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花瑤山歌,即花瑤的山歌。花瑤是一個名族,它是瑤族的一個分支,但鮮有人知。他們因服飾獨特精美、顏色鮮艷,特別是花瑤女性挑花技藝異常精湛,故稱為花瑤。挑花是花瑤姑娘們運用在生活服飾中的的一種技藝,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瑤在歷史上是一個被朝廷驅趕和外人排擠的民族,在歷史上曾經顛沛流離。公元1017~1130年,他們從江西開始進入居無定所的生活,遷徙到廣西、云南、貴州等地。后又輾轉湖南西南山區。公元1130~1367年在洪江安居,在此期間創作了瑤語禮儀歌謠,即“夜訕”。后又經過幾次遷徙,花瑤人定居在隆回縣虎形山、小沙江地區至今。在后來的民族融合中,花瑤人學會了山歌,他們稱其為“訕客”,即客家的歌謠。每逢喜慶節日,人們就會唱山歌。隨著歌謠的薪火相傳,花瑤人個個會唱山歌,這就是“花瑤山歌”的來源。在隆回古寨中,花瑤山歌充斥在各個場合和角落,無論是初進山寨的攔門酒歌,還是田頭山間的嗚哇山歌,對歌林中的男女情歌,鄉間宴席的敬酒酒歌,婚禮上的夜訕古歌等,都表達著花瑤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內心的情感。花瑤山歌在2007年被列入邵陽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典型種類
花瑤人生活在深山,幽深靜謐的生活環境又給這一民族披上了神秘的面紗,花瑤人的生活也作為一個創作題材和靈感成為了很多電影或歌曲作品的創作源泉。花瑤山歌作為花瑤人的藝術結晶,有極大的藝術魅力和吸引力。它比較典型的種類有:嗚哇山歌、以男女情歌為形式的瓜冬瓜調,和溜溜調、咚咚調等。
嗚哇山歌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起源于花瑤民族祖先的勞動號子,在人們群體狩獵大型獵物的時候所用,一人敲鑼擊鼓,十幾人發出呼喊。隨著歷史的不斷變遷,它經過花瑤人民的不斷加工和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演變成一種高腔山歌。取材于生產、生活、大自然及民間傳說故事。多為成年男子用真假聲結合合唱,曲調節奏自由,聲音高亢嘹亮,有較長的甩腔,并常加\"嗚哇……\"等襯詞,嗚哇山歌在花瑤山歌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2006年被錄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二種典型種類是男女情歌。在我國的眾多民族歌曲種類中,愛情是一個占有很大比重的題材。如青海、甘肅地區的花兒,陜北地區的山曲等。男女相愛以歌為紐帶,這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一個傳統,花瑤山歌也是如此。花瑤的情歌與本民族的婚俗息息相關,也多在各種婚禮環節演唱。花瑤的婚俗十分有趣,男女雙方先以歌定情,媒人在雙方定親后會到姑娘家送一個油紙傘,姑娘會把傘掛在自己家的佛龕上方,在傘骨上掛上十二個絨布小球,這就是雙方的定情物。新婚、新郎當晚一般不入洞房,但也不獨處,而是整夜坐在凳子上,由娘家來賓和男方親朋好友陪同歡慶一夜。花瑤山歌貫穿著男女雙方相識、相知、相戀,相許的每一個階段,人們以歌表達著對純真愛情的忠貞不渝,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第三個典型的種類是人們歡慶時所唱的歌曲,代表曲調有溜溜調、咚咚調。在這一種類中,花瑤山歌集中發揮著抒發感情的作用。在花瑤民族中,有一個盛大的節日,名為“討僚皈”,相傳在戰爭結束時,花瑤人會從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組織盛大的晚會,人們吃飯、飲酒、唱歌、舞蹈,共同慶祝戰爭的結束。隨著歲月的流逝,在節日中所唱的歌曲形成了較固定的曲調,即溜溜調、咚咚調。溜溜調中常常加入“溜溜”的象聲詞作為幫腔來演唱,以此烘托氣氛。
音樂特征
1.修辭手法
花瑤山歌的歌詞寫作多用賦、比、興的寫作手法。眾所周知,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賦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興者托物興辭也”,花瑤山歌靈活運用了這一修辭手法,并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它的歌詞以坦率直接的情感表現手法著稱,不像其他的民歌,感情表達或隱晦含蓄、或曲折委婉、或質樸粗獷、或堅毅果敢,它所表現的情感是奔放而濃烈的。
以歌詞為例:
叫我唱歌就唱歌。叫我劃船船下河;
劃船不怕水深淺,唱歌不怕人又多;
十八妹妹我老哥,只怕妹妹不愛我。
曲中所唱的情郎,不怕劃船、不怕下河、不怕唱歌,卻“只怕妹妹不愛我”,這樣一來,就用最簡單的辭藻表達出了最難以言喻的愛意,在聽者面前塑造出一個純真善良、樸實憨厚的男子形象,淋漓盡致表達出了他對妹妹的愛戀。
再看另一段歌詞:
妹在高山拾干柴,好像一朵彩云開。
不知彩云歸哪處,能否飄到身邊來?
