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弘揚傳統(tǒng)文化,讓更多的孩子接受圣賢文化的熏陶,體會國學經典的智慧,提高學習能力,受益終生;為了讓更多的家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營造更和諧的家庭氛圍;為了讓更多的兒童學習力行《弟子規(guī)》,從小打好做人的基礎,孝親尊師,禮敬圣賢。
【關鍵詞】:基層公共圖書館;國學經典;閱讀推廣
儒和學堂經典誦讀班設在壽光市圖書館尼山書院,為公益性質,不收取費用,老師及參與管理的家長都是志愿者。寒暑假辦長期班,平時周六一天,開展《論語》等圣賢經典誦讀,力行《弟子規(guī)》。面向社會,只要愿意學習傳統(tǒng)文化,喜歡誦讀經典的孩子、家長,都可以來讀。我們弘揚中華傳統(tǒng)禮儀,用禮儀傳承與漢文化溯源為主線進行公益課程內容設置。
一、兒童讀經的價值
1.人格優(yōu)化身心健康:經典講述的是仁義禮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經常誦讀經典的孩子,會養(yǎng)成孝順父母,懂禮貌,知禮儀,有教養(yǎng)的良好習慣。2.專注力提高:經常進行誦讀經典的訓練,會逐漸形成精神集中專一、頭腦里少雜念、內心寧靜安詳的良好讀書習慣,從而使學習的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3.記憶力大大提升:經常背誦經典,孩子的記憶力將獲得明顯提高,50%的孩子能達到“過目不忘”的程度。一旦獲得了這種記憶能力,記憶任何科目的知識都會很輕松,并一生保持這種超越常人的記憶力。4.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讀經讓孩子開口說話,加上經典豐富的詞匯,孩子在日后學習和生活中會出口成章,引經據典,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5.閱讀能力的提高:通過大量的熏習,孩子能夠獨立閱讀各種文言文書籍,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能力。6.性格改變和學習習慣的形成:讀經本身就是一個入靜的過程,對一些生性好動的孩子,能有效的改變其多動的性格。天天堅持讀經,慢慢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后經典誦讀,既能讓孩子假期有一個好去處,免去了家長的后顧之憂,最重要的是利用課外業(yè)余時間讓我們的體制內的孩子接觸經典,親近經典,以經過實踐的合理的誦讀方式,盡可以能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熟讀經典,學習了解自己國家及西方“最經典的”傳統(tǒng)文化,獲得智慧的熏陶,為其人生發(fā)展打下厚實基礎,奠定其一生智慧的根基。
二、習慣禮儀培養(yǎng)
力行《弟子規(guī)》,《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專門教導做人做事,灑掃應對,進退之禮和做人首要以“孝”為本,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guī)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編成1080個字的《弟子規(guī)》,是啟蒙養(yǎng)正、教育子弟“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養(yǎng)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讀經班以此作為學生德行教育讀本,師生共同力行,老師家長以身作則,為學生作表率,讓孩子從小打好做人的基礎。
從幼兒園的兒童到大學的孩子,及至家長們都可以來讀。家長必須認同經典誦讀理念。6歲以下,必須家長陪讀,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
1、讀經內容
中文經典:《弟子規(guī)》《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
以王財貴教授之“及早讀經、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快樂讀經”核心理念,誦讀《弟子規(guī)》、《論語》等經典,增強讀書興趣,奠定文學修養(yǎng),開啟人生智慧,注重德行培養(yǎng),打下做人基礎。
2、國粹熏陶
欣賞國學大師字畫、悠久國寶,熏習書法等國粹,引領孩子走上通曉古今之路,培養(yǎng)貴族氣質,塑造優(yōu)美人格,拓展遠大格局。
3、課程及時間安排
上午 7:40-8:00 音樂課,學唱孝親歌曲
8:00-8:20 誦晨起自勉文,《弟子規(guī)》力行分享
8:30-11:30 經典吟誦
中午11:45—13:45 午餐 午休 力行《弟子規(guī)》
下午14:00 —16:30 經典吟誦,國粹熏陶,布置《弟子規(guī)》力行作業(yè)
4、安全保障
學堂采用軍事化管理、封閉式教學,每10-15名學子配備1名義工老師,保障每一個孩子的人身安全。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不可逆的,良好的人生開端,應從學習國學開始!良好的學習開端,應從學習國學開始!
