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新是文化發展的生命之源,而文化遺產又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充分利用我們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是開拓文化產品市場、不斷改善傳統文化遺產的生存困境、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效途徑。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展面臨著許多問題和困難,也迫切需要探索新的保護路徑。開發非遺文化創意產品,改善非遺生存困境,是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非遺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背景
(一)非遺的基本特征和非遺保護工作形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包含了更多隨時代遷延而容易湮沒的文化記憶,更應加以珍視、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有一個世代綿延的文化傳承過程,活態流變性是其傳承的一個重要規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流變性的基本特征,決定了我們的保護是為了發展。沒有保護,難以發展;而沒有發展弘揚,保護也就失去了重要意義。
隨著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遷徙和集結,非遺的生存空間和土壤不斷改變,很多非遺項目面臨生存和傳承困境,非遺保護工作形勢十分嚴峻。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承非遺,不斷探索新的非遺保護路徑,是擺在人們面前一個非常嚴肅、沉重的課題。
(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政策背景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文化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6]36號),要求深入發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文化資源,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傳承中華文明,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升國家軟實力。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在重點任務中提出優秀傳統文化要融入生產生活,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
2017年3月12日,經國務院同意并發布了由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制定《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計劃》提出,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各地要通過多種方式,為收徒授藝等傳統工藝傳習活動提供支持。引導返鄉下鄉人員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長,發展傳統工藝、文化創意等產業。
2017年5月12日,文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項兆倫在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非遺保護工作有一個重要理念:見人見物見生活。要支持非遺實踐回歸社區,回歸生活,讓非遺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體現和傳承。
二、非遺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內容和設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十分豐富,包含十大類,但是可以用來進行非遺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內容主要有三大類:
(一)民間口頭傳統文學。安徽省民間傳說資源較為豐富,有名的如:《孔雀東南飛》、《老子傳說故事》、《涂山大禹傳說》、《垓下民間傳說》、《包公故事》、《六尺巷傳說》等等,可以開發相關音頻產品與動漫產品,向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少年普及宣傳相關傳說故事知識。由于民間傳說大多數都是與特定的名人和特定的地點相聯系,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底蘊,因此帶有民間傳說的名人故里或者風景名勝,有的業已成為旅游勝地,有的尚未開發卻有著巨大的開發價值。如果開發好這些傳說故事的創意產品,對促進文化和旅游的結合,對旅游勝地的宣傳、擴大風景名勝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無疑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和重要意義。
(二)傳統表演類非遺項目包括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等,可以利用現代傳媒新技術,開發數字化展示媒介,部分項目可以嘗試研究開發體驗互動式的表演秀軟件。通過這些媒介和軟件,可以讓民眾零距離感受和體驗傳統表演類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消除對非遺項目的距離感,增強對非遺項目的興趣、熱情和保護意識。
(三)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安徽省此類非遺項目資源十分豐富,市場前景廣闊且十分看好。但是,由于非遺傳承人純手工制作的非遺產品數量有限并且價格相對較高,主要用于高端收藏,普通消費者因經濟原因,市場購買力受到很大限制。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可以與現代日常生活功能相結合,利用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的核心價值元素,開發具有生活實用性、價格相對低廉、適合普通消費者購買的非遺衍生產品,這樣既可以滿足普通消費者的文化生活需要,又可以進一步開拓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的市場空間,解決部分非遺傳承人的生存困境,實現消費者和生產者雙贏。
三、非遺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經營人才的培養
鼓勵和支持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經營企業積極參與各級各類學校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利用高校,特別是相關職業學校,以傳承人為特別師資,培養非遺類傳承人和相關衍生產品的設計生產人才,努力探索現代學徒制、產學研結合等人才培養模式,并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與旅游、教育相結合,加強對非遺文化創意產品經營人才的培養和扶持。總之,通過館校結合、館企結合等方式大力培養非遺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經營人才。
四、非遺文化創意產品市場的培養
鼓勵和支持文化、教育、旅游、廣電和互聯網產業等各領域跨界結合,開發電子商務平臺,利用信息資源共享,引導投資,增強眾籌意識,形成眾籌平臺,積極發展社交電商等網絡營銷新模式,快速培育市場認可度,加快培養一批文化創意領軍單位和產品品牌。鼓勵結合非遺展覽、主題活動、文化交流等開展相關產品推廣營銷,積極探索非遺文化創意產品的體驗式營銷。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在國內外旅游景點、重點商圈、交通樞紐等開設專賣店或代售點。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逐步培育非遺文化創意產品市場,完善產品營銷體系。
五、非遺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要規避的風險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承擔著非遺項目傳承的責任和義務,不能作為市場開發主體,要保證他們的時間和精力主要投入于高端作品的研究、打磨、創作。目前,各地紛紛鼓勵非遺項目傳承人做大做強搞產業園,不利于非遺項目的傳承,不利于非遺產品精品的創造,此種發展方式不可取。可以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在傳承人的技術指導下,進行非遺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生產,建立生產園區基地。
對于傳承人個性化作品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其代表性作品的復制要限量,以保護傳承人創作的高端非遺產品的利潤空間。要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和執法,加大侵權懲處力度,為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積極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作者簡介:傅茂林(1976年2月),男,安徽省金寨人,漢族,職稱:助理館員,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從事非遺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