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的初中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成為當前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數學教學中顯得越來越重要.本文主要結合自己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來探討一下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數學;創新;教學
一、數學教師首先自身要具備創新精神,這是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現實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把每一個合乎情理的新發現,別出心裁的觀察角度等看做創新.學生對于某一問題的解決是否有創新性,不在于這一問題及其解決是否別人提過,而關鍵在于這一問題及其解決對于這名學生來說是否新穎.學生也可以創新,也必須有創新的能力.教師完全能夠通過挖掘教材,高效地駕馭教材,把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再去主動探究,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激發學習興趣,是培養和發展創新能力的關鍵
1、教學中多引用生活中的實例。興趣是指一個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識傾向,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大腦處于最活躍狀態,最有效地啟動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增強人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從而激發創新能力。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巧妙地設計教學過程,創設一個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良好情境,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他們逐漸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開拓者。數學源于生活,生活是激發學生好奇心的源泉.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入課堂,讓學生感到數學不是枯燥的符號、抽象推理,而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于我們身邊的學問,生活處處需要它.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其實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趣味數學中激發創新的靈感.
2、利用有趣導入,引起學生思考。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應新穎多變,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產生懸念.如故事導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等.利用數學中的歷史人物、典故、數學家的童年趣事、某個結論的產生等激發學生們創新興趣。學生一般喜歡聽趣人趣事,教學中結合學習內容講述數學發展歷史和歷史上數學家的故事,象數學理論所經歷的滄桑,數學家成長的事跡,數學家在科技進步中的貢獻,數學中某些結論的來歷,既可以了解數學歷史,豐富知識,又可以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學習其中的創新精神。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興趣也是創新的的重要動力,創新的過程需要興趣來維持,要使學生學習積極性持久和鞏固,唯有不斷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地去鉆研和探索,從而逐步成為學習的主人。
3、培養學生的想像空間,激發學生想像力
一般地,解決一個數學問題可以是先聯想后猜想,聯想越豐富,猜想就越合理,解決問題的思路就越明確。美國數學家G·波利亞說“在你證明一個數學定理之前,你必須猜想到這個定理內涵,在你完全作出詳細證明之前,你必須猜想證明的主導思想”。由此可見,引導學生聯想和大膽地猜想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想像力開發智力,發展創造性思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求異是創造的先驅。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的多向性發展。要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在形成求異思維過程中學習知識,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培養思維的多向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同一個任務,鼓勵學生尋求不同方法完成。如在解決希臘數學家丟番圖墓碑上記載的問題時,首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如何列方程,當學生列出方程后,看誰能用最快的速度給出答案!有一個同學給出了正確答案:84。他說:我認為,人的年齡應該是正整數,而且這個正整數肯定能被方程中每個分母整除,而方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是84。所以我認為是84。這樣的練習很能刺激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同一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不同的理解或表達。如在教授代數式的實際意義時,鼓勵學生盡量列舉與自己生活有關的或是自己身邊的事例,但不少于3個,且不能是同一個事例。這樣讓每個學生都有話說,而且能對代數式的實際意義更加領會。
三、把課堂延伸到課外,在實際問題解決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加強對學生應用意識的訓練.在教學中,選擇一些典型意義的問題,把它與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中的某些實際聯系起來,引導他們聯想有關知識,使實際問題“數學化”,再將數學問題進行分析、推理,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增加創新意識,培養實踐能力.如八年級幾何教材中四邊形這章中,配了好多有關對角線方面的習題,可以給學生編擬一個聯系實際的開放性問題,把數學知識融入實際生活,培養學生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應用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通過對不同問題的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開放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鼓勵質疑。
教師運用有深度的語言,創設情境,激勵學生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勢,從獨特的角度提出疑問。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質疑。批判性質疑是創新思維的集中體現,科學的發明與創造正是通過批判性質質疑開始。讓學生敢于對教材上的內容質疑,敢于對教師的講解質疑,特別是同學的觀點,由于商榷余地較大,更要敢于質疑。能夠打破常規,進行批判性質疑,并且勇于實踐、驗證,尋求解決的途徑,是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必備的素質。培養學生對復雜問題的判斷能力,在課堂教學中隨時體現。設計一些復雜多變的問題,讓學生自己的判斷來加以解決,或用辯論形式訓練學生的判斷能力,使學生思維更具流暢性和敏捷性,發表出具有個性的見解。
五、自主探究
情境的提出必須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礎,以激活學生思維為目的。簡單的問題必須由學生獨立探索完成;較難的問題可在教師的點撥下由學生探索完成;重點問題或開放性問題,必須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然后組織學生以同桌或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教師要巡回并參與到各組的討論中去,依據學生所存在的困難對學生進行點撥,但不可點明或點透,否則就失去了自主探索的價值。在學生自主探索完成后,教師要及時地組織學生在全班交流,交流過程中不應只談探索結果,而應著重探索過程的交流。探索過程實際就是學生的思維活動的軌跡。交流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對學生在探索中所出現的“閃光點”進行鼓勵,探索結論正確的要鼓勵,錯誤的也應該盡量讓學生闡述完自己的觀點,此時教師不應直接去否定,而是要婉轉地向該生提出他的觀點中所存在的疑點,最好這些疑點能由其他學生提出,由該生本人去思考。還要注意,對于這樣的學生在闡述自己觀點時所顯現出來的一些有趣的、大膽的、有意義的想法更要鼓勵。教師也不應該硬將教材中的結論強加給學生,因為任何知識的學習都要經歷由不完整到完整的過程,過分強調了知識的專業性、系統性、嚴謹性會給知識的獲得者強加上一副無形的枷鎖。
課程改革已全面展開,如何探索一條適合學生主動發展,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教學方式,成為課改中我們面臨的主要課題.這就迫切需要廣大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落到實處.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綜觀全局,充分協調教學中的各種因索,創設民主氛圍,確保學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學技法,激活思維能力,運用人格力量,弘揚學生個性,使課堂真正成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創新搖籃。惟其如此,學生創新能力之花,才能在初中數學教學這塊沃土上結出豐碩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