5、儒和學堂經典誦讀暑期夏令營活動
按照國學教育與體驗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針對青少年學習特點開設國學課程。誦讀《弟子規(guī)》、《學庸論語》、《孟子》等經典,并先后舉行“中華禮儀傳承”、“漢字源學習法”、《孝經》節(jié)選誦讀三場講座,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與學習。
本次活動主要是為豐富青少年暑期生活并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啟迪智慧、塑造高尚品格方面起到積極作用。通過廣泛開展國學教育和特色文化體驗,讓廣大青少年了解國學、認識國學、感受齊魯文化魅力,增強自立、自信、自強的精神。
三、中華禮儀傳承
由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師,高級沙盤治療師,傳統(tǒng)文化講師——董麗華為孩子們講解,孩子們穿著漢服,邊聽,邊學,一舉一動像模像樣。中華禮儀傳承通過居家、聚餐、處事、外出等中華禮儀要求,系統(tǒng)梳理禮儀規(guī)范。讓孩子能夠結合日常生活點滴,重新審視自身禮儀,糾正錯誤禮儀觀念。并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得以實踐。成為懂禮、習禮、守禮、重禮的翩翩小君子。
1、漢字源學習法
8月9日上午,市圖書館邀請文字專家張慶亮老師為學生們講了一場關于漢字源學習法的講座。這也是我市尼山書院儒和學堂2016年暑期少兒國學公益講堂及公益國學夏令營課程的第二講。
張老師的講座生動、幽默,利用圖文結合及分析漢字起源的方法給大家講解識記漢字的方法。老師和同學們被張老師的講解深深地吸引。按照張老師的講解大家短時間內迅速識記了大量漢字。漢字起源學習法讓學生們大開眼界,也讓學生和老師們感受到了漢字的無窮魅力。
張慶亮是首屆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獲得者,“華星漢字源學習法”發(fā)明人,首屆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山東隊指導教師、濰坊賽區(qū)主評委
2、《孝經》節(jié)選誦讀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xiàn)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傳統(tǒng)文化志愿講師——李海梅老師為了讓更多的讀者近距離感受《孝經》的魅力,將課堂搬到了圖書館成人借閱部。整個講課過程,李海梅以互動為主,讓孩子、家長與老師表達自己對孝道的理解,分享自己身邊的孝道故事。學生們圍坐在一起,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用一個個國學小故事表達自己的看法。
3、取得成績
濰坊市第四屆“國學小名士”比賽中,壽光市圖書館尼山書院儒和學堂公益班吳孟澤喜獲濰坊市小學組綜合成績第一名。參加濰坊市國學小達人經典誦讀知識大賽獲三等獎,壽光市第一屆“青鳥杯”經典誦讀知識大賽獲十佳選手稱號,壽光市國學小名士大賽小學組第一名,濰坊市國學小名士大賽小學組第一名。
2014年暑假,應很多家長的強烈要求,辦起了“儒和學堂經典誦讀班”,由世紀學校的吳偉老師及熱心傳統(tǒng)文化推廣的家長們組成志愿者團隊,免費帶領孩子們誦讀《論語》等圣賢經典。開班以來,來參加誦讀的孩子與家長已達上萬人次,很多孩子與家長受益。
“經典誦讀”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為學堂換來了活力、增加了內涵、贏得了尊重;也給學生帶來了生機、增加了學養(yǎng)、厚實了人生,它會時時喚起學生創(chuàng)造的靈性,奏響學生心中典雅的琴弦,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讀好經典,就為孩子的一生奠定了基礎。因此我們要繼續(xù)抓好“經典誦讀”活動,讓更多的讀者加入到我們的經典誦讀中來。
參考文獻:
[1]薛麗. 基層公共圖書館兒童經典閱讀推廣創(chuàng)新研究[J]. 河南圖書館學刊,2017,(0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