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yǎng)學生學會觀察,積累素材的習慣。
寫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觀察、搜集、積累是汲取生活源泉,獲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富,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這告訴我們“生活是作文之本”。小學生的生活范圍畢竟有限,為了能讓學生有一雙慧眼,讓他們能從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從司空見慣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些讓人心動的東西來,教師要對學生做一些正確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生活并加以思考的習慣,生活中有許多有意義的值得觀察的事物,怎樣使學生不錯過這些寶貴的生活畫面,及時捕捉住觀察的對象呢?教師要多引導、多提醒,比如寫一個人,就要對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語言、生活習慣等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寫的作文才有血有肉。類似的問題教師要經(jīng)常提醒學生。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每天寫一篇日記,寫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
通過不斷地觀察和練筆,這樣慢慢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成為寫作的源泉。
二、培養(yǎng)學生接觸生活,學會表達的習慣。
由于“作文來源于生活”,作為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課外時間多接觸生活,通過親身體驗,能夠增長他們抉擇和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能力。我們注重把學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指導學生做積累材料的有心人。 有了這些,學生寫作時就不會再胡編亂造、生搬硬套了。而會把親身體驗的真實感受融入到寫作中去,為作文服務。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接觸社會范圍也越來越廣,生活經(jīng)驗積累多了,他們就有想法,有感受,有觀點,就會引起傾訴和表達的欲望,教師應鼓勵他們寫出來。學生所表達的內(nèi)容也許是零亂的、奇異的,甚至是荒誕無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我們要以欣賞的眼光看孩子,讓他們的想象力、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辦都盡情地釋放出來。
1、關(guān)注生活,學會觀察生活
應該說,我們的小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日益提高,我們孩子們的生活會更加多姿多彩,無論是家庭的,學校的,還是社會的,這就為學生觀察生活提供了廣泛的空間。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千變?nèi)f化,即使是同一棵樹上的兩片樹葉,只要仔細觀察,善于抓住特點,也能找出它的細微的變化。作家冰心在《陶奇的暑假日記》里有一段對話很有意思:爺爺站了起來指著前面問:“前面那些花和樹都是什么顏色呀?”我說:“松樹、柳樹和草都是綠的……”爺爺說:“綠色的深淺有不同,你看松樹的綠多暗呀,這種綠叫做‘蒼’;草的綠色淺多了,和那邊卷著的美人蕉葉子差不多,這種綠叫做‘碧’;柳樹的綠色,又比草深些,比松樹淺些,這種綠叫做‘翠’……”我笑說:“爺爺你從哪兒來的這么多字眼呀?爺爺也笑說:“我是從書上學來的?!睍蠈懙挠质菑哪睦飦恚繌纳钪衼怼]有仔細的觀察,自然區(qū)分不清楚。
2、開展活動,學會參與生活
小學命題作文要求學生所寫的內(nèi)容一般都是學生所熟悉的,但很多時候?qū)W生對原很熟悉的活動卻感到?jīng)]什么可寫,或者無從下手。有意識組織活動,使學生有可能積累典型的寫作材料,這不僅關(guān)系到作文教學成功與否也關(guān)系到能否在引導學生參與生活過程中深化作文主題。于是,我經(jīng)常選擇各種活動場景,讓學生親臨其境參與體驗,在活動中引導觀察、加強指導,從而積累寫作素材。
在讓學生寫一篇《我有一雙靈巧的小手》的作文之前,我在主題班會上進行了“釘扣子”、“縫補丁”、“織毛線”等比賽,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生活常識和寫作素材,待到寫作時就會“言之有物”,而不會成“無米之炊”。如《第一次放風箏》、《種樹》這類作文,假如不讓學生親自實踐,他們理不出頭緒,也談不上感受。另外如《玩捉迷藏游戲》、《課間十分鐘場景描寫》也是如此。
3、留心社會,學會體驗生活。
