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顏色詞作為語言詞匯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色彩,不僅數量豐富而且用途廣泛。顏色詞具有各式各樣的修辭表達,并且可以通過不同的辭格表現出來,能夠增強語言的表現力,豐富語言的表達效果。本文從明喻、隱喻、借喻、換說等修辭角度及其修辭效果對漢俄顏色詞加以較為詳細的比較和探討,剖析并例證了二者在漢、俄語中修辭功能的相似性特點。
【關鍵詞】:漢俄顏色詞;修辭格;修辭功能;相似性
引言:對比修辭學是對比語言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辭格對比在對比修辭學中也十分重要。辭格對比的目的在于通過相互比較,探討對方能否接受各自的辭格形象,從而揭示出語言的民族個性和文化差異,因此必須將辭格對比和文化對比相結合。顏色也是一種文化,本文重點研究顏色詞的積極修辭辭格及特征,綜合運用邏輯思維規律,并就其相似性進行研究,反映漢俄文化中存在于差異中的相似性部分。
1. 顏色詞的概念
1.1 顏色詞的概念引出
顏色是人類能夠感知的最清晰的視覺特征,顏色詞的產生和發展,是人生理、物理因素作用的結果。學界認為,表達顏色的專有名稱并不存在于所有文化中。А.Вежбицкая 強調,“顏色”不是普遍范疇,但“視覺”卻是人類的普遍概念。人類交際會限制顏色概念的作用。“黑暗”與“明亮”之間的區別是一致的。正因如此,在世界大部分語言中都存在“黑暗”與“明亮”的區別,只有在少數國家,如澳大利亞的雅蘭吉語中只有兩種顏色名稱“明”與“暗”。研究兒童語言的學者認為,兒童最初只能分清“明”和“暗”,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增加顏色詞匯的儲備,根據色調、飽和度和亮度來區分顏色。(Вежбицкая 1997: 232)
1.2 顏色詞的分類
眾所周知,顏色有非彩色(黑色、白色、灰色)和彩色(牛頓光譜的七種顏色:紅、澄、黃、綠、青、藍、紫,以及語言基本顏色系統中的補充色調)之分。然而,在語言中,這種顏色劃分不能反映出顏色形容詞語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語言學家們根據構詞規則將顏色詞匯劃分為:
1) 簡單顏色詞:а)性質形容詞(красный),б)關系名詞和形容詞化的名詞(лимонный);
2) 復合顏色詞:а)由兩個形容詞組成的復合詞(сине-зеленый),同時還包括指示色彩強度的復合詞(темно-зеленый);б)由形容詞和名詞組成的復合詞(небесно-голубой, Oxford blue “牛津大學學生運動服的顏色”)。
3) 與“顏色”搭配的分析性詞匯(обои песочного цвета)。(Гак 1966: 222; Васильевич 1987: 28~30)
2. 顏色詞與比喻
比喻,又稱譬喻,打比方,指描寫事物或說明道理時,以本體、喻體兩類不同事物的內在相似點為依據,通過聯想,用喻體來描寫本體事物的修辭格。比喻的基本類型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類。其作用主要包括通過對事物進行描繪和渲染,使事物生動形象,也用于日常的事物說理,使之淺顯明白。作為修辭手法中最為常見的形式,比喻的三種基本類型與顏色詞的結合運用在漢俄語言表達里是極為廣泛的。
2.1. 用于明喻 (сравнение)
漢語中對明喻的定義是:“以兩件基本上不相同的事物作比喻的修辭手段。比喻的一種,明顯地用另外的事物來比擬某事物,表示兩者之間的相似關系。 常用‘如’、‘像’、‘似’、‘好像’、‘像…似的’、‘如同’、‘好比’等比喻詞”。(詞海)
俄語的сравнение 一詞源于拉丁語的similes,其意為“象”。 《Словарь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усского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языка Л. И. Алахонова》中定義為:明喻是以其他的形象來表現某一現象、事物、人物的形象表達。(Сравние –образное выражение, в котором одно явление, предмет, лицо и т.п. уподобляется другому.)
