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津大學是一所世界上歷史悠久、有重大影響的大學。近百年來,高等教育界風云變幻,滄海桑田,它卻不為所動,始終如一的秉持核心辦學理念,以保守的特質創設出一所恪守“象牙塔”的一流大學。如果說美國大學是一位熱情奔放的女郎,那么牛津大學就像一個古典的女子,優雅端莊、超凡脫俗的向我們走來,不流于世俗的喧囂,安守淡然獨有的高雅。在高等教育激烈變革的今天,如何看待大學的保守性,不得不引起我們對大學改革之路的思考。
【關鍵詞】:牛津大學;保守性;啟示
牛津大學是英國最古老的一所大學,作為英國高等教育的搖籃,在創立之初,就擔負起傳承和弘揚英國文化的重任。在近800年的發展歷程中,不僅培養出英國政界的精英,還造就了眾多哲學、文學、藝術、物理、經濟、醫學、化學、數學等領域的學術領袖。“在眾多的古老大學中,惟有牛津大學近八百年以來作為向天才和有才干的人開放的高等學府固若金湯。它是紳士們理想的堡壘,是夢想家和學者的麥加,是未來政治家和議員們的試金石。”[1]如果說美國大學是一位熱情奔放的女郎,那么牛津大學就像一個古典的女子,優雅端莊、超凡脫俗的向我們走來,不流于世俗的喧囂,安守淡然獨有的高雅。
一、保守性的定義及歸因分析
(一)概念界定
《辭海》中“保守”有兩層含義:“保持使其不失去,維持原狀,不求上進;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多指思想)”[2],第一層含義比較中性,第二層則包含貶義色彩,易讓人聯想到頑固守舊、不思進取、安于現狀;而《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對“conservative”有三種解釋:一是反對做大的或突然的改變;保守的、守舊的;二是保守黨(的);三是謹慎的、穩健的,避免過激的。[3]鑒于此,可知保守并不意味著不思進取、排斥進步。
因此,本研究將“保守性”從動態和靜態兩個維度進行界定,靜態義為保持優秀的東西不失去,動態義為堅持漸進式的變革道路。
(二)牛津保守性歸因分析
1.宗教“遺傳”
牛津大學的建校歷程在此不作贅述,發端于中世紀的宗教王國里,不免遺傳了宗教的保守性。牛津大學創辦之伊,作為宗教的附屬機構,又受到中世紀大學的型塑作用,直系“基因”的使然,牛津的特質里也有了“保守”濃墨重彩的一筆。如其學袍,來源于中世紀時僧侶們所穿的袍子,不僅是儀式所需,更是教師和學生身份的象征。
2.環境使然
地理環境也造成了整個英國國家的保守特質。英國是海洋島國,四面臨海造成的交通不便使他們不容易接受外來事物和新思想的影響,并且第十平緩,氣候溫和,農業、牧業發達,舒適的自然條件又逐漸是英國人形成了穩健、審慎的思想。在這獨特的民族特質的氛圍中,大學日浸月染,“成一家之言”。
3.文化浸染
其次,與民族文化有著深刻的聯系。保守性可以說是英國文化的代表,英國文化中“真正的保守就是切實而落后于實踐的創新”,不是極端的反對變革,而是采取一種穩健的步伐,以漸進的方式推進改革進程,英國人看重經驗,對于陌生事物的態度,更傾向于以一種保護既有的心態來緩慢接受。
二、牛津大學保守性的闡釋
牛津保守特性浸入學校的骨髓,以培養具有紳士品質的領袖型人才為目標,以堅持自由教育、施行導師制為理念,堅持大學與學院并存,固守古典課程。
(一)固守“象牙塔”精神
“從最簡單和最原始的形式看,大學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師和學生組成,是傳授普遍知識的場所。”[4]這種普遍性作為大學的本質特質,使大學區別于其他學術機構而存在,“理想的大學應該是個學術思想不受任何束縛的地方,是個能使所有的入學者獲得所有的知識和掌握所有的學習工具的地方,而不管這個人的信仰、國籍和財富如何”[5]。
20世紀,有兩種主導高等教育領域的哲學觀點,一種為認識論,一種為政治論。前者認為大學在于追求知識,在于求真、求善,后者認為大學在于服務國家和社會。反觀我們的“大學圈”,“花邊新聞”倍出,“動力站”、“各種任務的垃圾場”的標簽紛至沓來,把大學推向風口浪尖,是與時俱進還是故守“舊紙堆”,成為各大學必做的選擇題。
而牛津固守“大學是探索普遍學問的場所”的理念,遵循自身內在邏輯,形成強有力的抵御外界的內在力量。在發展中反樸歸真,不失天性,保持文化精神的獨立,培養人的理性和智慧,“滿足社會的需要,而不是欲望”。在成為“時代的表征”的同時,也是“指南針”有所守,有所執著,燭照社會之方向。
(二)秉持精英教育理念
英國人的“紳士”理念是英國人世界觀的中心。紳士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公民教育,通過學習,掌握廣博的知識,提高身體的素質,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廣泛的興趣愛好、寬廣的胸懷,成為身心既美且善的人。牛津大學正是把“造就一個人,而不是撰寫一本書”作為教學的目標,因為具有教養比具有高深學識更重要,“學院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但并不是它最熱衷的事情,令學院感到驕傲的是有才華的紳士而不是由獨創能力的學生”[6],培養紳士領袖的教育理念貫穿于大學的歷史,經久不衰。 此外,在高等教育入學方面也有嚴格的選拔方式和選拔標準,正是苛刻的入學條件與嚴格的錄取過程為牛津大學培養領袖型人才提供優質“種子”。
(三)捍衛人文學科堡壘
牛津大學自成立以來,一向以古典人文學科為主,忽視實用學科的職業訓練,課程設置幾乎沒有根本性的變化。雖設有文、法、神、醫四科,但學生首先必須學習文科課程,課程內容以經院哲學和古典學科為核心,表現出了較強的保守性;文藝復興運動及內戰后,牛津也未及時加以改變,依然將經院哲學放在顯著地位,學科設置上固守古典課程;直到工業革命,才有了緩慢的變化,但新興的學科并沒有占據牛津大學教學內容的主導地位,科學和技術教育未受到真正的重視,牛津大學仍堅定的維護古典人文學科知識的核心地位;19世紀以后直到進入20世紀,牛津才開始順應潮流,調整和改變學科設置,增設許多新學系,使課程不斷現代化。即便牛津大學在理工科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人文學科還是最有威望,仍占據較高的地位。