體驗,是由自己親身經(jīng)歷、感受和體味得來的生活經(jīng)驗,應當讓學生懂得,在個人生活中蘊藏著一個取之不竭的作文題材的寶庫。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自然就會生發(fā)出借助筆來表達的愿望。這些體驗,教師要引導學生極時將個人生活內(nèi)容用條款式實用筆記文進行寫作,成為作文毛坯。在作文訓練過程中,我有意將學生的視線從校內(nèi)引向校外,引導學生不斷走出校門,去尋找寫作的“活水”。如,利用雙休日和結(jié)合學校大隊部組織的野外活動,帶領(lǐng)學生走上田間地頭,參觀工廠車間,調(diào)查流經(jīng)縣城黃河的水質(zhì),考察文物古跡……通過系列活動,擴大了學生的寫作范圍,大大豐富了寫作素材。
三、培養(yǎng)學生多閱讀、勤思考的習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閱讀對作文的重要性。呂叔湘先生說過:“學習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課外閱讀?!薄墩Z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的課內(nèi)外閱讀量作出明確規(guī)定,學生9年課外閱讀總量要達到400萬字以上,小學階段要背誦的詩文不少于160篇(含課文),這一舉措將為學生今后學習語文乃至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教師要在學生完成課內(nèi)閱讀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的習慣,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教給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我經(jīng)常以課文為范例,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教材中許多課文是名人名篇,有的是從名著中節(jié)選或改編的文章,講課時我把這些片斷的前后內(nèi)容給學生作簡要介紹,激發(fā)起學生想了解整個故事的興趣,再把這本書介紹給學生,作為學生每天閱讀半小時課外書的任務。閱讀是寫作的基礎(chǔ),是吸收、積累的過程,素材、感受以至語言的表達方法都在不知學覺中儲存起來。具體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摘錄好詞、好句,為自己習作時能靈活運用。同時還提倡寫讀后感,對寫得較好的同學和能靈活運用這些好詞、好句的我都給予表揚鼓勵,從而激發(fā)學生愛讀書、多讀書,養(yǎng)成勤思考和多練筆的習慣。當學生作文時,他們就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得生動、完美。
四、培養(yǎng)學生多練習,多修改的習慣。
俗話說:“熟能生巧”,“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世上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復歷練,寫作也不例外。寫作訓練達不到一定的熟練程度,作文就難以達到一定的水平。寫作是一種創(chuàng)新,必須在反復實踐中體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規(guī)律,這樣下筆才能一揮而就,不至于都要東拼西湊、生搬硬套。
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葉圣陶老人曾一再強調(diào):“學生養(yǎng)成了自己改作文的能力,這是終生受用的”。新的教學大綱也要求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修改作文的好習慣。我們一方面要向?qū)W生講述古人錘字煉句的故事,講明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道理,提高他們修改作文的自覺性;另一方面,我們還要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學生通過反復練習,反復修改,就能使他們的作文水平更上一層樓。那么到底應如何培養(yǎng)認真修改自己習作的習慣呢?
1、讓學生認識到一篇好的習作不是一次成文的,而是經(jīng)過了反復修改而成的,促使學生反復修改自己的習作。
2、修改貴在新知,教師應盡可能讓學生對自己的習作逐字朗讀、推敲,參照習作要求,認真思考,獲得新知。
3、重視對學生進行咬文嚼字的訓練,鼓勵用更新更好的語言表達。
4、鼓勵學生討論,相互啟發(fā)、相互提出修改建議。
這樣做不僅可以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還可以逐步養(yǎng)成認真思考、修改自己習作的好習慣。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學生有了良好的作文習慣,寫作不但不是一種負擔,而且還是他們的一種樂趣。只有這樣,學生的習作才能綻放光彩,我們也將會有更多的機會欣賞到學生的妙筆佳作。
作者簡介:趙彥文(1982—),女,漢族,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文筆鎮(zhèn),小學教師,本科,河曲縣黃河路小學,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