由此可見,在漢俄語言中,明喻的基本構成方式都是本、喻體都出現,且兩者之間用“象”、“如”(как, точно, словно, как будто, скорее...чем)之類的喻詞(союзные обороты)來連系。如漢語中人們在描寫事物的顏色時常說的“白如雪”、“綠如草”、“黑如夜”、“紅似血”等等;俄語里也存在類似的表達,如 белый как снег, зеленый как трава, темный как ночь, красный как кровь 等。在漢語中,人們常說“她的臉紅了,紅得像一個蘋果”;在過去,人們常講“新中國如一輪紅日在東方升起”,這都是顏色詞用于明喻的生動例證。
明喻在漢俄語中的功能是相同的,即集認知闡釋功能和美學描繪功能為一體。下面是一個源自 《莫斯科共青團報》有關顏色詞用于明喻的例句( №1941 от 6 декабря 2005):Массовка радостно заскандировала: “Зай-ка, зай-ка!”. Заспанный Киркоров покраснел, как тепличный помидор. 觀眾興奮地有節奏的喊道:“扎伊……卡,扎伊……卡!”睡眼惺忪的基爾科洛夫臉紅得像大棚里的西紅柿。
很顯然顏色詞покраснеть (красный как тепличный помидор) 在此用于明喻,對“他的臉”發窘的特征進行了生動形象的刻畫,令人過目難忘,具有不贊的評價修辭色彩。
2.2. 用于隱喻 (метофора)
隱喻(метафора 源自古希臘語 metaphora,轉義之意)又稱暗喻,是最常見的形象表現手段,是詞語的一種轉義用法。以本體和喻體相似的特征為基礎,把一個事物的特征轉移到另一個事物上的比喻就叫做隱喻。(王福祥,2002: 129)
在漢俄語言中,同明喻相比隱喻把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系推進了一步,把本體說成是喻體,是比明喻更進一層的比喻。在形式上明喻只是相類的關系,而隱喻卻是相合的關系;簡言之,隱喻是明喻的深化和濃縮。在漢語里,口語中的“紅人”、方言中的“黑人”以及人們常用來比喻一個工作任勞任怨的人的稱謂“老黃牛”皆為此類修辭現象。俄語顏色詞同樣具有這種語言表達功能,如 черный рынок, золотые руки, белое платье, красное слово, голубая мечта, серый доход, желтый дом, зеленая революция 等。
隱喻具有三種功能:稱名、描寫以及認知。漢語中的“走紅運,一顆紅心”,俄語中的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 красная власть” 等,都是紅色所帶來的聯想意義,而這種聯想意義通過隱喻的方式體現出來,構成詞語的一個詞素,起到了稱名的功能。隨著詞匯的發展,人們已經忽略了這些通過隱喻方式形成的詞匯的隱喻含義。其次,隱喻擁有辭格共同具備的描寫修辭功能。隱喻以更加具體形象地描寫事物;清晰明確地闡述道理;表達修辭人的褒貶態度,情感;將陌生的比作熟悉的,便于理解;調節說話風格,變簡約為繁豐,變平淡為絢爛,變直白為委婉,變謹嚴為疏放,變樸實為藻麗。俄語更習慣用熟悉的事物揭示不易表達的特征,以生動的形象說明深奧的道理,收到言簡意賅的效果。再次,隱喻和明喻都具有傳遞信息的認知功能。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 (Ф.М.Достоевский)的作品 《罪與罰》 中有這么一段文字: “Роскольников оборотился к стене, где на грязных желтых обоях ... Дикая энергия заблистала вдруг в его воспаленных глазах и в его исхудалом бледно- желтом лице” (拉斯柯尼禾斗夫一直盯著骯臟的黃色墻壁……突然在他瘦弱的、淺黃色的臉出現了野蠻的光彩)。
作家在此運用顏色詞“黃色”生動形象描繪了無聊、壓抑的環境和人物性格,向我們傳遞了屋內的氣氛,令讀者感受至深,從此句中我們就能夠體會出黃色帶來的微弱的隱喻色彩以及它所傳達的厭惡表現力色彩。
3. 用于借喻(метонимия)
俄語中 метонимия 源自希臘語 metonymia (換名),即指以兩個事物之間內部或外部的聯系為基礎,用一個事物的名稱代替另一個事物的名稱。(Розенталь .Д.Н., Телекова.М.А., Слоаварь — сраравочник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х терминов.М., 1976: 177-179)與漢語的介紹基本吻合。同時Метонимия 在漢語中也常被譯為換喻或轉喻,但也曾有人稱之為借代。借喻(метонимия) 的特點是本體和喻體合二為一,直接用喻體來代替本體,是一種比隱喻對本體更深層次(相關性)的描繪手段。
如果說“老黃牛”指一個人(如“他是一個老黃牛”)為隱喻的話,那么接下說“這個老黃牛很值得大家學習”則為借喻了。
李清照的《如夢令》“應是綠肥紅瘦”,顏色詞“綠”和“紅”精妙逼真地樹立了一個醉眼惺忪地看著海棠綠葉紅花的詩人形象,將視線朦朦朧朧、模糊不清的感覺刻畫至深,同時也增強了語言的美感。下面是兩個俄語中的類似表達:
