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秋戰國,齊國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傳統習俗,促使齊國女子具有特有的性格。廣闊的海洋使得她們思想開放,視野廣闊;發達的手工業使她們務實變通,擁有自己獨立的經濟實力;獨特的“巫兒”祭祀傳統使她們能夠不必嫁人而招贅婿生兒育女;東夷的傳統風俗使她們對待婚姻勇敢自由,無所禁忌。這些特點使得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平民女子同其他國家的平民女子有著很大的不同,在那個遠古的時代大放異彩。
【關鍵詞】:婚姻;齊國;平民女子;務實;變通
蘆翠《東周時期齊國女性研究》中,第三章講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女子的婚姻,但是文章重點還是放在齊國貴族女子的婚姻,而對于平民女子的婚姻沒有著重研究,不過文章在寫齊國女子性格形成原因等關于齊國女子的某些共性的時候,一些觀點還是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王倩影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中下層婦女地位》中,重點研究的春秋戰國時期平民女子的婚姻,相對來講是一個大環境下比較普遍的現象,而對于齊國的平民女子沒有涉及,因此,這篇文章可以作為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環境的參考。
董超的《<詩經·齊風>中齊人的社會民俗生活》描繪了齊國平民的社會民俗生活,也對當時齊國平民間的婚戀生活有涉及,很有參考價值。
下面幾點是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對齊魯文化知識的理解,分析而得的關于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平民女子婚姻觀的形成及原因。
一、齊國地理環境對平民女子婚姻觀的影響
關于齊國所處地理環境對于齊國女子的性格影響,蘆翠《東周時期齊國女性研究》有比較全面的分析,齊地處于海濱邊緣,海洋特點鮮明,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無形間影響了齊人的性格,而齊國女子因此所形成的性格對其婚姻觀也有很大的影響。
首先,大海的廣闊使齊國女子眼界開闊,思想和行為更趨向自由,因此齊國女子的兩性觀念自由開放。在《詩經》中,描繪平民男女相戀的詩很多,相對于有政治目的的貴族婚姻,在平民中,溫馨相愛的場景是比較普遍的,可是即便如此,在男女未婚時就同居的情況是少之又少,而在《詩經·東方之日》中“東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我們可以一窺當時齊國男女相戀的面貌,未婚的平民女子可以隨便進出男子的房間且留宿,大膽而又歡快,充分體現了齊國平民女子戀愛的開放和自由。因此,即便在當時平民男女可以自由戀愛,但是思想開放程度卻也是其他地區女子望塵莫及的。
其次,臨近大海就得以海為生,大海浩瀚無邊,在沒有技術的前提下,人們無法預知海洋也無法預知天氣,那里的人要出海求生,需要巨大的勇氣和魄力,他們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和果斷的判斷力。在婚姻上,齊國女子有非常獨特的一個特點,她們可以選擇是否出嫁,如果不愿出嫁,她們可以選擇“娶” 男子進門。這就是齊國鮮明的贅婿特點。蘆翠的《東周時期齊國女性研究》中對贅婿有提及,齊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淳于髡就是齊國的贅婿,因為贅婿所在的家庭中,女性握有家中大權,贅婿經常會因為一些原因而被驅逐,這一點在當時以男性為主體的社會,非常特殊。
