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體性事件是轉型期中國面臨的突發性公共危機的一種重要類型。群體性事件的演化機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群體性事件的演化階段,另一方面是群體性事件演化主要的影響指標。其中群體性事件的演化階段又包括事前矛盾激化和孕育階段、群體性事件開始后的演化階段以及群體性事件后的影響階段,群體性事件演化主要的影響指標有事件中聚集人群的規模大小和結構復雜程度、政府應急管理的能力等。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演化機理;利益訴求
一、群體性事件的演化階段
(一)事前矛盾激化和孕育階段
1.發起人的利益受到損害: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發起人的利益受到了侵害,當無法通過正常的渠道來表達自己的意愿時,就會發動群體性事件來爭取自己的權益。
2.發起人無法通過正常渠道解決:在受到侵害后,發起人大多首先會嘗試通過正常渠道進行解決。而當這一途徑無效后,發起人就會通過其他渠道產生公共影響來解決問題。
3.決定采取群體性事件:在制造公共影響的動機產生后,行為主體面臨關鍵權衡:是繼續爭取正常的渠道去解決,還是通過發動群體性事件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同時向政府施壓讓其解決問題。這一權衡主要是對兩種解決渠道所產生的期望成本和收益的綜合對比。“一旦行為主體認為無法通過正常渠道來解決問題或者期望收益遠小于發動群體性事件的期望收益后,行為主體就有可能采取群體性事件。”
(二)群體性事件開始后的演化階段
1.使用暴力前的群體性事件演化:①初始籌備階段。在初始階段,群體性事件表現為少數發起人的個人行為。這些行為一方面表現為發起人個體通過特定的活動向政府施壓,以此引起政府的注意;另一方面表現為個體通過向外界發送信號來吸引更多的參與者來加入群體性事件或以此來博取社會和大眾的同情和理解。②核心參與者的加入。在發起人的信息傳播和說服下,第一批核心參與者在人際關系網絡的影響下,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量,加入群體性事件。此過程就是群體性事件演化過程中的第一次擴大環節。③邊緣加入者的加入。隨著事件的擴大,事件會得到更多的關注,一些邊緣群體也會加入。這個階段,群體性事件的參與主體就變得混合復雜,其行為動機也有單純的利益訴求變得多元復雜。在這一階段,群體性事件逐漸擴大為具有影響力的社會事件,并存在向暴力階段轉化的可能。
2.使用暴力后的群體性事件演化:①使用暴力階段。隨著群體性事件的演化,發起人通過各種活動吸引更多的群眾加入,事件得到更多的關注,其性質也由發起時單純的利益訴求變成復雜動機的群體行為。如果事件演進到此,發起人或核心人員的利益訴求依然無法得到滿足,那發起人或核心人員就會發動暴力來實現自己利益的,進而擴大社會影響以對政府施加壓力。另一方面,由于事件參與者組成復雜,偶發性事件或者任何參與主體的惡性行為,都有可能演化為暴力事件。至此,群體性事件正式轉化為具有鮮明破壞性的非法事件。②政府干預后的事件結束階段。一旦暴力事件發生后,不管事件出于什么原因,政府都會出面干預事件,制止暴力的進一步惡化。進而,整個事件從表面上看趨于結束,但其后續的影響仍舊通過不同的渠道產生持續的作用。
(三)群體性事件后的影響階段
1.事后的媒介傳播。在國內外,大眾傳媒都對群體性事件的產生和演化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群體性事件從表面結束了,媒體就成為群體性事件的主要渠道。通過不同的媒介形式,群體性事件的起因、發展過程等各種信息會在社會中進一步進行交互傳播。這種傳播會產生兩種效果:其一、影響人們的思考方式和價值判斷。第二、影響其他具有發動或參與群體性事件動機的社會群眾,媒體的傳播會強化或者削弱他們的意愿。
2.當事人事后的影響。經研究發現,曾經社會運動的組織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很難融入到正常的生活。比如其在群體性事件后,情感上容易有挫敗感,工作的不穩定性大大增加,更會出現頻繁的更換工作,此外在其日后的生活中,更傾向于重新參與到群體性事件中。
3.對其他潛在發動人群的影響。一方面,潛在人群可能會受到已經發生過的群體性事件的激勵,學習其組織形式、發動方法;另一方面,政府的態度直接影響后續群體性事件發動人群的期望預定、行為選擇,如果政府很容易妥協,在一定程度上就變相鼓勵他們的此種行為,如果政府態度強硬,則會改變他們利益訴求的行為方式。
4.對政府積累經驗的影響。同樣,政府在處理群體性事件的過程中也在積累經驗。通過把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原因、演化規律、應對策略等為后續群體性事件的解決打下新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同時也需要政府在處理群體性事件上積累經驗,以避免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或者將群體性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群體性事件演化的主要影響指標
(一)事件中聚集人數的規模大小和結構復雜程度決定了群體性事件演化的程度
群體性事件中聚集人數越多,結構越復雜,就越有可能使群體性事件惡化。且在此背景下,群體性事件一旦發生,就很難解決,因為處置類似事件需要調適的利益沖突相對復雜,達成共識、緩解矛盾就相對困難。反之,如果群體性事件聚集人數較少且結構相對簡單,處置起來就相對容易。
(二)突發性群體事件除了直接利益相關人、相關政府部門之外,還存在第三方,其行為對事件演化有影響作用
第三方的類型有中間調解人、謠言的制造和傳播者、宗教團體、律師、國外媒體、地方黑惡勢力等,他們對事件的發展起著催化作用。整個事件的持續過程,如果第三方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則有利于事件的緩解和和平解決。如第三方的中間調解人如果能夠從全局出發,對雙方進行妥協的調解,則有可能避免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或使群體性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反之,若第三方推波助瀾,大肆傳播謠言,會使政府有關部門發布的消息失去效力,大眾因輕信謠言而恐慌,由此造成事態的進一步惡化。
(三)政府應急管理的效力與突發性事件的演化有著直接的關系
任何突發性事件的發生都有征兆,其發生往往都是長期量變累積的過程,因此防止由量變轉化為質變最終發展為突發公共事件尤為重要。在此過程政府的主要職責就是在突發公共事件的潛伏階段或出現征兆階段,防范和阻止突發性事件的發生,防范于未然;另外,在群體性事件發生后,政府要第一時間采取相關的措施,控制和消除正在發生的群體性事件,盡最大努力將群體性事件的損失降至最低,保護公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四)在信息化的時代,信息的傳播與反饋是突發性群體事件的演化動力之一
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左右群體性事件發展走向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的傳播和反饋。一旦偶發性事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大量非直接利益相關者卷入,進一步推動信息的傳播,將會使群體性事件“滾雪球”式的擴散。在這種情況下,群體性事件的參與主體更加復雜,其參與動機更加多元。
參考文獻:
[1] 何顯明.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理及其應急處置[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2.
[2] 李忠信.群體性事件研究論文集[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59.
[3] 何哲.群體性事件的演化和治理策略——基于集體行為和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的分析[J].理論與改革,2010(4):40-42.
[4] 馮忠濤,吳慶華.淺談當前我國群體性事件的應對策略[J].青年科學,2014(2):5-8.
作者簡介:何成祥(1992—),男,漢族,山東棗莊人,碩士研究生,單位:天津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