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輪指是琵琶右手最為基本的、最具有特色與代表性的演奏技法之一,它也常常被演奏者以炫技的指法所演奏出來,因此,它也是琵琶演奏中一項被視為較難的演奏指法。輪指的魅力在于不僅使琵琶曲更加柔美動聽,更加令聽者在欣賞美妙音樂的同時,也會對這項演奏技法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關于輪指的技術動作與運用,完全可以考量一名琵琶演奏者的水平高低,因此常常把它擺在琵琶右手指法的第一位,可見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關鍵詞】: 琵琶演奏;輪指;演奏技法;練習方法
輪指,是琵琶演奏中最基本、最獨特、最重要的技法。顧名思義,它是指右手指端有序地輪流撥弦,如“輪子”滾動一樣自如均勻而得名。它是由“音點”連成“音線”的技法之一。它極具特色的演奏方法也是區(qū)別于其他彈撥樂器演奏的重要因素。然而,掌握好輪指,并非一日之功。習琴者不僅需要日復一日刻苦的磨煉,更需要科學、合理、正確的訓練方法,才能做到清晰圓潤、運用自如,才能奏出歌唱性的優(yōu)美旋律,才能給人以飄逸委婉、點若珠璣之美感。因此,練得一手漂亮的輪指,對豐富和增強琵琶的藝術表現(xiàn)力是至關重要的。
一、琵琶輪指技術的要點
1.1擊弦點。手指的耐力和力度是練習琵琶輪指的前提條件。然而,因為人類的手指在人身體的整個結構中處于神經(jīng)末梢的位置,手指力量相對而言比較薄弱。所以,要想學好琵琶輪指技術就必須加強手指的忍耐性和力量性練習。而把手型固定為標準的輪指要求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由于“最基本的擊弦點是最后一個品和縛手之間的三分之二處,這個位置發(fā)出的聲音是基本的音色”。因此,將手型固定在這個位置是最合適不過的。只不過,手得握成半圓形,手指要微微彎曲,指關節(jié)要稍稍鼓起,大拇指的指尖與食指的指尖要緊緊貼合在一起。根據(jù)不同種類的音樂,通過改變手指的擊弦點來演繹不同的音色。例如:若想要演奏出柔美、軟綿的音色,就需要在撥弄高音弦的二分一之處。
1.2觸弦面積。在琵琶的演奏過程中,手指指甲的觸弦面積決定了琵琶的音色和音量。當觸弦面積越小的時候,琵琶發(fā)出的聲音既輕又快;當增大觸弦面積的時候,琵琶發(fā)出的聲音則比較粗糙,而且雜音也大。按照常規(guī),最佳的觸弦面積是手指指甲的前三分之一。但是,手指指甲觸弦面積的大小與手指距離琴弦的遠近有很大關系。例如:因為手指長度是一定得,若手指離琴弦近一些的話,指甲就會深人到琴弦之間的縫隙中,因而接觸的面積就要大一些。反之,手指離琴弦遠一些的話,那么觸弦的面積自然就小一些,發(fā)出的聲音也就更加清脆。然而,凡事沒有絕對。因為每個人的手掌大小不一樣,手指長短、粗細不一樣,當然,指甲長短也不一樣,所以,手指與琴弦之間保持怎樣的距離最好還是要因人而異的。
1.3角度。這里所說的角度有兩個,一個是指甲和琴弦的角度,另一個是指甲和琴板的角度。在彈奏音律較快的曲目時,指甲和琴弦的最佳角度應該是九十度。也就是說用指甲的正、下偏峰處來撥弄琴弦,琵琶會發(fā)出清脆的聲音。在彈奏音律較為舒緩的曲目時,該角度最好是小于九十度的銳角。此刻,用指甲的下偏峰來撥弄琴弦,琵琶會發(fā)出柔和的聲音。但是,一旦指甲和琴弦的角度小于四十五度,那么指甲將會無法撥弄琴弦,即使勉強蹭過去,也只能發(fā)出粗硬的摩擦聲,根本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同樣的,指甲和琴板的角度,根據(jù)琵琶演奏原理,可以在四十五度與九十度之間變換。當角度越大時候,琵琶的聲音越發(fā)響亮與剛硬;當角度無限貼近四十五度的時候,琵琶的聲音就會更加輕柔。總而言之,演奏者可以通過琵琶輪指角度變換來演繹各種歌曲,其角度變化是否得當直接決定了所演繹歌曲的動聽與否。
1.4力度。琵琶演奏看似輕松,實則對手指力度的要求極高。在演奏琵琶之前,就要保持右手的框架結構不動:一是讓手先熟悉這個姿勢;二是讓手部力量集中,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在演奏過程當中力量能夠流暢運輸。其中,施力最大的就是手指,即大、中、小關節(jié)共同作用,只不過大關節(jié)因先天優(yōu)勢,比較粗壯、力量較大,因而是主要施力部位。此外,在彈奏琵琶時,大胳膊、小胳膊以及手腕一定要保持在一種輕松舒適的狀態(tài),這樣一來,整個胳膊的力量才能順利流轉,手指力量才能任意調節(jié)、可大可小。否則,胳膊過度的僵硬,會使手指的力度過大,進而影響琵琶的音色。在中速輪指中,以中關節(jié)為著力點,通過判斷食指的大關節(jié)和琴弦的關系來定位手指和琴弦的距離,讓大關節(jié)和琴弦保持在同一垂直水平面上。眾所周知,彈奏琵琶是通過手指指甲來實現(xiàn)的。這也就意味只有小關節(jié)需要發(fā)力,而其余的包括大關節(jié)在內(nèi)的部位只用保持隨意的狀態(tài)就可以了。再加上,中速輪指的速度比較之中,可以通過擴大手指圈圍來增大撥弦范圍,如此,琵琶的聲音彈性幅度也就變大了。與中速輪指不一樣,快速輪指在速度上的要求更高,要想保持琵琶聲音的高度清晰,手指就得放松,力度就得減輕。以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幅度為依據(jù)來調整手指用力程度,若虎口為丹鳳眼形狀,則證明用力適當,不需調整。
1.5重力。重力貫穿在琵琶演奏的所有環(huán)節(jié)中,是輪指技術的重點。雖然它是演奏家的一種內(nèi)在感受,從表面上看不出它的作用,但是確實是可以通過重力效應來改變琵琶音量大小。例如:在彈奏琵琶的時候,肩部稍微向前傾斜,在重力的作用下,指甲與琴弦之間的摩擦力會增大,此時,用同樣的力度來撥弄琴弦,琵琶就會發(fā)出較大的聲音。并且,隨著重力的不斷增加,音量也會逐漸變大。不僅如此,重力還可以減輕手指用力,緩解手指疲勞,讓手指的動作更加靈活,使得琵琶發(fā)音更加流暢,從而達到完美音色的效果。總而言之,在輪指中,重力因素不容忽視,應該合理利用,充分發(fā)揮,以此來完善琵琶的演奏過程,減輕難度,增加效果。
二、總結
輪指作為琵琶最難的指法之一,在每首琵琶曲目中都占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其音色魅力與演奏難度也是成正比的。要想游刃有余地掌握,除了正確的練習方式,還需要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掌握一手熟練的輪指,必定能使琵琶的音樂表現(xiàn)力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 劉石 . 琵琶輪指的動作法、訓練法與運用 [J].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10(04):89-90.
[2] 張帆 . 談琵琶演奏中的情感表現(xiàn)與音色變化 [J].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06(04):89-90.
[3] 藍瀾 . 淺談琵琶演奏中的情感表現(xiàn)與培養(yǎng) [J]. 大舞臺,2011,06(0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