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僅從院體和文人畫形態來分析意象的傳達則是片面的,從工筆、寫意的角度結合來認識就可以更加深入全面。本文將從工筆花鳥畫和寫意花鳥畫兩種類型出發,以作品為研究題材,重要分析兩者繪畫作品中的意象傳達。
【關鍵詞】:寫意花鳥畫;藝術形態;意象傳達
藝術審美意象從產生階段開始,就與創作者主觀的“意”是分不開的,主觀之“意” 與藝術創作的目的及其藝術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花鳥畫家把自然物象本身的特點與人的情感、意念聯系起來, 賦予描繪對象一定的意義。用以表達作者的意圖并發揮作品的社會效能。花鳥畫中的花鳥形象并非是對客觀世界的再現,而是有其特有的意義,花鳥畫家創造作品主 要目的不僅為了喚起人們的審美情感,而是要將某種特殊的感情物化。
一、工筆花鳥畫與意象傳達
中國畫中一般稱花鳥畫為寫生。清代方薰《山靜居畫論》日: “世以畫蔬果花 草隨手點簇者謂之寫意,細筆勾染者為之寫生。以為意乃隨意為之,生乃像生肖物。 不知古人寫生即寫物之生意,初非兩稱之也。工細點簇,畫法雖殊,物理一也。” 此處“畫蔬果花草隨手點簇”是指寫意花鳥技法, “細筆勾染”是工筆花鳥技法。 這里說寫意花鳥畫是寫意,工筆花鳥畫也在寫意,在寫物之生意。工筆花鳥畫家也 是從意象出發來寫物之“生意”的,如明代畫家陳洪綬的工筆花鳥畫代表作《梅石 山禽圖》,采用豎構圖,畫面右上部與左下一大一小兩玲瓏石自畫外而進,呈呼應之勢,從畫右邊三分之二處探出一折枝梅,一欲飛的小鳥棲與梅枝,畫中石造型極為方硬而瘦挺,梅枝也不同于尋常,從其結疤到梅枝干的造型也是方硬的。另外從石 到梅的皴擦用筆的組織也是方而硬挺,設色淡雅,從畫面玲瓏、瘦挺的湖石到方形 枝干的折枝瘦梅的奇崛造型,加上幾點白色梅花的點綴給人以高寒之感,以其獨特的意象加強了中國畫“梅”“石”題材的精神意義。
作品意象的形成主要就是運用畫材和技法來完成其物態化過程的。具體呈現在畫面上的就是可觀可視的形與色。張舜咨《鷹檜圖》就形來言,工筆形態的花鳥畫,是以線造形。在形的藝術處理上,張彥遠:“夫 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說明具足“骨 氣\"的“形似”才是畫家們所重視的“形似’’。工筆花鳥畫“寫神”是以“形似”為 基礎的。這個“形似”并非不經過加工,是需要經過提煉加工而“骨氣”或“氣韻” 皆足的“形似”,“骨氣”所在即“立意”所在,“立意”是要產生一定功用的。如元 代張舜咨《鷹檜圖》,畫幅宏大,畫中一只凝望遠方、雄視天下的蒼鷹屹立 于懸崖處一株古檜枝頭,給人以氣吞山河的豪邁氣概。畫面造型寫實,法度嚴謹, 以五代兩宋院體的畫法精心刻畫畫中雄鷹,在胸部、腹部、腿部羽在黑白交錯的動 感里,甚至畫出了每片羽毛的透視關系,以墨染背部羽毛及尾羽也重在表達鷹之“沉 雄”氣概,畫家用勾填法來表現鷹爪,其用線力透紙背。畫中雄鷹畫出了元代一統 江山的精神氣概,可見畫中氣韻生動的雄鷹其“立意”所在。
南宋馬遠《層疊冰綃圖》 就色而論,中國畫注重隨類賦彩。隨類賦彩是中國畫家主觀處理畫面色彩的體 現,工筆花鳥畫中,畫家們從意象出發來為物象賦色。如南宋馬遠《層疊冰綃圖》,所畫梅為綠萼梅,綠萼梅是極名貴的品種,其花萼、花蒂純綠,畫中清雅脫俗、冷峭奇崛兩枝綠萼梅,一俯一仰,從右下部探出,體現了馬遠的“馬一角”構圖理念,方棱折角的出枝使畫面梅花富有“冰綃”之感。畫面選擇盡是盛開的梅花, 畫家以富有透明感的粉色來暈染花瓣,為了達到冰肌寒骨之感,富有“冰意\",為了 體現加強梅花冷艷的清逸奇姿,在花托、花蕊的處理上,施以淡淡的石綠,以水墨繪 枝,用濃墨細線勾勒梅枝,意求有“寒骨”之意,用梅干把畫面上用重彩渲染的梅花聯系到了一起。生動地體現了寒梅冰肌玉骨和婀娜多姿之美,寧宗皇后楊氏為此 畫題詩“此般必是漢宮妝”是對馬遠宮梅意象的肯定。
二、寫意花鳥畫與意象傳達
