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面構成是設計類學科中重要基礎課組成的一部分,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僅僅是動手操作,描繪圖案。本文結合創新思維在教學中的應用,并針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弊端提出改革措施以及有效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創新思維;抽象思維;課堂教學模式
一、傳統平面構成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平面構成是由造型元素點、線、面,按照美的規律進行組合與構建。相對于素描色彩的基礎學科,它的形式更為直接,具有理想美與抽象感。這門課程一般開設在大一階段,作為基礎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容易按部就班,傾向統一要求,不便于因材施教,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完全激發出來,創新思維沒有完全打開,束縛了學生的發揮也限制了老師的教學。平面構成練習中過于強調手工繪制,客觀條件是學生在這個階段大部分還沒有接觸軟件,不會利用軟件來作業,導致了思考的時間被壓縮,枯燥的繪制占用了很多時間,從而也不利于學生思維訓練。
二、創新思維在平面教學中的訓練與應用
平面構成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學科,設計行業作為日新月異的多元交叉行業,創新求異顯得尤為重要。這就使得基礎學科在創新訓練方面做好鋪墊,而不是對圖形的簡單改動或是無新意的描繪。重在培養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使學生對待專業有著一份執著、專注的精神,勇于探索,不怕失敗、自主學習,通過觀察、思考、實踐、不斷把理論轉化到實踐上實現設計理想。
創新思維訓練在基礎學科的教學上的顯得尤為實施重要。創新思維不是單純創造出新的事物,它是對既有材料的有機解讀,重新構造,分析重組,不斷對現有事物做出改善、調整。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充分的調動主觀能動性,擺脫定向思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提高自身創造力的后天能力培養。它是下一階段學生進入各自專業領域的基石,今后步入工作崗位所需的重要品質。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使學生真正成長起來,樹立藝術創作自信心,把創意轉化為藝術作品。在現實教學中又怎么實現這個看似淺顯易懂實際又很難完全實現的工作呢?首先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在圖形設計上多出設計方案,最好圍繞一個主題展開,這樣在有限的空間里能夠最大激發學生的頭腦風暴。不斷從生活中取材,從最近發生的生活事件入手,既有新鮮感又有興趣。學生長期習慣于具象思維,傳統的圖案設計取自生活中的形象素材,通過意象表達出來。這是“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手中之竹”這一系列的把客觀物象內化為主觀感受,最后通過不同媒介表達出胸中之意的意象化過程。這個過程既有具象思維也有抽象思維的活動。所以,在實際構成訓練中,我們更要做好抽象思維的訓練。而構成訓練往往是更直接的抽象圖形表達,它是把有限的素材不斷重組、變異、解構出新的形象,其生成過程是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的結合。如果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只是遵循了圖形的簡單模仿,而沒有把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結合起來思考的話,畫面就會顯得簡單且千篇一律。抽象思維學生在之前的教育接觸訓練的少,很難理解,也比較枯燥。老師在指導中要加強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加強理論知識的指導,對經典作品分析做出細致的講解,努力灌輸抽象表達的觀念,調動學生情感,激發想象力,從根本上杜絕人云亦云。在實施方法上,可以把生活素材的局部無限放大或縮小來產生不一樣的視覺效果,也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再調整、再加工,使之創造出新的圖形。也可把某一復雜素材不斷簡化、調整、再簡化、再調整,直至創造出滿意的造型。
三、課堂教學模式
在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應以學生為本,多督促學生平時觀察生活,在生活中提煉出感興趣的形象,萌生出創意。在此基礎上加入抽象思維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的抽象意識與創新意識加強,不再覺得抽象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設計富有趣味性的教學內容,科學有效的安排教學任務,營造出寬松、愉悅的教學環境,建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讓課堂充滿活力。不強求學生必須手繪作業,可以結合電腦繪制,讓學生自主發揮進行創作設計。這樣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得到發揮,在實踐中不斷敢于嘗試。教師在教學中采取理論引導實踐,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綜合實訓能力。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多樣的教學模式更適合學生的學習,提出有針對性和可實踐性的教學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對學生發生的各種各樣問題做出積極回應,合理鼓勵與引導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敢于解決難題,在解決問題中學會創造。
四、結語
平面構成作為基礎學科,不能簡單作為學生的基本功訓練,更重要的是強化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老師要不斷調整教學思維,教學理念和內容,引導學生切實的把思維打開,激發興趣,讓學生的創造力得到鍛煉。抽象思維的訓練與創新意識在學生作業時要不斷灌輸、強化,使這顆種子埋下,在以后的設計專業發展道路上成為一個優秀的品質。
參考文獻:
[1] 班石.構成談[ J ].裝飾,2007,( 12).
[2] 劉書堂,周大光.平面構成法新解[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3] 趙殿澤.構成藝術〔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 1995
作者簡介:綦雪(1985—) 碩士,沈陽化工大學工業與藝術設計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