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莆仙民俗文化至今保留中原古風,同時又獨特的地方特色。莆仙的春節文化更體現莆仙人對古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春節主要包括尾牙、掃巡、二十五日頭、做年糕、白額春聯、辭歲、五日歲、鬧元宵。莆仙春節習俗不僅具有鮮明的文化性,而且還有樸實的生活性等特點。
【關鍵詞】:莆仙人;春節;尾牙;掃巡
莆田史稱“興安”,又稱“莆仙”[1]。在歷史上,福建莆田是北方漢民遷入福建的重要聚居地;又是海內外華僑、港澳臺同胞主要的聚居地之一。上千年來,中原士人文化與古閩越族習俗在此交匯合,獨具特色,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節民俗。
一、尾牙
臘月十六日是中國傳統的尾牙。莆仙人相當講究“牙”節,如同過年一般,據說古時有位姓陳的人,他以給人介紹生意為生,只有生意介紹成功,才收相應的報酬,這個報酬的方式很獨特他用自己小手指的指甲在米里挑一下,無論挑出多少,當做是自己的報酬,故而人稱“陳米牙”。此后生意越做越大,很快便成為莆仙的富甲。陳米牙富有之后,不僅捐錢修橋修路,而且還救助生活困難的村民。因此陳米牙死后,人們為紀念他的高尚品德,將他出生的農歷初二和去世的農歷十六稱之為“牙”節,在每個農歷月份的兩天來祭拜他,一來求得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二來紀念他的品德。
二、掃巡
莆仙話“掃巡”即為“掃塵”,意即掃掉塵垢再巡查一遍,辭舊迎新。俗語說:“有歲沒歲,掃巡做歲”[2]。在農村,“掃巡”工具是嶄新的掃帚,并貼紅紙以示吉祥;還準備一丈長竹竿,綁上蘆葦和稻草,專門打掃屋檐頂等高處;櫥柜衣柜家具也全拿出清洗,以新貌迎新春[3]。實際上,“掃巡”主要寓意是把過去一年里的“霉運”、“不順之事”全部掃地出門,寄托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愿望。
三、二十五日頭
臘月廿五日,大多數情況下是個陽光普照的好天氣,也是“神明賜?!钡娜兆?,故稱為“二十五日頭”。傳說這天是神明下凡巡查人間的日子,特別關注人間的善惡對錯。莆仙人就約定當天不爭吵、不斗毆、更不討債等,人人之間友善和諧。無論在單位,還在家里,今日若斗毆爭吵,新一年將會有霉運。另外,如果去年有向神許愿的愿望達成,許愿的人主動去許愿的宮廟進行還愿感謝神明的庇佑祈求來年更加順利。
四、做年糕
“二十五日頭”之后,村民更加繁忙,每家每戶要置辦年貨,做年糕等,而做年糕當中最特色的要數做“紅團”,作料分別是面粉、綠豆、白糖、紅顏料,做成紅皮綠豆餡的糕點,故名曰“紅團”,也寓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還做白糕、做豆腐,以及購買年貨等,并要殺雞、殺魚、宰羊等,以備辭年用來祭祀天地、神明、祖先等。
五、白額春聯
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春聯為紅聯,在莆仙則有所不同,當地的春聯為紅白相間,俗稱“白額春聯”。相傳清兵入關后,實行高壓政策,濫殺無辜,不少人家因辦喪事貼了白聯;時值春節,清廷又強令家家戶戶貼紅聯,以飾“國泰民安”[4]。那時人們在貼春聯時,故意讓自家的門上露出一小截白聯,表示自己心里哀傷,故就成“白額春聯”民俗。
六、辭年
臘月三十零時,村里不約而同地響起爆竹聲,家門前擺著一張系著金線繡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擺著五果、六齋、三牲和貼著福、祿、壽紅紙花的干線面,全家人由年長的領頭,依次拈香跪拜天地,供桌前燒起供銀、銀紙、燃放爆竹。而后供桌退后一步,換上同樣的一套供品,跪拜祖先,供桌前再次燒起供銀、銀紙、燃放爆竹,表示辭年結束。
傍晚開始圍爐,餐桌上的菜,也有很多講究。菜品大都是吉祥如意的寓意,如豬肚(諧音“dvlou”,寓意財運連連)、蝦(諧音“和”,意即一家和和氣氣)、魚(諧音“余”,寓意年年有余)、豬肝(諧音“dvgua”,當官之意)等。圍爐完后,長輩給16歲以下的孩子分壓歲錢;成年子女給父母、爺爺奶奶壓歲錢。過年分壓歲錢的愿意:一是對小輩的愛護、對長輩的尊敬;二是壓歲其諧音“壓祟”,即禳災驅邪之意。
除夕之夜,莆仙有守歲的風俗。莆仙人將各個房間的燈都亮著,直到次日天明為止。零點鐘聲一響,新的一年,真正來到了,家家戶戶都會放鞭炮以及煙花等,這叫“開正”。
七、五日歲