中國畫中,寫意是利用筆墨的剛柔、粗細、繁簡、干濕、濃淡、明暗來表現形、 色。湯厘《畫論》日: “蓋花卉之清,畫者當以意寫之,不在形似耳。陳去非詩云: ‘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其斯之謂歟!”是對寫意花鳥畫中形、色特 征的概括。湯厘《畫論》還日:“若觀山水、墨竹梅蘭,枯木奇石,墨花墨禽等游 戲翰墨,高人勝士寄興寫意者,慎不可形似求之。”湯厘此處所謂“寫意\"即是“寄 興”,往往由于感物, “興\"是主觀憑客觀而起,已經包含了作者的感受。畫梅竹 蘭之意,即是有感于“花卉之志清”,所以意即含有我意,也含有物意,而形諸于 筆下,則又融合了筆意。“寫意\"與“傳神”論相似,但更強調創作主體的精神因素。
在傳達意象時,寫意花鳥畫中注重“意足”之形,寫意時“不以形似”是對所 畫物象的高度提煉。從歷代畫家的論述中可見對造形的理解,元代倪瓚“吾畫不求 形似”;“余畫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徐渭“不求形似求生韻, 根拔皆吾五指栽”等句。其中的“生韻”也就是要求形象傳神的意思。“似與不似” 也是寫意花鳥畫家在寫意取“象”的藝術實踐中所提出的,徐渭仿梅花道人畫竹題 詩: “喚它是竹不應承,若喚為蘆我不應。”其竹子是處于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化 的竹子。徐渭的墨竹,更強調筆墨技巧“寫”的功夫。以草書飛動,在造型上,以 主觀情意出發,隨性情而發,這是倪云林的“寫胸中逸氣耳”的藝術觀在創作中的 體現,形雖“似蘆似麻”,而意在象外。
在寫意花鳥畫中,“不求形似”、“似與不似”都是以求“意足”為目的。在意 象傳達上,就是創造出極其適意的理想的藝術形象。比如有強烈愛國意識的有識之 士遺民畫家朱耷,對讓他失去家國的清政府除了恨,就是希望其早日垮臺。作為手 無寸鐵的文人,只能在這屬于自己的方寸天地里來抒發情懷。八大山人筆下的動植 物傳達出一種強烈的疏離感,不論其花鳥造型,還是筆墨傳達,象征性極強,用翻 眼鳥、白眼魚等藝術形象表達自己的不滿,其中魚眼的變化十分豐富。他一般是在 魚頭的中部,一筆或兩筆畫成的大圓圈內靠上點上有力的黑圓點,或是在魚頭部的墨 筆效擦過程中留下圓的空白,再點睛,從而通過睛的大小與眼眶的變化以及黑白對比產生不同的接受效果。眼睛的比例與魚的整體比較,又具有極度的夸張性。眼珠 或大或小,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極情緒之微妙和心理之怪異。如《魚石圖》、 《魚圖軸》等都是其力作。作品《魚》,堪稱杰作,沒有背景,就一尾魚,而魚眼 尤其值得玩味。眼眶為圓形,在眼眶的正上方,用一塊濃重的墨色點之,讓人感到 一種白眼向人的強烈感受。他畫的鳥的造型簡煉,看不出鳥的品種。特別是對鳥眼 睛的處理,夸張而奇特,眼眶很大甚至變成方形,而黑眼珠卻點在眼眶上沿,顯示出一種“白眼向人”的神態,其代表作《荷花小鳥圖》中一只孤傲,冷氣逼人的鳥兒,翻著白眼縮頭孤立危石之上,使人傷感不已。另外兩幅《雙禽》畫面兩只似鳥 非鳥的雙禽更為寫意似兩個墨團,在頭部卻用兩個黑墨圓點醒目地點上雙眼。也以 “白眼”示人。
參考文獻:
【1】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微觀詩史初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英]鮑桑葵.美學三講[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
作者簡介:袁峰(1993—),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5級研究生,專業為美術,研究方向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