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剝制標本制作技術是動物標本制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參考前人成果,對常用的魚類、鳥類及哺乳動物剝制標本制作方法進行匯總,以方便標本制作人員進行查找并做以參考。
【關鍵詞】:剝制標本;魚類;鳥類;哺乳動物
目前,動物標本在直觀教學、實驗教學、科學研究及裝飾等領域均占有重要地位。而剝制標本制作技術則是動物標本制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剝制標本是再現動物活體時形象的一門工藝,就是利用工藝和材料將死去動物的皮張進行加工處理后,重新對其進行填充并整形,重塑它們活著時的形態,既讓它們栩栩如生,同時又能永久保存,尤其對于一些瀕危滅絕的動物進行剝制標本的制作,更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本文參考前人成果,對常用的魚類、鳥類及哺乳動物剝制標本制作方法做以匯總及簡要敘述,以方便標本制作人員進行查找并做以參考。
1 魚類剝制標本制作方法
1.1剝皮
將魚腹部朝上,用剪刀小心從泄殖孔插入,沿腹鰭中線向前剪至臀鰭,向后剪至尾鰭,
用解剖刀小心將魚身上的肉刮下。注意不要使魚鱗脫落。
1.2防腐
在皮張內部均勻涂抹一層防腐劑。
1.3填充
對魚類剝制標本進行填充時,可以用泡沫板雕刻成模型進行填充。填充好后進行縫合。
1.4 整形
整形是標本制作中最關鍵又最不易掌握的環節,在此環節中要盡量還原材料的自然狀態。并且要注意安裝義眼。
2 鳥類剝制標本制作方法
2.1 剝皮
可采用腹剖法,將鳥體腹面向上,用手輕輕撥開腹羽露出裸毛區,用剪刀剖開,再用解剖刀剝離皮與肌肉組織,向前一直剝至胸部兩側的腋下,在翅膀基部剪斷,后肢在脛骨上端關節處剪斷,再剪斷頸椎及尾綜骨,剝離至頭部,露出頭骨時,除去腦、耳及眼等組織。剝皮時應注意力度,避免皮張破損、羽毛脫落。
2.2 防腐
剝好皮張后,在內部均勻涂抹防腐劑。在傳統標本制作中,防腐劑通常采用有劇毒的藥品砒霜,不但危害標本制作人員的身體健康而且污染環境,同時還會導致皮張清潔程度很差。祝堯榮在動物剝制標本制作技術中報道了一種更加低毒、環保且效果較好的防腐劑——硼酸防腐粉[1]。
2.3 填充
目前比較常用且效果較好的填充方法有直接用棉花進行填充或用泡沫板雕刻成模型進行填充。填充好后進行縫合。
2.4 整形
3 哺乳動物剝制標本制作方法
3.1剝皮
可采用腹剖法,用剪刀從動物腹部剪開,進行剝皮,向后剝至后肢,剪去腿部肌肉和
骨骼,再向前剝至前肢和頭部,剪掉頭骨,保留牙齒。在剝皮過程中,其頭部、尾部和四肢一般都是剝離的關鍵,這些部位常常不易剝離,容易發生皮膚破損,所以剝離時應非常小心謹慎[2]。
3.2防腐
皮張的防腐處理是哺乳動物剝制標本制作的關鍵環節。國內傳統的哺乳動物剝制標本制
作技術中通常采用生皮制作,具有穩定性差,易受環境因素影響,易收縮,導致標本變形、失真等弊端[3],且多采用有毒藥品進行防腐。楊海等在野生哺乳動物剝制標本的簡易制作中報道了一種效果較好的哺乳動物皮張鞣制技術,包括浸水、脫脂、復浸、揭里去肉、浸酸、鞣制六個步驟,處理后的皮張基本無異味,皮質柔軟而堅實,保存時間長,且花費較少,具體方法可參見原文[4]。
3.3填充
填充大型哺乳動物時可先做一個木制近似動物軀體外形的框架,也可用鉛絲編制成軀干
的形狀輪廓(似鐵籠子),一般比正常輪廓小一點,使周圍皮與鐵籠之間留有填充物的余地,再用四根鐵桿作四肢,長度根據測量結果適當加長,每根鐵干的一端絞好螺紋,并固定在臺板上,要注意頭骨、頸部與主板固定時不能有任何松動,支架做好后套上皮張,進行填充,肢和尾等可按各自的形態、用棉花或棕絲進行填充,最后進行縫合[2]。
填充中小型獸類時可用一個適當軀體鉛絲支架,并從頭到尾按順序進行填充,填充時務必均勻,協調,適當比實際形狀豐滿,待干燥后收縮至正常體型,并且要注意唇部、面部、眼眶、四肢、腿部這些較難充填的部位[2]。
4注意事項
在制作標本前要注意給動物進行拍照或錄制視頻,以便保留住其真實生活狀態及鱗片、羽毛等的顏色,可以在整形時作為參考。在剝皮前還要注意對動物材料進行測量,以便進行模型制作。剝皮時要小心,避免使鱗片、羽毛脫落,皮張破損。
參考文獻:
[1] 祝堯榮. 動物剝制標本制作技術.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 2000, 20(6): 123-124.
[2] 魯金波, 王玉忠, 毛景東. 動物剝制標本制作技術的改進.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 2008, 14(2): 87-88.
[3] 單鹍, 馬鳴一, 張年獅等. 標本制作鞣制技術及相關設備. 農技服務, 2010, 27(5): 675-676.
[4] 楊海, 歐陽福龍, 何榮香等. 野生哺乳動物剝制標本的簡易制作. 四川動物, 2014, 33(2): 3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