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兩個大局”戰略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理論內容是部分地區先富、先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本質上,是實現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徑,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要求,是鄧小平同志靈活運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生動典范。
【關鍵詞】:鄧小平;兩個大局;戰略思想;意義
鄧小平提出的“兩個大局”戰略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計劃奠定了基礎。“兩個大局”戰略思想,其中的一個大局是指優先發展沿海地區,另一個大局是指在優先發展沿海地區以后,支持并發展西部地區。
1、鄧小平“兩個大局”戰略思想形成和發展的理論基礎
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談到:“我國全部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有約70%在沿海,只有30%在內地。這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狀況。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新的工業應當大部分擺在內地,使工業布局逐步平衡,這是毫無疑義的”。毛澤東這句話潛在思想是東部地區的發展應該帶動西部地區的發展,而國家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應該大力支持并發展西部地區。毛澤東在這篇文章中提到的統籌兼顧、協調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是最早提出的東西部協調平衡發展戰略思想的論述。
隨后伴著改革開放的浪潮,鄧小平在1978年《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一文中,提到:“在經濟政策上, 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 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 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 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 影響左鄰右舍, 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 這樣, 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 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鄧小平這一思想,不僅是改革開放一個重要的政策,同時也為我國經濟協調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為我國當時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國家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隨后,鄧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思想,允許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然后讓這一部分富起來的地區帶動其它未富的地區。因為從客觀條件出發,我國經濟發展的兩極分化很嚴重,這就導致國家各個地區不能同時發展,發展程度一定會有所區別,這就需要國家采取一定“特殊”政策幫其發展。而先扶持東部等發達地區,為西部地區的發展的提供一個典型示范,并可對其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形成一個良性競爭的局面。
2、鄧小平“兩個大局”戰略思想的主要內容
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有其客觀必然性,東部沿海地區較西部內陸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自鴉片戰爭被西方列強打開市場以后,便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交流的重要地區。東部地區有便利的交通、完善的設施、人才、信息等優勢,發展的程度也會相對成熟一點;而西部內陸地區因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其不能和東部地區同步發展。因此,國家在政策支持上優先選擇東部,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廣東、福建兩省靠近港澳,僑胞眾多,資源豐富、利于吸引外資等優勢,對其采取靈活的特殊政策,使其有充分的自主權,保證經濟的發展。隨后,根據鄧小平的建議,1980年建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的建立,在人才培養、發展經濟、吸引外資等方面發揮了特有的優勢;到了1984年,為了擴大東部沿海地區發展的影響力,我國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到了1985年又進一步開放了長江、珠江和閩南三個三角洲地區為經濟開放區。1987 年決定成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并實行更加特殊的優惠政策,至此,我國逐步形成了由點到面的多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大大加快了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步伐。90 年代,我國進一步開放了沿江城市, 東部沿海地區出現了新一輪的高速經濟增長,為其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準備。
對西部地區而言,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占有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而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戰略位置重要,其面積約685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70%之多,但是西部地區的人口卻約占全國總人口29%。自古以來,西部地區就因為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未能發展起來,一直處于落后的狀態。所以,抓住時機發展西部經濟,有利于鞏固和團結少數民族,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保證邊境安全,鞏固國防,協調經濟發展,保持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對于合理配置資源,調整國民經濟發展結構,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加快西部地區的發展,是保持整個國家政治穩定的前提,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要求。對于發展的時機,鄧小平也明確指出:“什么時候突出地解決這個問題,在什么基礎上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要研究。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這個時期,國家實力已基本雄厚,東部地區經濟積累已達到一定程度,其對西部地區的幫助、支持已日益成熟。隨后,鄧小平對這一戰略提出了明確的規劃,國家對西部地區的支持應該從各個方面給予,尤其是物質方面并且加快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政策,包括沿海與內地建立經濟協作區方式,對口支援和技術轉讓,多交利稅和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支持內地發展。
3、鄧小平“兩個大局”戰略思想的意義
第一,它充分調動廣大人民和各地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經濟的發展,促進整個社會的生產力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打破了原來“平均主義”,開始主張實行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帶動另一部分人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這樣,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在國家各種政策的驅動下,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社會面目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
第二,它是追求和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要求,但是共同富裕并不是指同步富裕,這就是允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和幫助后富,部分先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途徑。從實踐過程來看,這一政策的推行不僅能帶來經濟效應、社會效應、示范效應等,所以真正能實現共同富裕。同時,隨著時機的成熟,東部地區開始對西部地區進行支持,這就加快了共同富裕的步伐。
第三,它是解決東西部地區利益矛盾的根本準則。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對東部地區重點支持和“一邊倒”的政策支持,加大對其投資力度,使其經濟、技術、人才等方面實現了突飛猛進的進步,而西部地區也一直支持這一政策;從另一方面看,東部地區各方面實力雄厚,而西部地區則相對落后,這就造成二者之間差距不斷擴大,矛盾日益凸顯。如果中西部地區在發展上的滯后性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得不到扭轉,那么就會影響共同富裕政策的推行,所以,對中西部地區的開發勢在必行。鄧小平的這個觀念核心就是從大局出發,要有大局意識,要服從大局,它解決的這個問題實質上就是東西部關系的問題,東西部的發展都要服從這個大局,這樣才能保證國家現代化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毛澤東著作選編[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劉篤程等.鄧小平中國特色管理哲學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4]楊秋寶.鄧小平關于東西部共同富裕的“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J].中共中央黨校,2000.
[5]梁建春,韋興江.論鄧小平“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J].廣西青年干部院學報,2008.
作者簡介:秦夢琪(1991.9.10--):女,漢族,籍貫山西,浙江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