春節從初一到初五,俗稱“五日歲”。正月初一早上吃線面,莆仙方言中面和“命”是諧音,當地的線面細長柔韌,寓意長命百歲。吃完面,意味著又長一歲,人們穿新衣裳,出外踏春或走親訪友拜年[5]。但初二就互不串門,俗稱“探亡日”。據記載,明嘉清四十一年,倭寇侵犯福建,占領寧德橫嶼、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踞點,四處燒殺掠搶[6]。莆仙被倭寇攻陷,人民因反抗暴行,被倭寇割舌斷脛,或火焚、釘死等,平民在反抗中被殺害數萬人。
正月初三是春節最熱鬧的日子,“初三初四,擔來擔去”。意思是說凡是家中有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逢十之年的如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歲的,在初三或初四“做十”,即祝壽的意思。親朋好友一大早到壽星家祝壽,要提著“紅籃子”,里面放著壽面、蛋等去賀壽,過壽的人要回饋一雙福桔,并邀請他們中午來家里吃酒席。出嫁女兒挑著“盤擔”回娘家“做十”。面是長壽面,數目要成雙,最少是8捆長壽面;蛋用紅紙圍一小圈,以示吉利;還有鞭炮和紅燭以及祝壽等禮品。把備好的壽禮用盤子裝好,套上紅袋子挑回娘家,俗稱“盤擔”。到初四晚,家人又聚在一起重過“三十暝”,重做“大歲”再過一次年。直到初五,“做歲”才算結束?!白鰵q”之后,就開始忙著鬧元宵。[7]
八、鬧元宵
元宵節是緊接春節之后的第一大節日,鬧元宵是莆仙民俗文化活動中最具影響力的節日活動之一,從每年的正月初六開始,就舉行長達10多天的元宵慶?;顒印?/p>
首先,巡游。響亮的“四門銃”聲響和震天的鑼鼓聲在村莊里彌漫開來,意味巡游活動正式開始。在隊伍里,有扛著大旗的人,有鑼鼓開道的人,有舉著令人眼花繚亂五色旗的人,有車鼓隊,有騎馬方隊,有舉著“福首燈”方陣,有手捧“福首爐”方陣,緊接著便是坐在刀攆上“福首”手揮舞著劍,接著又有3個攆轎,分別是城隍爺、媽祖、東汾五帝,浩浩浩蕩蕩的隊伍有一兩公里長,沿著鄉間小道向前巡游。當巡游隊伍經過自家門口時,人們會放鞭炮迎接、焚香禱告等。
其次,游燈。仙游楓亭的元宵燈節十分獨特,時間長達5個夜晚,其中還有一個典故。相傳在宋朝,楓亭鎮在朝做官的人居多,他們把京都燈會中有特色的形式傳回故鄉,并與家鄉的燈節融會貫通,形成獨具特色的楓亭元宵游燈。據說有一年元宵節臨近之際,楓亭籍在朝的官員紛紛邀請皇帝駕臨楓亭觀燈。皇帝問道:“何日燈會?”眾邀者均答是“正月十五”?;实蹫榱思炔粋剂藕蜌?,又顯示對朝臣的公正,遂答應駕臨楓亭觀燈,并諭準從正月十三晚至十七晚,相邀的朝臣各自舉辦一場游燈盛會。于是,從當年的正月十三晚至十七晚,楓亭籍各朝官居住的鄉村依次競辦元宵游燈,皇帝親臨觀賞,被特色的“蜈蚣燈”、“菜頭燈”、舞龍舞獅等所吸引,贊不絕口,御賜“邀來元夜無雙景,獨占楓江第一春”、“大魁天下”、“天官賜福”的題贈。
九、總結
莆仙的春節不僅體現對古文化的傳承,也體現人們迎祥納福喜慶節日的歡樂心情。在莆仙過春節,不僅可以領略新奇和驚喜,更能感受到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的博大和淳樸的民情。
注釋:
[1]鄭舜堯, 曾宇筠. 家鄉的“五日歲”[J].快樂語文旬刊, 2013(1):89-89.
[2]莆田水利局. 莆田辭歲“掃巡”[N].莆田文明網,2016.
[3]周金琰.莆田湄洲島下山村春節的媽祖活動[C]// 福建省民俗學會學術研討會. 1991.
[4]林昀燁.回味莆田的春節[J]. 快樂語文旬刊, 2015(7):94-95.
[5]周益民.仙游縣志[M].方志出版社, 1995.
[6]翁忠言.莆田縣志[M].中華書局, 1994.
[7]李升華.莆仙民俗文化“鬧元宵”[N],中國旅游網,2012.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黃益群(1990.06—),女,籍貫: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云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社會與發展;
第二作者:朱才華(1991.08—),男,籍貫:云南省昆明市崇明縣,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南亞東南亞國際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