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都是農耕社會的產物,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城市化進程的明顯加快,傳統文化所依賴的社會環境早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被遺忘、遭破壞甚至逐漸消失的嚴重威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已經刻不容緩。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展會作為非遺保護的一種有效途徑,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非遺;展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是勞動人民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積累的歷史文化遺存。這些遺存體現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一、非遺保護面臨困境
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都是農耕社會的產物,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城市化進程的明顯加快,人口的大流動,廣播電視的普及帶來的全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傳統文化所依賴的社會環境早已發生了巨大變化,使負載著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藝術和手工技藝的傳承使命的藝人日益減少,乃至死亡,民族的“文化記憶”出現中斷的概率大為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被遺忘、遭破壞甚至逐漸消失的嚴重威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二、舉辦展會可有效促進非遺保護工作
當代條件下,如何做好非遺保護工作,培育和形成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眾群,如何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社會的融合,似乎已經成了一個新的課題。專家們普遍認為,要保護傳統技藝,核心是要發掘、推廣和經營好傳統技藝制品,只有將傳統技藝的產品引入市場,拓寬消費群體,才能有效支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性發展。自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展會作為非遺保護的一種有效途徑,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非遺展會特點
非遺展會是通過非遺項目的展示展演,呈現傳統技藝的豐富與精湛,引導大眾審美范式的更新,有效拓展文化產品的市場前景,使之在生產性保護中做到自我造血,有效推動非遺回歸日常生活。相比較一般的商品博覽會,非遺展會的特點是:地域特色鮮明、制作技藝高端、大師現場展示、產品貨真價實。
(二)國內非遺展會現狀
自國家啟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和傳統節日、傳統手工藝的宣傳展示活動,已讓非遺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在各大文化綜合類展會展臺上,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人們的視線,并且展示位置有日益靠前的趨勢。到目前為止,“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個國際性節慶活動,已連續舉辦六屆。2010年起至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開幕式”已連續舉辦四屆。2012年11月7日,由文化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中國(黃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在安徽開幕,至今已舉辦三屆。各種區域性聯展、省、市級展會每年都會舉辦數十場,這些展會有力推動了非遺經濟的發展,帶動了非遺保護事業的快速推進。
(三)展會在非遺保護中的作用
1、集中宣傳,提高全民參與保護的積極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非遺法》頒布以來,各地加大了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使許多瀕臨滅絕的非遺重新走進出老百姓的生活中,但由于公眾對非遺了解甚少, 導致許多不法商家打著非遺的招牌進行非法謀利,侵犯了廣大消費者的權益,如全國連鎖經營的田婆婆洗灸堂,長期打著非遺招牌出售假藥,致人體嚴重傷害。法律最重要的還是要掌握在民眾手里,作為一部年輕的法律,只有經常開展全面、深入、系統的宣傳和展示力,讓公眾近距離接觸非遺,認識非遺,了解非遺,才能使廣大人民群眾對這部法、對非遺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和了解,才能更好的保護非遺,傳承非遺,共同讓這一文化瑰寶更好傳承下去。各類展會期間,各級各類媒體都非常關注,單就說2012年的首屆中國(黃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期間,就有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社、安徽電視臺(衛視頻道、公共頻道)、國際在線、新浪網、搜狐網、香港文匯報、香港有線電視等41家媒體對相關活動進行了宣傳報道,發原創類稿件230多篇(條);在百度上搜索“首屆中國(黃山)非物質遺產傳統技藝大展”詞條,共有1,930,000個相關結果。
2、現場展示,觀眾可近距離感受了解非遺
每次非遺展會都會組織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各級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集中在會場進行非遺項目制作流程和作品展示,使觀眾近距離接觸和感受非遺的魅力,提高廣大群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非遺的保護的傳承。通過展會可以廣泛開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動和群眾文化活動,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增強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首屆中國(黃山)大展中,就有237個項目計23000多件非遺精品力作現場展示。現場的每一位傳承人更是都拿出自己的看家絕活,全面展示制作流程,邊展演邊講解,現場傳授傳統技藝絕活,普及非遺保護知識。據統計,首屆黃山大展期間,5天就吸引共約15萬人次參觀。
3、促進彼此間交流合作,推動新產品開發和利用
通過展會提供的信息渠道和網絡,參展者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與目標顧客直接溝通,可將產品的信息發送給特定的客戶,并可獲得來自客戶的即時反應。展會現場還會提供進行市場調查的好機會。參展者可以收集到有關競爭者、經銷商和新老顧客的產品、價格以及市場營銷戰略等方面的信息,能夠迅速、準確地了解國內外行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及新產品的發明等,從而為制定下一步的發展戰略提供依據。專家們大膽亮出彼此不同的觀點,又在彼此自省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溝通探討,與會者也在專家各自觀點的激烈碰撞中積極思考,會場氣氛十分熱烈。這種論壇或講座有助于參展者擴大與業內人士及專業機構間的人際交流,見識新產品,開拓思路,指引未來的產品開發。
4、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為參展者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目前國內大部分的非遺展會都是政府公益性質的展會,在籌辦展會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通常都會組織開展一系列的宣傳活動,對當地的民俗、風情、旅游等方面特征進行宣傳,擴大當地的影響力,在展會舉辦期間,更是會吸引大量游客。通過非遺巡演、交流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非遺的魅力,加強民族民間文化與旅游業融合,增強民俗旅游的吸引力。通過展會可以讓不便走出去的項目,主動吸引大家來參觀、了解,同時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許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作品外形美觀、做工精良、寓意美好,有珍貴的收藏價值,雖然價格不菲,但市場需求量仍很大。部分傳統美術和傳統手工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作品雖然單件作品均已達萬元左右,但仍是供不應求,訂單已到幾年之后。每次非遺展會均可為參展者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在2012年首屆中國(黃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期間,山西老陳醋、天津京萬紅軟膏等一大批非遺商品開展當天上午全部售空,工作人員配合傳承人連夜從全國各地發貨,宣筆、徽墨、宣紙、歙硯等文房四寶用品也吸引著游客紛至前來,據不完全統計,展示活動期間展品銷售額達100余萬元,協議銷售額近1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