牛津大學保守而不固守,不僅保持優秀的傳統,而且還有標新立異的建樹。在英國首創導師制,被譽為“牛津皇冠上的鉆石”,成為其永恒的特征;學院制,被給予“國中之國”“小大學”的稱號,為導師制提供了生長的土壤,兩種制度延續百年至今如此;在科學為上、古典知識受到非難的歷史大潮面前,牛津始終捍衛古典學科的價值,不作弄潮兒,直達十九世紀才使自然科學登堂入室。
英國民族特性的保守性可以說在牛津大學的方方面面體現的淋漓盡致,穿黑袍、高桌晚餐以及根據考試的天數佩戴不同顏色的康乃馨等等。保守性為牛津大學長久的堅守大學“象牙塔”的理念、堅持紳士領袖人才的培養起到了支撐性的作用。但與此同時還導致牛津大學不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容易在日益激烈的競爭局面中始終晚人一步,
容易脫離社會的需求,在特定的時代沒有發揮與之地位相匹配的作用。
三、牛津大學保守性對中國大學改革的啟示
在英國大學發展史上,牛津大學改革的主要特征是超越與保守并存,在走向新大學的同時,維持著老大學的傳統。正是由于在改革過程中傳統的保持和弘揚才使得牛津大學具有鮮明的個性,成為世界大學體系中的一種范式。
(一)立足文化之根,弘揚優秀傳統
中國文化有著五千年的歷史,而我們的大學史僅有百年,在近、現代大學的發展歷程中,更多的是“橫向的移植”,而非“縱向的繼承”,成功地移植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卻談不上很好地繼承了中國人古老的“大學之道”,未能把中國這張“大學之網”設計的縱橫交錯,網羅古今。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開篇明確了育人的旨歸。幾經思量,我國的“君子教育”竟與英國的“紳士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中國堅持“嚴進寬出”,而英國大學始終秉持精英教育的傳統,“嚴進嚴出”,以培養德才兼備的精英為目標。
其次,“君子教育”和“紳士教育”主張培養既美且善的人。牛津大學堅持固有傳統,不為世風所染,不受時光消融,成為一座抵抗一切媚俗的堡壘。有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為何英國紳士教育傳統歷久彌深,而我國的君子教育卻鮮有人提?當代中國大學生人格的缺失是否提醒我們在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忽視了一些靈魂的東西?
文化乃大學之根,文化傳統是一所大學生存和發展的基石,牛津大學的發展定位就受到了英國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的影響。我國大學需要挖掘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創立一種蘊涵中國文化的歷史積淀的大學模式,一種超越而不是替代西方模式的大學模式。
(二)堅持漸進式的平和改革之路
“大學的力量在于穩定。在各種社會機構中,大學最穩定,它的力量源于自信,永遠的鎮定自若,自尊,自貴。大學像湍流中的流速儀一樣任憑水流變化,我自巍然不動,靜靜地行駛自己的職能,測度著人世滄桑的劇烈動蕩與悄然變化。如若它隨波逐流,就會傾覆于激流之中。”[7]逐波揚流的牛津大學至始至終守護大學傳統精神的內涵,在紛繁復雜的變化中捍衛自己的價值,中國大學的發展仍應堅守保守的特質,保留歷史的溫度,守住以往的驕傲,才能成就今后的輝煌。
大學要在穩中求進,以一種漸進平和的方式進行改革,力求保守與超越的協調,不因變革而徹底否定傳統,盡量保持傳統中行之有效的東西,重點滴積累,重持續發展,在保守中追求超越,于超越中堅持恪守。
牛津作為保守的學術機構,以緩慢的方式向前發展,成就自身輝煌,在變中保持不變,“變”是回應社會的挑戰,“不變”是對大學精神的傳承和守護。更以一種鮮活的樣態向人們詮釋著一種發展之道——漸進式的變革,為我國大學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范式。
參考文獻:
[1]閻光才,識讀大學:組織文化的視角[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2[2]
[2]辭海,辭海編輯委員會[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
[3]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Z].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
[4]紐曼,大學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赫胥黎,科學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論——英美德大學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王英杰,論大學的保守性——美國耶魯大學的文化品格[J].比較教育研究,2003
作者簡介:何晗(1991-),女,河北石家莊人,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比較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