十八妹妹少年乖。我要烈火燒干柴。
這一段歌詞描寫的是男女雙方初見的場景,男女雙方以歌為媒,從陌生到相識。男子毫不吝嗇對姑娘的贊美,把她比作一朵彩云,懇切的希望她能“飄到身邊”,這樣的心意,聽來甚是可愛。這樣“烈火燒干柴”般直接的情話,想來對面的姑娘一定早已芳心暗許。山歌在這里,就變成了愛情的催化劑。
2.調式
花瑤山歌多以單聲部形式出現,縱觀花瑤山歌的調式結構以民族調式為主,主要有3種,分別是,五聲徴調式,二音三音列羽調式,以及五聲宮調式。五聲徵調式山歌,這類歌曲多為短小精悍,節奏規整的四句體,樂曲簡單明了,全句包含了宮商角徵羽五音。以徵音為主音,也往往是全曲的最低音。此類歌曲主要有,列羅列調,樓蘭調,咚咚調,馬溜溜調。由于受當地漢族文化的影響,這類五聲徵調式的歌曲大多是采用當地的隆回方言進行演唱。
3.押韻
花瑤山歌的歌詞即興性強,隨編隨唱,歌的內容可以隨場景和思維形式的變化而變化,比較自由。內容十分廣泛,歌詞一般為四句體,六句體和多偶句體,一般七言、九言、十一言為一句。花瑤山歌現存24個韻腳,韻腳必須運用在一首歌結尾一句的前面,給山歌構成音韻美感,營造出舒緩語氣,唱出有蕩氣回腸的氣氛,在花瑤山歌中也經常出現13個韻:分別體現為少年乖,我個賢,望郎聽,我老常,后生甘,水上漂,墨墨黑,好吃牛,好生憂,后生妻,好心孤,少年佳,笑呵呵。每首花瑤山歌歌詞的倒數第二句都是固定句式,如十八妹xxx,或十八哥xxx,用來引出下一句歌詞。
以歌詞為例:
清早起來趕路來,大路趕著小路來。嗚哇……
大路趕到歌師傅,小路趕到歌秀才。
十八妹呀少年乖,趕到兩位歌師一路來。嗚哇……
(乖字韻,嗚哇山歌數量最多。)
清早摘蓮要手尖,后生連妹要口甜。嗚哇……
一日到妹屋里行三轉,三日到妹屋里講九遍。
十八妹呀我個賢,硬樹只怕軟藤纏。嗚哇……
(賢字韻)
4.題材
花瑤人的婚嫁喜慶,生產勞動,自娛自樂,談情說愛,談天說地,談古論今,勸勉教育,幾乎無處不飛歌,無可不入歌。自古流傳至今的老山歌已數以萬計,根據花瑤山歌的創作元素,可以將這些歌曲歸納為如下幾類,敘事歌,生產勞動歌,情歌,儀式歌,以及勸勉歌。
發展現況
眾所周知,傳統民族民間音樂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及易落入無人問津的窘境,如果沒有文字的記載和傳承,發展就更為困難。湖南隆回文化館在保護花瑤山歌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研究人員們整理收集大量的曲譜,記錄成書。在當地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文化館在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精力創作新的花瑤山歌節目,進行表演和參賽,以增加花瑤山歌的知名度。許多音樂人也紛紛取其精華創作花瑤山歌的現代美聲歌曲,如羅克亮改編的《瑤山咚咚歌》,這一類歌曲有著明快的旋律和曲調,易于記憶的歌詞,深受人們得喜愛,有一定的傳唱度。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有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花瑤山歌,享受它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