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樂教學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了使音樂學科更加豐富多彩,如今已經讓音樂和美術交叉融合,戲劇、舞蹈、影視等也進入藝術課堂,使音樂教學成為一門多學科和綜合性藝術課程。因此,我們必須把教材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起來。比如說多媒體手段的合理應用,就會使使音樂課更顯形象、直觀,對學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它將學生們帶入了五彩繽紛的音樂世界,從而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共鳴器官,把光、色、音、像有機地結合,交叉教學,可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可以說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具有其它電教工具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一、巧用多媒體,讓音樂課堂“活”起來
興趣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傳統的唱歌教學往往就是老師先讓學生完整地聽賞音樂,然后學生跟著老師的琴聲學唱音樂,這樣學生雖然也會演唱這首歌,但是這種枯燥無味的教學模式往往扼殺了很多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學生學唱歌曲只是為了應付,而不能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而多媒體課件卻可以彌補這個不足。如人教第一冊童話音樂劇《小紅帽》是根據格林童話創作的一首敘事歌曲,孩子們對這個故事非常熟悉。歌曲《小紅帽》充滿了兒童情趣,節奏明快,旋律流暢,音樂形象十分鮮明,所以課前我精心設計了一個精美的課件,用充滿童趣的聲音朗讀這個故事,并在故事中加入這首歌曲的演唱,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馬上被調動起來,而且又為以后的角色分工做了一個鋪墊,等到孩子們表演的時候,積極性非常的高,再加上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整節課上得非常成功。又如第一冊聽賞《鴨子拌嘴》和《小鬧鐘》中,要求學生能專注地聆聽“鴨子”與“小鬧鐘”等管弦樂曲,并能用自己的聲音或形體動作對音樂作品做出反應,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如果僅僅播放音樂讓他們聽賞,很難達到這個教學目標,所以我就設計了一個以“森林探險”為主題的課件,課件中配以多幅大森林的背景畫面,為孩子們設計一個身臨其境的教學氛圍。每聽賞一段音樂就切換背景畫面,使之與音樂作品所表現的情境相呼應,在這種直觀形象的教學中,孩子們積極地參與其中,熱情高漲,整節課始終沉浸在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中。
二、巧用多媒體,讓音樂課堂“動”起來
在以往教學中,每遇欣賞課,教師只是播放樂曲,簡單講解,使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一種模糊意識──音樂欣賞課就是聽聽樂曲而已,過后再問樂曲反映了什么情感、各種樂器之間怎樣相互配合的,都一概不知,而且音樂課堂不是死氣沉沉,就是學生們自己做自己的事,對于音樂沒有一點認識,但是通過現代化多媒體教學,學生的聽覺與視覺能很好地結合起來,學生對所學的內容能夠留下深刻印象。如在教欣賞《牧童短笛》這首鋼琴曲時,樂曲的背景知識、曲式結構和旋律特點等的講解與樂曲的欣賞不能同步進行,破壞了學生欣賞音樂的注意力。即使教師介紹一段播放一段,介紹與欣賞同步,但音樂作品本身的完整性被支解得支離破碎,影響學生對音樂形象的想象,削弱其藝術魅力,這種教學很容易產生與音樂相悖的現象,而利用多媒體就能使音樂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更加鮮明。所以我制作了一個課件,在簡介樂曲內容時,播放制作好的課件,在悠揚的樂曲聲中,依次出現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畫,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閑的吹笛子,以及在草地上溪水邊快樂嬉戲的情景。事先制作好的提示性文字資料也同步顯示在屏幕上,這樣多機并用,給學生提供了視覺和聽覺方面的刺激,把樂曲欣賞環境變成畫面與聲音交相呼應的寬松的學習場景。音樂形象生動的展現出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大大激活了課堂的學習氛圍,創設出欣賞的情境,學生的審美體驗被推向高潮。這樣通過合理的設計與選擇計算機代替了幻燈機、投影儀、粉筆、黑板等傳統媒體,實現了它們無法實現的教育功能。
三、巧用多媒體,讓音樂課堂“舞”起來
提倡學科整合,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它體現了現代教育的一種發展趨勢,是學科體系的橫向拓展和向學習領域的延伸。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為本的綜合,它包括三個方面的綜合:一是學科內各個教學領域的綜合,二是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其它藝術的綜合,三是音樂與其他非藝術學科的綜合。人教版第8冊《跳吧,跳吧》就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新疆音樂和舞蹈了解新疆音樂風格及其相關文化。所以我課前搜集了一些關于新疆地理位置、風景名勝、民俗風情等視頻圖像在課堂上播放,使學生對新疆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再播放從網上下載的《跳吧,跳吧》舞蹈視頻,讓學生感受新疆塔塔爾族的舞蹈特點,了解服裝特點,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隨樂舞步練習。因為有舞蹈視頻作依托,有舞蹈底子的學生可以進行創編,比較差的學生可以模仿視頻里的動作,這樣照顧到了全班同學,每個人都可以盡情舞蹈,就打破了學生怕上舞蹈課的怪圈。又如《對花》這一課,主要是要讓學生學唱北方民間音樂《對花》,并用簡單的手絹舞進行歌表演,所以我就用多媒體播放華北地區的歷史地理、風俗民情等資料,再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有場面感的實景表演錄像,這樣學生學起手絹舞來,比光看課本中的插圖和老師的表演,容易多了。學生們表演得特別起勁,現場氣氛很快達到高潮。四、妙用多媒體,讓音樂課堂“美”起來音樂是美的藝術,音樂教學就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但是音樂又有其模糊性和想象性,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單憑聲音讓他們理解音樂還比較困難,如果再加上豐富的多媒體課件,學生們就能更好地把握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如學唱人教版第十冊《讓我們蕩起雙槳》時,我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現了新中國的“花朵”在灑滿陽光的湖面上盡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歡樂景象。畫面中的兒童用力劃槳,輕舟前進的速度與歌曲緩急相間的節奏相吻合。學生邊聽邊看,在小船蕩漾、水波連綿的畫境中隨著音樂擺動身體,唱出優美抒情的旋律。這樣通過直觀音樂形象,讓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完美結合,使音樂由抽象變具體,學生一下子就抓住了音樂的精髓,唱出了音樂的情感。總之,多媒體技術是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領域的,教師使用應講究一定的策略。音樂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極大地擴展了音樂教學的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在音樂教育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教師應努力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等優點為教學服務。但音樂課程標準又同時指出:教師職能的轉變,并不意味著教師的職能全面淡化,而是減弱了教師知識化身的職能,強化了教師學生學習的幫促者、情感交流的對話者的職能。所以,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心理特點、教學內容、教學任務、學生的學習實際等諸多因素去綜合考慮,巧用多媒體,合理選取其服務于教學的最佳作用點,為音樂課錦上添花,使音樂教學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