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瑞士教育家達爾克羅茲創作了最早的音樂教育體系——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包括體態律動、視唱練耳以及即興創作三大部分,其中體態律動成為其獨特的教學方法之一。體態律動是以音樂為本身,教師作為主體將聽到的音樂轉化為肢體動作教授給學生,學生再進行學習或者進行二度創編,通過結合身體動作體驗音樂中各個基本要素的特點,最終將這種體驗轉化為對音樂的審美感知力。
【關鍵詞】:體態律動;視唱;練耳
瑞士教育家達爾克羅茲在早年的教學中就發現學生對音樂缺少感受美的體驗,為了改變這種狀態,他在視唱練耳的節奏教學中找尋靈感,將節奏與身體律動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由此創作了最早的音樂教育體系——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包括體態律動、視唱練耳以及即興創作三大部分,其中體態律動成為其獨特的教學方法之一。體態律動是以音樂為本身,教師作為主體將聽到的音樂轉化為肢體動作教授給學生,學生再進行學習或者進行二度創編,通過結合身體動作體驗音樂中各個基本要素的特點,最終將這種體驗轉化為對音樂的審美感知力。體態律動類似于一種游戲教學,學生就可以將視唱練耳課定位成一種游戲課程,在玩的過程中進行學習。為了更直觀的感受體態律動在視唱練耳中的應用,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使教師和學生對這種教學方法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一、體驗各種音值、節拍的體態律動
在傳統的視唱練耳教學中,我們通常學習音值采用數字計算的辦法使學生明白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占幾拍。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教學法引入到我國的視唱練耳教學中替代了學習音值傳統數字計算的辦法,大大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教室站起來進行踏步走來感受二分音符,自然的行走感受四分音符,小步慢跑來感受八分音符,同時手臂跟著腳步的律動自然擺動,教師再配以鋼琴伴奏、或者打拍子的方式結合學生的腳步速度,讓學生以腳步的行走充分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的節奏感。學生也可以根據這種肢體語言的方法創作出屬于他們自己或合適自己的動作,這是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中最重要的教學原則之一。熟悉了各種音值的節奏之后,教師可以將這幾種音值進行組合,也可以不斷變化速度,培養學生對音值的感受力,刺激學生達到熟練的程度。
與音值相對應的就是節拍,眾所周知在唱視唱時要打拍子,在傳統打拍子時無論音符有多少時值,我們打拍子的方法就是一下一上為一拍,這樣既不容易控制速度,也不容易貼合視唱的旋律,使打節奏成為了一種機械運動。而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教學法就打破了這一教學模式,我們可以借助合唱時打拍子的方法,使打拍子賦予律動與視唱曲相吻合。采用劃拍子的打拍方式,很明顯使節奏具有了線條性,教師可以將這種打拍子的方法教授給學生,但是每種視唱曲的曲風又有所不同,這就要求在視唱之前首先將拍子的動作進行定位,符合樂曲的風格。如果曲風是抒情的,那么劃拍子時就應該是柔和的連續性的,如果曲風是跳躍的,尤其是圓舞曲中三拍子的節奏,那么劃拍子時就應該具有跳躍性以及間斷性。還有樂曲的速度問題,如果樂曲速度較慢,在劃拍子時可將圖式適當擴大,如果樂曲速度較快,可將圖式適當縮小。按這種方式劃拍子,可以有效的使音樂在學生大腦里按一定順序排列,將節奏音型做到充分的理解。
二、增加對卡農的練習
卡農是一種復調音樂的寫作手法,通常在視唱練耳的節奏練習中我們只練習單聲部的節奏,在采用了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教學法后,我們可以采用卡農式的節奏練習,分成雙聲部的節奏,由老師及學生或者將學生按一定數量進行分組,將雙聲部的節奏靠肢體動作表現出來。訓練學生卡農式的節奏可以有效提高他們的創造力以及記憶能力。教師將學生分組分別拍手拍打出兩個聲部的節奏類型,同時教師采用鋼琴敲打出節奏速度。在合作之前,首先應當使學生熟練的拍打自己聲部的節奏,然后再進行合作,熟悉之后兩組再互換聲部,感受節奏的特點。再熟練這種方式之后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生活用品或者小的拍打樂器來感受節奏的特點。
