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對國家培養高等人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等教育現代化是整個社會都重視的改革。高等教育現代化不僅僅只是簡單變革,更是需要國家、大學、社會等多方面的配合,在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我們要全面了解高教現代化的內涵,深刻剖析高教現代化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從根源上采取合理對策,內外部同時并舉,推進高教現代化進程。
【關鍵詞】:高等教育;現代化;問題;解決措施
國家政策正從由上而下的純粹“管理”走向“治理”,高教現代化也是如此,一味管制已經不是大勢所趨了,在改革變化過程中,問題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解決這些難題就是目前研究的重中之重。探析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和理論基礎,在體制中進行內外兼治,解決好高教中存在這些問題,才能真正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為國家和社會提供更高質量的專業人才。
一.高等教育現代化存在的問題
1.傳統大學作用解體
在現代化進程中,慣行的、傳統的體系總是會遭到質疑和挑戰,社會各行各業各方面分工都趨于細化,大學高等教育也是一樣。傳統教學方式遭遇現代化進程挑戰,傳統的大學是將一群志氣相投的人集合在一起研究探討高深學問、輸出主流價值觀和道德體系、培養社會杰出人才的地方,但是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下,這種理念已經跟不上時代潮流了。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大學不再是價值觀主要輸出的地方,信息傳遞越來越快,越來越密集,大學的傳統意義也被削弱了。高等教學,不再是知識文化、思想觀念的直接輸出,而進化成為教師與學生的平等對話。高等教育需要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準確找到自身新的地位,不再局限于一種傳統思想,而應該致力于探索不同的社會思想,用發散性眼光去看待教育,培養適合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的高素質人才。
2.大學學術權威降低
從前,公眾接受信息傳遞途徑較少,高等學術資源對社會輸出的職能主要都是掌握在高等學府手中,大學的學術地位很高權威不可侵犯。但是現在,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發生了轉變,獲得學術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不再單一地從學府獲得。只要擁有網絡,大眾足不出戶也能夠獲得世界最前沿、最尖端的學術成果,加上現在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很快,新舊知識令人應接不暇,理論成果也不斷被充實或者被推翻,大學不再擁有特權知識,因此,大學的學術權威相比以前也有所降低。對當代學者而言,大學不再是高等知識的唯一輸出地,大學最后的權威也就是文憑的認可。大學學術資源壟斷地位逐漸失去加上人們獲取高等知識的途徑漸漸增多,這兩點都降低了大學的學術權威。
3.組織結構不合理
高等學府的內外組織都存在一些問題,內部治理的變革必須以宏觀的外部體系的完善為前提。大學的宏觀外部問題主要是政府與大學的關系問題,一直以來,大學都被視為政府的附屬機構,缺乏獨立的管理能力,這種政校不分的治理體制造成責任機制不明確,大學缺乏自主性和辦學積極性。改革開放后,簡政放權是政府、企業大勢所趨,高校也應該如此,明確大學自身運行責任范圍,擴大大學的辦學自主性。大學內部的組織架構與大學宏觀體系都存在嚴重問題,大學內部組織架構是大學進行有效管理的基礎。,首先,在高等學府中,學校和院級權責分配不合理,權力上移,主要掌握在學校高層手中,責任卻大多擔當在院級身上。這樣的權責不均衡導致基層學術組織不能發揮應有的活力。其次,校園權利過于集中,導致權力機關中人浮于事,簡政放權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發揮作用。優化大學內部組織架構,建立現代化架構的校園管理體系非常重要。只有內外兼治,才能真正為高等教育現代化提供體系保障。
二.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措施
1.強化學科間聯系
知識領域各有分化,大學教授與專家們往往專注于自身固定領域,形成知識碎片和專家文化,產生學科和院系。大學內部的體系建構和知識邊界阻礙了教授們的交流和知識碰撞,高校的業績評價也只看教授的學術成就,這就導致教授、老師們都只局限于自身領域進行研究,很少跨界,因而教育出的學生也是如此,雖然專業學科知識強,但是見識卻有很大局限性。目前,社會飛速發展,需要的人才也不只是專業知識過硬就足夠,還需要廣泛的見識,對其他領域也需要有所涉獵,需要全方位發展。此外,大學學科間的聯系若是可以強化,也是對文化、學術碰撞提供環境,更便于產生新的火花。專家文化與大眾文化交相輝映,學術自由交往,這才是大學這種高等學府應該有的氣象,不管是對在校學生、專家教授還是社會風氣都有益無害。由此可見,高校大環境急需改善,需要建立出一個能夠促進學科、教師、學生合作交流的環境。
2.重建大學公共性
大學知識分子有很高的學術水平,他們的才干不僅應該局限在校園內教書育人而已,更應該將自己的文化知識和價值觀等輸出到社會中。高等教育要實現現代化就要能夠將高校和社會聯系起來,實現大學的公共性,大學的文化氛圍濃郁,也不僅只適合文化輸出,也是各方面進行學術交流,探討社會問題的絕佳場所。從歷史上來看,中國大學的形成本就來源于知識分子的學術交流。雖然高等學府有院系和學科的分化,是對學術的劃分,但是因為擁有同樣深厚的文化基礎,如果這些學科、這些人能夠跨越界限進行交流,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研究如何解決社會問題,一定能夠有更廣泛、更深刻的見解。大學將不同文化領域的頂端人才集中在一起,具有其他機構組織所不具有的凝聚力,像大學這樣適合不同領域文化碰撞的地方是很難找出第二個的,如果不能發揮大學公共性,實在是對大學資源的浪費,是對大學作用的局限。由此可見,大學公共性的建設十分重要。
3.培育國家制度助力高教現代化
高等教育要想實現現代化發展,僅僅從學校內部改革是不夠的,還需要制度支持,制度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保障。前面談到大學外部宏觀的制度不合理問題,政校分開、簡政放權都只是局限在口頭上、書面上,并沒有顯著的實際行動,這對大學發揮它該有的作用有很大局限性,由此可見,制度才是根源問題,是迫在眉睫需要趕緊解決的問題。國家在高等教育中酒精應該發揮多大的作用才是合理呢,我認為,國家應該為高校提供制度保障,但是不能限制高校現代化發展,從宏觀上能對高校有所規范,但是又不會阻礙高校的學術研究手腳。只有政府向高校下放權力,高校才能有辦學積極性;只有政府向社會下放權力,社會才能有變革積極性。高等教育在世界日新月異的情況下,要抓緊采取措施融入到社會與世界發展中去,突破固有的體制限制,開拓視野,力求能夠為國家與社會培養出全方位人才,這才是實現了真正的高等教育現代化。培育國家制度能力對于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有著不可替代的助力效果。
三.總結
文化強國不只是口號而已,更是應該付諸實踐的理論,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對國家的國際地位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高校作為為國家培養人才的機構,對推進文化軟實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等教育對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非常重要,沒有高等教育的崛起,文化強國便無以建設。目前專家、學者對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研究對文化強國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現代化乃是大勢所趨,高等教育領域也是一樣,雖然目前高等教育現代化受著諸多限制,但是高等教育現代化卻是不可逆轉的形勢,我們應該重視這一趨勢,從大學體制內外著手進行改革,使高等教育現代化實踐能夠更加順利,讓高等教育的作用和意義發揮最大化。(通訊作者:蒼健)
參考文獻
[1]周光禮,馬海泉.科技融合與大學現代化——西方大學科研體制化的同質性與差異性[J].中國高教研究,2013(01).
[2]周光禮.從管理到治理:大學章程再定位[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02).
[3]陳嘉明.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