的方式,前者對動畫技術運用強度較高,基礎畫面均由動畫技術構建,加之旁白對語言藝術的有效運用,使紀錄片播放活靈活現,仿若置身于真實的歷史環境。單人人物闡述的紀錄片動畫技術運用雖基礎素材在數量上與傳統旁白闡述模式相比不具有任何優勢,但對技術運用種類較為多樣,不僅融入數字動畫技術,同時將二維、三維及3D動畫等技術充分融合,使其形成完善的多元化動畫播放體系,為真實歷史的還原創造良好的技術條件。
動畫技術在紀錄片中的運用使紀錄片所呈現的內容更為飽滿與真實,更具有觀賞性及觀賞價值,幫助觀眾更好的了解傳統文化知識,并為紀錄片的制作提供專業技術支持,使枯燥的紀錄片創作成為受大眾所喜愛的文化傳播片種之一。動畫技術雖是一種虛擬技術,將圖畫作為動畫的基礎,但由于其基本色彩及所設計的空間唯獨符合人類視網膜視覺神經反應要求,同時可在大腦信息處理中與之產生共鳴,因此動畫技術運用更容易被接受,畫面表達真實性也相對更高,使傳統單調的紀錄片講述模式再次煥發新的生機。非動畫技術紀錄片拍攝不僅成本高昂,同時影片中充斥著各類現代化元素,同時雜亂無章的鏡頭也為后期紀錄片制作帶來一定的難度。而紀錄片對動畫技術的運用則可充分解決以上問題,僅通過文字素材即可創造出符合紀錄片播放標準的歷史畫面,將傳統建筑、景物及人物刻畫的惟妙惟肖,為現代紀錄片播放與發展提供了更真實的及更具有觀賞意義的動畫制作依據。
三、紀實性前提下多姿多彩,成本可控性強
1.色彩豐富,統籌化一
傳統未采用動畫技術紀錄片制作可塑性較差,無法通過紀錄片創作對歷史事實進行擴展與延伸,而動畫技術運用則可將紀錄片制作縱深逐步提高,在保障真實性的基礎上,確保內容符合觀眾的觀賞口味。動畫技術影片制作色彩豐富,易于控制,可隨著故事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對環境適應性較強,包含的內容廣泛,能夠為紀錄片制作筑起堅固的技術壁壘,使紀錄片的融入性達到新的高度,保障紀錄片播放與播放素材保持一致。
2.成本低廉,制作簡單
相比于傳統視頻式及圖片式的紀錄片制作,動畫紀錄片制作無需經歷長期的實地考察,同時也不需要繁瑣的剪接流程,僅文字表述即可對相關的畫面進行制作,在較大程度上還原真實的實例,幫助紀錄片制作提高經濟效益優勢,使觀眾在進一步欣賞紀錄片文化記錄內容的同時,可產生一定的畫面感,繼而使紀錄片制作與實際更為相符,為紀錄片的播放提供畫面方面的技術支持。現代動畫技術發展已不僅適用數字動畫播放模式,同時對3D動畫及3維動畫的運用也更為全面,雖種類繁多,但成本仍可控制在相對較低的范圍內,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動畫技術運用的不斷成熟使其使用成本進一步下降,這便為紀錄片制作提供了更大的經濟運用空間。
四、數字動畫技術與紀錄片融合的策略
1.技術性策略
動畫技術與傳統紀錄片制作技術的融合,使現代紀錄片制作與播放市場更為廣闊,隨著的現代化更替進行變化,從而保障紀錄片播放能夠成為現代文化傳播的一種有效途徑。傳統紀錄片播放模式雖在歷史真實性方面可能高于動畫紀錄片,但對歷史的還原及紀錄片傳播性的控制遠不如動畫紀錄片的播放效益,這便失去了記錄片播放制作的意義。紀錄片播放不同于電影,電影制作可以有制作人及導演的追求,從而拍出符合其自身要求的影片,而紀錄片往往具有較高的科學教育性,不應以個人追求為轉移,對紀錄片播放重心進行改變,因此從充分發揮紀錄片教育意義及傳統文化傳播意義層面而言,對動畫技術的運用可進一步推動紀錄片制作的現代化發展,保障其可對現代青少年的實際價值觀及社會觀進行正確影響,而非成為無人問津的視頻作品放置于播放平臺毫無意義的占用播放時間。
2.文化性策略
紀錄片顧名思義,即采用文字及圖片畫面形式對歷史案例及信息進行還原,通過視頻的方式進行播放。紀錄片對文化傳播而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上文中已明確產生,在此篇中不再多做解釋。動畫技術運用的文化性策略主要體現在動畫制作對歷史建筑及歷史人物等事物的進一步還原,對每一個歷史細節的深度刻畫。因此文化性策略不是單一的將文字信息進行壓縮,而是將不同的歷史節點進行連接,使觀眾對歷史事實的了解更為連貫,提高紀錄片播放效益,保障實際教育性質,避免將片面化數據融入歷史影片播放,從而使觀眾對歷史的理解產生誤區。
五、結語
數字動畫技術的運用使紀錄片記錄的內容更為完善,保障紀錄片播放的真實性與完整性,使觀眾對紀錄片內容的理解更為全面,繼而為觀眾更為深入的了解歷史事件及文化做好鋪墊。數字動畫技術種類繁多,對不同種類的紀錄片制作需選用適宜動畫技術,并將動畫制作的真實性進行全面的呈現,以此為現代記錄片制作、傳播與發展奠定堅實的技術根基。
參考文獻:
[1] 包新宇.試論動畫技術在紀錄片中的運用[J].中國電視:紀錄,2012(10).
[2] 鄧高鋒.論國內紀錄片創作中的數字技術應用[D].湖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