-Ну что, красавицы, не успели замерзнуть? -Весело спросил аккуратный седой, выходя из машины и красивым жестом распахивая заднюю дверцу. (Дашкова, Никто: 141) (一位滿頭銀發的紳士從車子里下來,并作出一個打開后門的漂亮姿勢,微笑地問到:“美女,沒凍著吧? ”)
從上文可以看出用“аккуратный седой”借喻“一位滿頭銀發的紳士”,用身體的部分代整體,這種表達方式既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老者的容貌,且不落俗套,令人玩味。
換喻和隱喻的修辭功能相同,這里便不再贅述。
4. 用于換說(перифраза)
Перифраза (或перифраз) 源自希臘語:periphrasis或períphrasis,雖然俄漢語中都有這種修辭格,但是形容這一語言現象的術語還不完全對應。Перифраза的漢語譯名很不統一,有“別稱”、“代用”、“迂說”、“迂回陳述”、“借代”、“換說”等等。而在俄語學術界普遍將其稱為“換說”。換說(перифраза)就是用一種描寫性說法(通常是短語)代替事物本來的名稱。描寫的目的是通過鮮明的形象達到突出事物特征的目的。本文認為換說的實質是“代換”。換說與換喻的不同在于,換說使用描寫性短語,換喻用詞。比如在漢語中:
走黑道,用走非法道路換說“做強盜”;
白衣天使,同“白衣戰士”,用制服顏色和工作性質代換“醫護人員”,多指護士;
命歸黃泉,換說“死亡”;
青燈:換說“孤寂、清苦的生活”;
紅胡子,因舊時土匪行劫常化妝成猙獰可怖貌,故換說“土匪”;
再如俄語里:
чёрная кошка пробежала(проскочила) между кем-л. 黑貓跑過,其中чёрная кошка 黑貓,在俄羅斯文化中指嫌隙,故代換“彼此間有了嫌隙(意見)”;
зелёный змий 綠蛇,用慫恿夏娃偷吃禁果的蛇換說“酒精”;
красный петух 紅公雞,在俄羅斯文化中代換“縱火、火災”;
красные дни 紅日子,換說“月經期”或日歷上標紅的“周六、周日”;
красный фонарь 紅燈,用以前妓院旁都點的紅燈換說“妓院”;
жёлтая вода 黃水,婉指“尿”;
чёрный археолог 非法的考古學家,婉指“盜墓賊”;
筆者在行文時描述了其他辭格的功能,換說也不例外。除了語法語義功能外,本文還要探討其修辭審美功能。換說使語言措辭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象征意義,換說可以充分施展其形式靈活開放、內容鋪陳暢達的表達潛力,顯示出其非凡的建構話語與拓展表達的功能。換說能夠識別語體風格。由于強烈的情感以及主觀態度因素,換說大多為高雅體或口語、俗語體。Три черных вихря разметают сугроб о охоте. (Песков) 此句是換喻(或借喻)的換說。
換說在這里可以說是十分完美地表達作者獨特的感受、體驗與認知,便于我們表達和解讀,易于迅速傳達和交流信息。
5. 小結
本文僅僅從修辭角度,運用對比的方法,對顏色詞在漢俄語中的某些相似之處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性;其實,顏色詞的修辭功能還有很多,有的也不常見,比如漢俄顏色詞還可用于摹狀、反復、對比、夸張等,研究潛力巨大。此外,還可以結合對比具體的辭格,重點研究漢俄顏色詞在語言中的不同點。當然,也可以從語義功能的角度,運用場方法,對顏色詞的諸多語義特征加以比較,如指示性、多義性、模糊性、系統性、層次性等。最后,我們認為漢俄顏色詞的研究與文化研究密不可分,我們應該深挖顏色詞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揭示異同產生的內在原因,進而更有效地促進漢俄顏色詞及其表達的正確理解和運用。
參考文獻:
[01] Василевич А.П.. Кузнецова С.Н., Мищенко С.С. Цвет и названия цвета в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M].М.: КомКнига, 2000.PP.3~108.
[02] D.戴維森. 隱喻的含意[M].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8.
[03] 樊明明. 現代俄語修辭學教程[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4.PP.30~60.
[04] 劉光準 黃蘇華. 走進白樺林--俄語語言與文化面面觀[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1.PP.128~167.
[05] 楊衍松. 換說及其修辭功能[J].外語研究, 2003(2).
[06] 周瑞敏. Перифраза 的認知闡釋[J].中國俄語教學, 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