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鳥畫題材本身具有意象特征,根植于中國的傳統文學中,如荷、松、柏、梅、 蘭、竹、菊等題材很有代表性。本文主要以荷、松、柏、梅、 蘭、竹、菊等題材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總結出中國花鳥畫題材中的文學色彩意象。
【關鍵詞】:花鳥畫;文化色彩;意象表達
荷,又稱蓮,古時又稱芙蕖、菡萏等。宋周敦頤《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在傳統文學中,荷花具有多方面的品質和特征,荷花作為一種典型的意象已不再是 單純的植物,而是一種感情的象征。以荷花喻高潔的品格。如屈原《離騷》“制芰 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就是以荷花的外表形態之美,象征詩人高潔的品質。 荷花給人的印象是高潔的,容易讓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絕代佳 人。正是前人對荷花的盛贊,歷代花鳥畫家賞荷、畫荷, 多以高雅、脫俗自許。早 期多畫重彩荷花,如宋人冊頁中《出水芙蓉圖》在中國畫史上享有盛譽。宋代以后 也開始有畫墨荷的。明代畫家陳洪綬好畫蓮,自稱老蓮,作有《蓮鷺圖》,清代查 慎行題其《蓮鷺圖》詩云:“蓮吾愛其潔,鷺吾愛其白;持將不染心,配此一拳石。” 借老蓮畫作抒發自己愛蓮之潔的情懷。
松、柏是耐寒堅強、長壽的象征。《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 后凋也。”贊揚松柏的耐寒,來歌頌堅貞不屈的人格,形象鮮明,啟迪了后世文人 無盡的詩情畫意。也有以松柏來象征孤直堅強的品格。三國劉楨《贈從弟》: “豈 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 都要保持高潔的品質。唐代劉禹錫《將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辭李相公》詩中的“后來 富貴已零落,歲寒松柏猶依然”。也是以松柏來象征孤直堅強的品格。北宋韓拙在 《山水純全集·論林木》日:“松者,公侯也,為眾木之長。亭亭氣概,高上盤于 空,勢鋪霄漢,枝進而覆掛,下接凡木,以貴待賤。如君子之德,周而不比。荊浩 日:成材者,氣概高干;不材者抱節白屈。有偃蓋而枝盤,頭低而腰曲者,為異松 也。皮老蒼鱗,枝枯葉少者,為古松也。右丞日:松不離于弟兄,謂高低相亞,亦 有子孫,謂新枝相續。為幼松者,其梢凌空而聳出,其針交結而蔭重也。”把松引 入道德聯想。“歲寒三友”以松為首。古人畫松,常以象征堅貞、勁節。
梅作為一種植物,它有形狀有顏色。因其傲雪、耐寒的品質,其頑強的生命力 受到了古代文人的敬仰與贊頌。表達一種在嚴酷的環境條件下堅守信念的頑強精神。 當詩人將它納入作品之中,加入自己的人格意趣和美學理想時,它就成為詩歌的意 象。由于古代詩人反復地運用,“梅’’這一物象已經帶上了芳潔清高,傲雪凌霜的 意趣,富有意象色彩。詩人們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不怕打擊挫折,敢為 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 “零落成泥碾 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北宋林逋作《山園小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更是唱徹古今,魅力經久不衰。自此,畫梅者多寫此意境。王安石題《梅花圖》: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含蓄地表現了梅花 之高潔,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元代以畫梅流傳青史的王冕嘗以梅花明志: “花卉之中,唯梅最清。\"可見在詩人、畫家心中梅的地位。
蘭,香草也。古人對蘭極為稱贊和崇尚。《孔子家語·在厄》云:“芷蘭生于深 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表示其不求聞達。據《琴 操》載,孔子嘗謂: “夫蘭當為王者香。”屈原《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 又樹蕙之百畝”,“紉秋蘭以為佩”。李白詩日:“為草當作蘭,……蘭幽香風遠。” 蘭與蕙,成為古代文人精神境界的一種追求,抒發在隱居中獨守情操的高貴品格。《芥子園畫傳》:“畫有六法,蘭竹不與焉,此古之幽人君子。寄于筆墨以舒性情。 好尚相同。或擅一長,或兼二妙,法以心傳。蘭菊盛于趙吳興,然不始于吳興,而 始于殷仲容。”鄭燮曾題蘇軾畫《蘭竹蒼崖圖》:“東坡畫蘭,長帶荊棘,見君子 能容小人也。”趙孟堅的《墨蘭卷》,筆墨俊逸,蘭葉飄動,不著一色,滿紙幽香 浮動,一種清高脫俗之感迥出其表。元、明人多有題畫蘭詩,如柯九思題有: “人 間白有清香種,不遂湘累一樣愁。”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的品格,贏 得古今詩人的喜愛和稱頌。晉王徽之日:“何可一日無此君”白居易《養竹記》: “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 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 用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 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焉。\"以竹喻人生,曉以樹德修身處世之道。在蘇軾的《於 潛僧綠筠軒》有詠竹名句:“寧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 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將竹視為名士風度的最高標識。 在歷代文人大量的竹意象作品的感召下,花鳥畫家賞竹、寫竹、畫竹。李衍《竹譜》日:“草木之族,唯竹最盛,亦惟竹之得于天者最清。\"將竹比作“君子”。 元代柯九思有《晚香高節圖》,此畫筆墨流暢,富清麗之姿,枝節舒展,竹葉向背 由濃淡而分,墨竹由左下方上揚,一股清雅風揚的狀態。筆墨不多,以小見大,顯 示出其畫竹蒼蒼茫茫的獨特風格,此圖以竹寓意,象征高風亮節,抒發了畫家的胸臆, 也寄予了畫家對友人的心懷。鄭板橋的竹畫作和題詩: “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 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場。”給人一種豪氣可沖天,敢與世俗 搏斗的人格魅力。
菊,代表隱逸、高潔、脫俗,因其于深秋百花凋落時,還可以傲霜雪而開放, 即使枯干殘敗依然緊抱霜枝。菊花一直以來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禮記》:“季秋之月,菊有黃花。”從屈原《離 騷》: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 高尚和純潔。陶淵明《飲酒》中: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被人們所熟 知,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 《芥子園畫傳》日: “菊之為花也,其 性傲,其色佳,其香晚。”畫菊名家沈周自題《題畫菊》詩: “老我愛種菊,自然 宜我心;秋風吹破屋,貧亦有黃金。”借菊花來寄寓作者的精神品質,這里的菊花 無疑成為一種人格的寫照。唐寅的《墨菊圖》筆墨瀟灑,風格獨特。畫中畫家自題 “彭澤先生懶折腰,葛巾歸去意蕭蕭;東籬多少南山影,挹取荷花入酒瓢”,點出 了畫意和畫家之胸臆。清代高鳳翰《菊花圖》:“盡得黃花不姓陶,而今 寫贈卯金刀;為笑不是空翻案,人與淵明一樣高。”從其詩畫可見陶淵明的菊花意 象對后世花鳥詩畫藝術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孔六慶.中國畫藝術專史·花鳥卷【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
[2]孫美蘭主編.藝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龐永麗(1992—),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5級研究生,專業為美術學,研究方向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