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對于促進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增強一國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韓國較早確立了文化立國的發展戰略,努力開發本國文化軟實力資源,這對于中國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力提升軟實力,進而提升國家綜合國力有重要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文化立國 文化自信 啟示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總量、制造能力、貿易實力在世界上均名列前茅,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國,硬實力的提升舉世矚目。但是我們的文化軟實力與我們世界級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與韓國相比也有著較大的差距。面對我國文化發展略顯滯后的狀況,我們可從韓國的“文化立國”戰略中吸取先進經驗,做到為我所用。
韓國“文化立國戰略”實施后,文化相關的產業已經成為韓國國內繼制造業之后第二大支柱產業,韓國文化產品迅速在海外打開市場,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強國,并且形成了風靡東亞地區的“韓流”現象。同時,韓國制造業也迅速發展,通過自主研發和開發適合不同地區人的不同產品、利用明星效應來刺激消費。政府的大力扶植并積極鼓勵開展國際合作等手段打造出屬于自己的本土品牌,譬如三星、LG 以及現代汽車等著名公司已經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韓國也逐漸擺脫以往的“制造型”國家形象,開始向“韓國創造”過渡。相對于韓國較為發達的文化產業,我國還處于文化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我們應通過借鑒韓國文化立國的成功經驗,堅定文化自信,建立起適合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以適應未來競爭日益激烈的文化產業國際競爭的需要。
1、將開發傳統文化與走出去相結合。
韓國政府十分重視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保護,立足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打造立足民族傳統文化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產業,專門成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委員會”,積極制訂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計劃。不僅制定了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對傳統工藝提供專項補貼,還十分注重向世界推廣富有本國特色的文化。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各民族文化豐富而獨特,有著發展文化產業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豐厚文化的底蘊更加堅定了我們對于中華文化的自信。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卻忽略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保護,這使得我們很多珍貴的優秀傳統文化在不斷的流失甚至我們的傳統節日都被別國搶先申遺。因此我國在開發文化的資源過程中,應注重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而且應要做到從實際出發,把握住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大膽地“走出去”,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和風采。鼓勵國內文化企業與國外文化企業的合作,并且開設文化推廣機構,譬如增設“孔子學院”等,將中國文化向外推廣,使得中華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為世界人民所共知。還應該加大中文的國際傳播,真正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中國的獨特貢獻。
2、增加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
科技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核心科技具有不可替代性,韓國正是借助于高科技,推廣本國的產品和文化,走出國門占領世界市場。這不僅有助于其經濟發展,還有效的提升了國家形象。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有更多的“中國制造”輸出,卻較為缺乏“中國創造”。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曾經說中國不會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因為中國更多的是出口“電視機”而不是輸出思想文化。在當今社會,我們有必要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堅定文化自信,并積極融入世界文化,學習先進文化發展自身。國家的發展與科技進步密不可分,我國的文化產品明顯科技含量偏低,發展文化產業時應著重增大科技含量,努力實現以科技求創新、以創新促發展。要搭建文化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之間合作的平臺,盡最大努力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成果,還要密切關注國際上最新科技動向,加大引進先進科學技術的力度,積極向先進國家學習,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要有創新開拓意識,把握高新技術和文化產業結合所產生的各種新的產業形態。我國的文化企業應當逐步積累這方面的經驗,以推動文化產業的新發展
3、完善文化相關的法律體系
韓國政府1998年出臺了包括《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在內的“文化立國”綱領性法規,確立了“文化立國戰略”。明確了文化產業的定義,使文化產業在整個經濟框架中得到了規范。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韓國政府對已有的 《影像振興基本法》《電影振興法》《廣播法》等文化方面法律進行了全面修訂。當前,我國的文化立法仍處于初級階段,未形成完整合理的科學體系,相關的法律僅有《著作權法》、《語言文字法》和《文物保護法》等幾部,這明顯不能夠適應當前我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國情。因此文化產業法律體系亟需完善已是迫在眉睫,我國應加快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對不適合當前發展形勢的法律法規進行修改,使其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要求; 同時重視相關執行機構的構建和相關配套措施的出臺,以便形成發展合力,形成相互促進的良好法律政策機制。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文化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中國文化是一種內聚式發展的文化,具有強大的內部整合機制、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國內聚式的發展道路及其相應的文化,能夠在吸納外來事物的過程中保存自己并不斷增強活力,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才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沉淀下來的優秀文化傳承,使得中華文明面對各種挑戰都沒有消亡,反而是在吸收外來事物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自己。
參考文獻:
[1]李麗,樸賢美.韓國文化產業的戰略及經驗[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4,(2).
[2]趙麗芳,柴葆青.韓國文化產業爆炸式增長背后的產業振興政策[J].新聞界,2006,(3).
[3]陳艷平,盛輝.從韓國文化立國戰略看國家軟實力的提升[J].人民論壇,2014(11).
[4]孫代堯 . 堅定四個自信實現民族復興[J]. 治國理政新思想信實踐,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