蘆翠的《東周時期齊國女性研究》中提到,在婚姻上,齊國的平民女子沒有幽居守寡的觀念,并且齊國統治者為了增加人口,擴充兵員,也鼓勵女子再嫁,甚至還由官方出面將無妻的男子與無夫的女子兩兩相配,并給予一定的田地房屋使之安居,這種合獨的方式也是齊國一個特點。所以,這種務實為主的社會環境下,齊國女子在婚姻上也比較注重務實,再嫁與合獨之風盛行,不太受封建道德倫理的束縛。
二、齊國經濟發展狀況及其對平民女子婚姻的影響。
一般而言,在中國古代社會里,被排斥在政權之外的大部分平民女子,她們在家庭中的地位主要是通過經濟地位確定的,以紡織為主要內容的女工,一 直受到統治者的重視。齊國平民女性在紡織工作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勞動中能夠獲得一定的報酬,而這個報酬則是家庭的一個重要的經濟收入的來源,這個經濟來源使得她們有自己的經濟能力,也造就了她們獨立的性格,并且在家庭中也有了屬于自己的地位。這就減弱了對男子的依賴程度,使得她們可能靠自己生活,因此這些有謀生能力的齊國女子不一定要出嫁才能生活,這個時候她們可以“娶”丈夫上門。她們也可以女主人的身份對贅婿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這就是齊國平民女子居家不嫁及贅婿婚姻習俗形成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三、齊國平民女子在家族祭祀中的作用對其婚姻的影響。
祭祀禮在父權社會里都是由男子掌握的,但齊國的風俗卻可以由婦女主管,這也可以說明齊國的女子地位較高。不僅齊國貴族家庭中存在女性主祀的現象,在平民家亦有長女為家主祀的傳統,即“巫兒”習俗。關于“巫兒”習俗產生的原因,蘆翠的《東周時期齊國女性研究》中有一些比較詳細討論,據《漢書·地理志》記載: “始桓公兄襄公淫亂,姑姊妹不嫁,于是令國中民家長女不得嫁,名曰:‘巫兒’,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為俗?!?類似上古神話一般,作為“巫兒”的女子,不能夠嫁人,但卻可以“為家主祀”。為繼承母族香火,齊國允許女子不結婚也可以和男子同居并生兒育女的,《戰國策·齊策四》曾記載齊國的一個女子沒有出嫁,卻生了七個孩子。 和“巫兒”生兒育女的就是前文所提贅婿,俞正燮認為“巫兒以令不得嫁,則必贅婿?!彼栽邶R國,由于各種原因,贅婿特點鮮明,這種祭祀習俗使得在齊國平民女子婚姻又有了一個鮮明的特點,長女身為“巫兒”,終身不嫁,贅婿男子,生兒育女。
四、“因俗簡禮”政策對齊國平民女性婚姻的影響
李兆祿的《<詩經·齊風>研究》中涉及到東夷族傳統對齊國婚姻的影響,因東夷民族分布廣泛,支系繁多,其活動范圍隨著不同的歷史時期而隨之變遷,他便從東夷故地燕趙和遷入地羌地、高麗各地習俗推斷,先秦的東夷族的婚姻是自由隨意的。劉偉的《<戰國策·齊策>蘊涵的東夷文化》中有列舉《北史·高麗傳》中的記載:“風俗尚淫,不以為愧,俗多游女,夫無常人。夜則男女群居而戲,無有貴賤之節。有婚嫁,取男女相悅即為之。”劉偉認為身為東夷一系的高句麗人,生活在尚淫風俗中,青年男女們的婚戀大都是自由選擇,基本不受禮法的約束。青年女子到處游蕩,沒有固定的男人,夜晚男女就群居嬉戲,沒有高低貴賤的限制,反而并不感到羞恥。即使婚嫁也是男女相悅就成親,不待父母之命與媒妁之言,更不需要婚配迎娶的禮節。他們在婚戀結合上隨情而合,率性而為,聚散離合,任性自由。
除此之外,東夷族群婚制的特點對齊國平民女子的婚姻也有一定的影響。周禮規定同姓不能通婚,但是在齊地,同姓卻是可以通婚的,甚至近親都可以婚戀,劉偉的《<戰國策·齊策>蘊涵的東夷文化》中也記,同樣是帶有原始群婚性質的繼承初生母之外的父兄妻妾的婚姻形式在齊國是天經地義的,而受此風影響,戰國時代齊國男女相聚時則:“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遺簪?!蹦信嗵?,如此盡情嬉戲,無拘無束。雖在后期,這種遺風慢慢已不再是主流,但是,這種風俗對齊國女性婚姻觀念的形成卻有著很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