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個原理都有其出現的世紀。”同樣,“中體西用”思想在近代中國也是順應時勢變化而孕育產生的,在19世紀末的中國社會曾激起巨大波瀾。或許,用現代的觀念來看,他還存在許多落后與缺陷,但我們更多的是要從時代發展的角度去審視它,認識它,理解它。在肯定其對中國近代化所做貢獻的同時挖掘出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有價值的東西,將經驗教訓與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實際發展需要緊密結合,創造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新的文化思想特色。
【關鍵詞】:中體西用;中學;西學;思想觀念;社會結構;時代特色
學術界對“中體西用”思想的研究在近三十年來主要經歷了兩個過程:第一階段主要是集中在⒛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對該思想的起源問題和肯定其對洋務運動的指導作用;第二階段從九十年代一直到今天,學術界逐漸擴大了視野,轉換了角度,突出其基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新趨向,突破了以往“中體西用”不變論的束縛,并取得重大進展。另一方面,以往研究中往往陷入“中體西用”中“中體”沒有觸動封建統治根基,阻礙近代化的桎梏,多少有些消極態度。我的這篇文章主要是從國內、國際兩個角度來探究“中體西用”思想的由來,由此引出針對“中體西用”對中國近代化價值方面的探討,盡量減少對其不足方面的批判,并結合當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對其作出新的理解、解釋與運用。
一、從國內、國際兩個角度看“中體西用”思想的由來
“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中心的一環,都有這種為時代所規定的特色所在。”在近代中國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后,元氣已經大傷,民族危機一步步加深,國力衰頹一發不可收,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相互交織纏繞,不得不讓沉睡中的國人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
1.國內變局引發的思考
中國傳統文化開始陷入真正的全面危機,首次面臨生存的抉擇。如何既保持中國的文化傳統,又使西方文化為我所用成為擺在中國有識之士面前的重要問題。“中體西用”思想便由此產生了。
2.西方國家崛起的刺激
中西對比之懸殊是顯而易見,更是令人震驚的。這些差距由于在幾次中西交戰中積聚而更加凸顯出來,不得不引起中國統治階級的重視。于是,一些處于統治階級上層的開明人士開始承認西洋軍備之優勢,并得出這樣的結論:“如要圖存,必當自強。”這就是“中體西用”之最初體現。
改良派先驅馮桂芬首倡:“以倫常名教為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這與后來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不謀而合,共同成為后來將“中體西用”思想付諸實踐的重要理論來源。
二、“中體西用”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主要價值
“西洋之入中國,誠為天地之一大變”,但“得其道而順用之,亦足為中國之利”。郭嵩燾作為當時“中體西用”的親歷者,較為客觀地向我們展示了在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這種中西融會貫通的思想對中國近代化主要還是起著積極推動作用的。
1.中國近代工業起步
“西人算學、重學、光學、化學等皆得格物之理,多為中人所不及,應取其之長,輔我所有。”西方的工業文明對當時的中國統治階級來說表現最突出的莫過于其精良的武器裝備。鴉片戰爭后,一批清政府的改良派官僚在內外交困的情勢下認識到學習西方的重要性,并結合當時社會條件將“中體西用”思想作為他們從事洋務運動的理論基礎。
2.社會結構變化發展
“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如其心圣人之行,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為德,以尊主疪民為政雖朝運汽機,夕馳鐵路,無害為圣人之徒也。”這是《勸學篇》中張之洞對中學和西學的解釋。作為以封建專制為特征的政治制度和家庭本位為基礎的社會秩序的道為本,向西方學習的工藝器械甚至經濟體制是末,中學固不可丟,西學仍需采納。與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措施應緊隨其后。
3.思想觀念的革新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雖然它不是理想的救國方案,但我們仍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以“了解之同情”充分認識其對于推動“向西方學習的潮流”,引發思想解放運動的歷史作用。
從根源論起“中體西用”主要解決的是如何對待和處理中西文化即中學西學的關系問題。一方面,作為封建保守勢力的典型代表——頑固派,他們是堅決反對西學的,他們將西器視為“奇技淫巧”,甚至完全排斥西學的概念;另一方面,作為較為開明的改良派,他們看到了中西各有其領域,繼而積極尋找一種方法力圖使中西學融會貫通。
黃遵憲有詩云:“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豈無打頭風,亦不為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這不正說明“中體西用”對中國人物質生活和思想觀念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嗎?而且,這種影響是由物質而逐漸深入到思想觀念層次的一個漸進的過程。或許,在我們現在看來,“中體西用”并未沖破封建束縛,未能從根本上動搖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然而這些不足,我們固然是必須承認的,但完全不必把它作為重點來批判,而是應該用一種辯證的,發展的眼光去客觀地評價它。畢竟,在當時充斥著封建主義舊文化的天地里容納若干資本主義的新文化,還是有 很多很大的壓力的。如果沒有“中體”作為堅強的依托與后盾,“西用”是不可能真正踏足中國社會領域的。
三、現代社會從“中體西用”思想中獲得的啟示
1.“中體西用”與體用合一
在近代中國,由“中體西用”而設想的變革是有限度的。這個限度就是:借以效法西方,以求富國強兵之利。其本質目的仍是——務中學以固本。中學是體,西學為末,作為社會最根本的體制是中式的,作為發展的方式是西式的,因而二者之間的結合有時不是那么順暢的。嚴復對此曾做過富有邏輯思維的推論:“故中學有中學的體用,分之則兩立,合之則俱之。議者必欲合之為一物,且一體而用之,斯其文義舛。固已名之不可言矣,烏望言之可行乎!”它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體用合二為一,緊密結合,既與現在我們普遍認同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異曲同工之妙。
2.現代中國文化發展方式
我們提倡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在我看來“中體西用”仍具現實意義,只不過我們可以對其進行全新的理解與解釋,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基礎的前提下,積極地吸收外來文化優秀成果,中西相互交流,融會貫通以促進共同發展。在這種全球社會體系中不但保持住中國的特色,而且還可以靈活處理各種機遇與挑戰。正如陳旭麓先生所言:一切事物固然各有“體用”,不能強分為二,而任何健全的“體”又是不會拒絕一切有益的養料的。
“形而上者中國也,以道勝;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勝,如徒頌西人,而貶己所守,未窺為治之本原者也。”在那個時代,中國傳統禮俗思想仍占社會主流地位,而西方文明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已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中體西用”或許是最符合時代要求的選擇。畢竟新生事物的出現與發展是要經歷一個螺旋式的,循序漸進的一個過渡階段的,學西藝而不失中學本體,不會讓處于當時特殊歷史條件下的人們感到不適應,從而更易于去接受它。總之,“中體西用”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主要還是積極向上的。結合當下社會發展現狀,我認為只有堅定地將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實踐緊密結合之后,認識、分析并闡明“體用”的一致性和內在矛盾,才有可能把一個發展中的中國引向繁榮復興的道路,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
作者簡介:時婷(1991-),女,漢族,山東威海人,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