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日益成為高等學校中不可忽略的一個群體,對這類群體不僅需要經(jīng)濟資助,更需要人文關(guān)懷和心靈資助等,以助其成為心境良好的人。
【關(guān)鍵詞】:貧困生;物質(zhì)貧困;心靈資助;心境良好
案例簡介
一個來自貧困家庭、學習成績特別優(yōu)異的學生小徐(化名),今年5月份,在學校食堂撿到他人手機后,沒有歸還失主,而是一心想要據(jù)為己有。在失主報警,學校保安找到該生后,該生甚至振振有詞說是自己運氣好,撿到了一只手機。手機是撿的,不是偷的。不歸還,沒有犯錯! 該生在班級幾乎沒有要好的朋友,與寢室成員關(guān)系也日趨緊張。同學眼中的他:刻苦、認真,但高冷、敏感、脆弱、一言不合就爆發(fā)。
案例定性分析
此案例反映的是貧困生因長期物質(zhì)貧困等導致內(nèi)心非常敏感、自尊心非常脆弱、個性非常要強、孤僻等問題。
問題關(guān)鍵點
1.如何幫助該生去除源于物質(zhì)貧困等所帶來的不健康的心理,如意欲非法占有他人遺忘物品等,排除心理障礙,重塑健康的人格,實現(xiàn)自我心理康復。
2.如何有效創(chuàng)造多維度的交友條件,幫助該生逐步打破自我封閉的牢門,進行心靈交流,積極主動地接受并給予別人愛和友誼,從而成為一個心境良好、人際關(guān)系和諧的人。
解決思路和實施辦法
1.險棋制勝,演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徐同學在食堂就餐,卻意外撿到他人遺忘在餐桌上的手機,于是欣喜萬分,認為自己運氣好,更重要的是,這只手機比他本人的手機要高檔許多,于是直接刪除手機里的一切信息,包括對方的通訊錄、照片等所有資料,還扔掉了對方的SIM卡,準備據(jù)為己有。后失主報警,查看監(jiān)控,不得已交還。該生把自己撿到手機歸結(jié)為運氣好,把被迫還回去歸結(jié)為倒霉透頂。堅持認為手機明明是撿來的,不是偷的。當初不還,是人之常情,拒不承認錯誤。鑒于該生情緒過于激動,且性格孤僻,容易一觸即發(fā),本人將此事暫時擱置了數(shù)日。假裝已經(jīng)忘記此事。某日,將該生叫來辦公室?guī)兔φ碣Y料,期間該生突然接到室友電話,告知宿舍失竊,他的筆記本電腦不翼而飛,該生大驚失色,說那是他最寶貴的東西,打了一年多的工才買的,里面有他所有的作業(yè)資料等。當他正要撲回宿舍時,卻看見有人拎著他的筆記本朝他走來。本人問了一句:“如果找不回來,你是什么感受?”小徐同學瞬間領(lǐng)悟了一切。他沉默許久說了一句:“老師,我錯了!”
2.樹洞療法,搭建橋梁,溝通心靈。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密特爾曼提出過關(guān)于心理健康的10條標準,其中一條是:能夠適度宣泄情緒和控制情緒。本人了解到該生從小父母時常吵架,后離異。該生隨母親一起生活,經(jīng)濟特別困難。童年時的陰影、多年來經(jīng)濟上的壓力以及自我調(diào)控能力的缺乏導致該生的苦悶、自卑等種種消極情緒長期得不到宣泄。本人特意購買了一個精致的密封瓶,讓該生把所有的不如意、各種壓力和委屈等通通寫出來,放到瓶子里密封。在寫的過程中該生甚至一度哭出聲來。培根曾說過,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將由兩個人分享快樂,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做完這一切,該生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自閉的心靈放佛一下子找到了缺口,開始滔滔不絕起來,期間本人不時加以引導,時而稱贊時而鼓勵偶爾也批評幾句。該生坦誠當初想把手機據(jù)為己有因為兼職掙錢不易,自己太需要錢,才會迷失。害怕被瞧不起,才拼命學習,讓自己強大。承認有時過于偏激、敏感,才會猜疑同學處處針對自己。甚至對幾個主動對他很好的同學小魏和小王表達了感激之情。今后會拿出學習的干勁來克服不良的心理,逐步融入到同學當中去。
3.淡化貧困意識,心靈資助為主,物質(zhì)資助為輔。(1)該生似乎給自己烙上了一個“貧困”的烙印,視貧困為恥。用高自尊、自強來掩飾內(nèi)心深處的脆弱和自卑。他先入為主地認為,其他同學不會愿意和他交往,所以經(jīng)常獨處,給人難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覺,別人也就漸漸疏遠。他更加的封閉自己,其心靈的孤寂可想而知。其實,打工和窮富沒有必然的關(guān)聯(lián)。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很多富豪,有不少在年輕時也很貧窮。即便是在發(fā)達國家,無論是窮人的兒子還是富豪的后代,通過打工來掙學費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自己賺錢讀書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打工的過程既獲得了精神財富又獲得了物質(zhì)財富。(2)采用多種方式對該生進行物質(zhì)資助,如:提高貧困等級、優(yōu)異的成績有可能贏得高額的獎學金、提供勤工儉學崗位、生源地貸款等。(3)鼓勵該生參加義工活動。義工隊伍里,不分貴賤,不分老幼,大家走在一起,只為一顆無私奉獻的心。實現(xiàn)助人與自助,在奉獻中讓一切不良的心理得到釋放、釋然。
4.朋輩互助,真情感化。變猜疑、敵對為寬容、理解。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愛是人類的本性,人性中先天就有友愛、合作和創(chuàng)造等潛能,有同情心、道德感和樂于助人的心理傾向。(1)小魏同學是班級的心理委員,同時也是一名貧困生,更是小徐曾經(jīng)感謝過的人,他欣然接受了走近小徐的任務,兩人一起吃飯,一起泡圖書館,一起打球等,小徐漸漸沒有從前那么孤單,話也變得多了起來。(2)小徐生日那天恰好周末。本人在和他的室友做好充分的溝通之后,邀上小魏,在操場草地上,精心準備了一個溫馨的生日聚會。經(jīng)歷了驚喜、感動、自責之后,小徐和室友之間漸漸能夠消除誤解、彼此寬容。有了小魏的陪伴,室友間的互助,老師的支持,未來小徐的內(nèi)心將不再孤寂,他一定能成為一個心理康健的人。
經(jīng)驗與啟示
1.與其“說教”,莫如讓其“感同身受”。一味的說教,告訴學生非法占有他人遺忘物品的行為是不對的,甚至是犯法的,學生不一定能接受,甚至會反駁,認為多數(shù)人都會這樣做。然而,讓學生切身體會丟失貴重物品后的感受,效果就不一樣了。由己及人,感同身受,豈能不懂?
2.用友誼和愛澆灌,助其在心間開出一朵美麗的花。當一個貧困生經(jīng)歷著同齡人不曾有過的家庭苦難,除了緊張的學習,還得為學費為養(yǎng)活自己而承受巨大壓力,內(nèi)心變得敏感脆弱的時候,不僅需要經(jīng)濟資助,更需要心靈資助。師長的理解與支持、朋輩的真情與友愛以及來自班集體大家庭的溫暖如縷縷陽光,灑進心田。有利于學生散去心頭的陰霾,成為一個能適度宣泄和控制情緒、人格完整、心境良好、人際關(guān)系和諧的人。
作者簡介:葉曉芳(1978—),女,江蘇泰興人,常州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建筑工程學院講師兼職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