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在2005年《公司法》的修訂中將股東代表訴訟制度正式引入,對股東代表訴訟的當事人、訴訟程序等方面進行了規定,并在司法實踐中開始運用。本文旨在以《公司法》第152條關于股東代表訴訟的立法規定為研究起點,以具體的法律適用為脈絡,結合中國股東代表訴訟的實際狀況不斷反思制度架構和運作程序結合。
【關鍵詞】:股東代表訴訟;前置程序;訴訟費用
一、股東代表訴訟制度概述
(一)股東代表訴訟的內涵
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又稱股東派生訴訟制度,是指當公司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而公司怠于訴訟時,符合法定要件的股東為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對侵害人提起訴訟,追究其法律責任的訴訟制度。股東代表訴訟兼具“派生性”和“代表性”。
股東代表訴訟制度起源于英美,經由長期的司法實踐和深入的理論研討,在實體規則和程序規則方面均得到發展和完善,并在鼓勵訴訟和限制濫訴、保障股東權益和尊重公司人格之間取得較好的平衡。大陸法系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也借鑒了這一制度,但在繼受時沒有注意整體框架的協調和操作規則的細化,因此在司法實踐中衍生出很多問題。我國修訂后的《公司法》第152條也規定了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并且在許多方面進行了改進,以使股東更容易提起派生訴訟、維護公司權益。盡管如此,我國《公司法》的規定依然過于原則化、概括化。
(二)我國股東代表訴訟的現狀
2005年《公司法》修改之前,小股東的權益保護在法律制度層面較為缺乏,市場環境的不成熟以及法律和司法實踐的不完善是產生現狀的重要原因。在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下,涉及到股東權益保護的只有《公司法》和《證券法》這兩部。前者主要體現在股東的權利和救濟措施及限制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權利的具體規定,而《證券法》保護股東則通過信息披露等要求得以實現。
在修訂后的《公司法》生效后,我國法院依法審理了一批股東代表訴訟案件,其中的若干典型案例給我們對這一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取得了不錯的法律和社會效果。然而,隨著這一制度的實際運行,法律與實務界逐漸注意到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缺陷,這些缺陷主要體現在有關訴訟的實體和程序性規定不夠明確具體,法院在事實和證據認定方面裁量權過大等方面秒,這些將會阻礙司法的公正高效運行,產生消極的社會效果。
二、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司法適用中的問題
我國新《公司法》于2005年正式施行后,在諸多方面帶來了可喜的變化。但是,也有部分可圈可點之處。新《公司法》施行后,我國法院受理的股東代表訴訟案件屈指可數,反倒是股份公司或有限公司的大股東、實際控制人侵犯公司利益,高管人員違法違規不盡職盡責的行為時常見諸報端。由此可見,我國股東代表訴訟雖然在制度上已經建立,但在實際適用中進行得并不成功。我認為,主要是在于《公司法》中設計的該項訴訟制度在某些具體規定方面存在一定問題,司法實踐中貫徹執行較難,其懲罰和威懾力無法起到應用的作用。
(一)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主體問題
根據我國《公司法》第152條的規定,我國股東代表訴訟的提起人可以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180日以上單獨或合計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東”,被告的范圍包括“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監事、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的他人”。相對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立法例,我國《公司法》對于原告、被告的要求是較為寬松的,原告股東不受“連續持股原則”的限制,不受“高額股份比例”的約束,不受“訴訟擔保規則”的影響。
1、股東代表訴訟的原告。股東代表訴訟的原告通常是指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股東。我國《公司法》對于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沒有設置任何限制性條件,對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要求其必須連續180日單獨或合計持有公司1%的股份。股東提起股東代表訴訟通常是為了維護公司利益,但也可能為了追求個人私益和個人目的,為了在鼓勵訴訟和防止濫訴之間取得平衡,各國公司立法通常都會設置一些限制性條件,以使提起訴訟的股東具有“代表性”和“正當性”。上述原告股東資格限制的條文表述得較為籠統,可以預見,在該項規定運行過程中必定會遇到許多無法準確適用的情況,需要進一步解釋法律條文。2、股東代表訴訟的被告。我國《公司法》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監事以及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的他人均可以成為股東代表訴訟的被告,也即采用英美的“自由模式”,只要行為人實施了侵害公司權益的行為就有可能成為股東代表訴訟的被告。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采“限制模式”,原則上將被告限制為董事,但隨著司法經驗的累積和學術研究的深入,被告的范圍也得到了擴大,監事、股東、發起人等人員也可以作為被訴對象,并且這種做法最終為立法認可。由此可見,我國對于股東訴訟被告立法的“自由模式”符合股東代表訴訟的理論構造和實踐需要,應值得肯定。
(二)股東代表訴訟程序問題
股東代表訴訟的前置程序,是指原告股東在向法院提起代表訴訟之前必須先向公司提出的請求的程序。根據我國《公司法》第152條的規定,股東必須以書面形式向公司提出請求,并表明請求訴訟的目的、被告的姓名和訴訟的原因等內容,在公司收到請求后拒絕提起訴訟或30日內未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情況下,股東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需要注意的是,只要公司在股東請求后拒絕起訴或30日內不予答復,不管其基于什么原因拒絕,股東均可以提起派生訴訟。
從法理角度來分析,我國《公司法》對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前置程序的規定有著不少可圈可點之處,法條中明確了在具體情況下股東應向誰提出請求,也規定了請求豁免的例外情況。該規定能夠有效地降低股東濫訴的可能性,給了公司充分利用自身治理結構解決矛盾和利益糾紛的空間,同時也足夠地考慮到了小股東的法益,但是該規定過于粗略和原則性,在實體和司法適用過程中存在缺陷。
(三)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訴訟費用問題
“股東提起代表訴訟是一種股東以個體身份參與公司管理的活動這種參與同樣是與利益相關而受利益驅動的”。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任何人在收益和成本面前都有著精準的考慮和計算。股東作為經濟主體,毫無疑問也是個“理性人”,要保持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穩定良好運行,就必須在對該制度的某些方面進行約束的同時給予相應的激勵。訴訟費用作為股東在訴訟過程中將承擔的主要成本它將起著重要的杠桿作用,其的分擔和補償問題無疑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
我國《公司法》的相關制度規定未涉及到代表訴訟的訴訟費用問題,使得股東代表訴訟這一比較特殊的訴訟制度沒有專門的法律規范可供適用在訴訟費用的繳納和分擔方面,目前只能依照普通民事訴訟程序的相關規定來執行。《訴訟費用交納辦法》規定了財產類案件的按比例分段收費規則。此外,原告股東的訴訟費用負擔與補償問題方面在我國的法律條文中未做明確規定,對訴訟費用擔保問題的制度性規定也沒有出臺。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的法律體系中,由于其經歷了較長的司法實踐和制度完善過程,其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在這些問題方面較我國規定更為詳盡和完備,有效地解決了股東特備是小股東因為代表訴訟費用較高無力或不愿意承擔而導致的“訴訟難”等問題。
參考文獻:
[1] 宣偉華.股東代表訴訟初探[J].法學,1999(6):36.
[2] 劉俊海.論股東代表訴訟提起權[A].王保樹.商事法論集·第1卷[C]
[3] 柯菊.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之代表訴訟[A].林詠榮.商事法論文集·上[C].五南圖書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