除了卡農式的節奏練習外,還有卡農式的視唱曲,這種類型的視唱曲類似于合唱曲,只不過合唱曲需要帶歌詞,而卡農式的視唱曲直接采用樂譜進行演唱。在教授此類視唱曲時,小臂可以根據音的高低以及旋律的走向來揮動節拍或者采用圖式進行打拍。其次將兩個聲部的視唱分別進行演唱,熟悉樂曲中各個節奏型、音符以及強弱關系的進行,隨后再將兩個聲部的視唱結合起來,和卡農式的節奏一樣,在唱自己聲部的同時也要注意另一聲部的旋律,使大腦中形成縱向音樂走向的和聲,并且采用相同的體態律動,能夠有效的使兩個聲部的聲音融合在一起。卡農還可以變換出很多的形式,在熟悉基本的卡農結構之后,學生和老師可以共同創作出其他形式的訓練方法,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三、采用簡單道具體驗音樂中的一些基本要素
在視唱練耳課程中需要掌握音樂中各個基本要素的特點,而且每一首視唱曲的風格、表達的內容都是有差別的,如果將一些簡單的道具加入到課堂的學習中,有效幫助了學生理解視唱曲中難掌握的音樂風格特征。
網球:對于初學視唱練耳的學生來說,他們很難掌握強弱拍的關系對比,這時就需要采用生活中的一些簡單道具來幫助學生理解強弱拍的關系。比如采用網球,網球的彈性較大,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網球進行拍打來體驗強弱關系,網球在下就需要手給一個力將它拍下去,則為強拍,而網球再上,是因為地面給了網球一個反作用力再彈起來,表現為弱拍。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學生很快對強弱拍關系有了定向的理解。
皮筋或者有張弛的帶子:在視唱曲中,我們不難發現有很多漸強、漸弱的音樂術語標記,那么怎樣理解這種漸強、漸弱呢?很多同學,甚至學習音樂很長時間的學生也無法熟練掌握,經常在遇到這兩種術語時演唱不出這種效果,教師就可以采用皮筋或者有張弛的帶子進行拉長,慢慢拉長的過程就是音樂中漸強的過程,需要慢慢強,而不是馬上變強,而皮筋收縮的過程又是體驗音樂中漸弱的過程。采用皮筋進行漸強、漸弱的教學容易使學生產生正確的感覺,再進行演唱時會達到較好的效果。
羽毛:視唱曲的風格常常是多變的,有抒情風格、舞曲風格、民族風格等等。通常學生對抒情曲的風格較難把握,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羽毛隨著視唱曲的旋律進行揮動,讓學生充分體驗抒情曲的感覺特征。
當然學生也可以采取其他類似的道具作為體驗,例如:皮球、絲巾等。這種方法不僅能使學生體驗到音樂的風格特點,同時也能使他們明白身體律動在音樂中的重要性。
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是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方法,打破了以往視唱練耳課程的死板以及專供技術性的問題,在課堂中加入了游戲式教學,使學生親身體驗視唱練耳的魅力并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學習一種體態律動的同時還可以創編自己的身體律動,這就對教師的素養有極高的要求。這種教學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也促進了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對視唱練耳課程有著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建萍.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與新課程改革[J].中國音樂教育.2004,3.
[2]蔡覺民.身體與音樂結合的三種形態[J].中國音樂.1991,3.
[3]安森.達爾克羅斯的體態律動學——國外音樂教學法述評之四[J].音樂世界.1984,12.
[4]王海蓮.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摭談[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1995,2.
作者簡介:王柳,女,漢族,1994—,山西長治人,聊城大學,2015級音樂與舞蹈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視唱練耳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