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研究思路,運用了政治地理學與經濟貿易地理學的相關經典理論,采用文獻檢索法、資料分析法、類比與比較方法,從馬漢海權論入手,通過多角度論證海權對中國的重要性,揭示了中國崛起之路不能忽略海權的這一重要事實。期望在世界觀上能使國人能對海權多一份關注,少一份漠視。并為中國進一步強化海上力量提供更有力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海洋的誘惑;海權;海貿;海運
引言
有一種觀點認為:建設國家強大的海上力量耗費巨大,尤其和平時期,沒有仗打,僅維護修理就花費很大,加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軍事技術、武器裝備要隨之不停地更換,國家財政不堪重負。這一觀點非常危險。[1]”為了防患于未然,文章從兩個角度充分論證了海權對中國的重要意義。首先,將其放在當今全球經濟政治時代背景這一大時空角度上論證了其必要性。而后又結合中國具體國情,中國的強國之路更需要強大的海權做保障。
一、強大的海權是當今時代國家生存之本
馬漢海權論戰略思想:海權包括兩部分海上力量,及用于控制海洋的軍事力量和用于利用海洋的非軍事力量,兩者相輔相成。海上力量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繁榮、安全至關重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海權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更是尤為重要。
1、海洋空前的誘惑,為自身帶來更多不安全因素。
(1)海洋日益成為了人們拓展生存空間的焦點。
雖然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但落后就要被挨打仍是勿庸質疑的事實。目前,全球國家的數量遠多于馬漢將軍那個時代的國家數量。相伴隨的是一個國家要發展面臨的競爭對手在增多,國家間的競爭強度在增強。在這樣的背景下,每個國家既要面臨趕超先進發達國家的壓力,又要面臨著被后起發展中國家趕超的危險。國家迫切需要更廣闊的空間,更豐富的資源為自身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地球上的陸地領域已被嚴格劃分,也再沒有什么新大陸等待著人們去發現。過去試圖侵占他人領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已被歷史證明是一種很荒謬的想法。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人們把目光紛紛投入到了海洋。與陸地相比,海洋目前還沒被嚴格劃分,不同國家劃分的標準亦有不同。海洋這片新的領域給人們帶來更多的誘惑與想法。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使自己的國家利益不被侵犯,海權與海上力量更顯得尤為重要。
(2)海洋成為人們索取資源的寶庫。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海洋的開發駕御能力在增強。海洋的使用價值已較過去較馬漢將軍那個時代大放大了好多倍。海水可以被淡化了,深海魚類也可被捕撈了,海洋大陸架上豐富的石油可以被開發了,海底錳結核可以被打撈了,可燃冰更是對人充滿了誘惑。海洋是一個資源寶庫的思想也日漸深入人心。人們對海洋的著迷絲毫不壓于當年殖民者當年尋找新大陸的熱情。為了獲取其使用價值,有的國家不惜絞盡腦汁,費盡心思。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面臨自己的海域被他人巧取為囊中之物的危險。增強國民的海洋意識,發展自己的海上力量,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正如鄭和所言:“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海,危險亦來自于海?!?/p>
二、中國在新的時代更需要強大的海上力量
1、來自于他國的壓力。
(1)嚴峻的南海地緣安全形勢損害了我國海洋權益。
南海是中國四個海區中最大的一個,總面積達350 萬平方公里,其中散布有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個群島。其中的南沙群島由于其顯要的戰略地位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引起了越南、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南海周邊國家的強烈興趣,進而挑起南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并發展成一個涉及“六國七方”,且有國際勢力插手的復雜問題。
南海地區沿岸水域的石油儲藏,已探明儲量大約為70 億桶。由于沿岸水域石油儲量豐富,石油勘探專家們紛紛猜測,南海島嶼一定蘊藏著巨大的石油資源,甚至稱南沙將成為未來“第二個波斯灣”。這種猜想引發了周邊國家對南海島嶼的主權爭奪。這一問題的解決,有賴于中國海上力量的增強。
(2)臺灣問題的妥善解決有賴于強大的海權。
中國的臺灣島,它位于第一島鏈的中間部位,具有特殊的軍事戰略價值。臺灣島西距中國大陸最近點為130 余公里,最遠點為200 多公里,其南部的高雄港和基隆港均為難得的天然良港。掌握了臺灣島,就能有效控制東海至南海間的咽喉要道,也有了通往“第二島鏈”內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遠洋的便捷之路。鑒于臺灣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重要地位,美國始終未徹底放棄間接或直接介入臺灣事務的企圖。除了上述因素外,在東海領域也存在明顯的爭端,他國對我國的部分海域與海島虎視耽耽。釣魚島的歸屬,沖之鳥島的界定,東海大陸架的劃定,都是懸而未解,令人棘手的問題。為了該問題的妥善解決,我國利益不受侵犯企業確需要強大的海上力量做保障。
2、歷史的教訓― 強化海上力量要趁早。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受重陸輕海的傳統思想影響,當時清政府一直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海權意識極為淡薄。致使中國一次又一次地喪失了向海洋發展的歷史機會。目前海上力量雖較歷史有了一定的進步,但那種認為“用之自守尚有余”低調作風著實要不得。只有用前瞻的眼光看問題,不失時機地強化海權,才是明,智之舉。
3、經濟發展的需要
(1)海運在經濟發展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需要強大的海權做保障。
中國90 %以上的外貿物資通過海運完成,海運是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戰略通道,是國家實現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重要支撐。我國的海運的通達性一旦遇到他國的影響或破壞,其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將是致命的打擊。特別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外向型經濟在我國的比重日益加大。故我國需要強大的海權保障海運的通達性。
(2)大批量的石油進口需要強大的海上力量做后盾。
中國的石油需求量越來越大,而中國石油的自身開發潛力已經不大,更多地依靠進口。據國際能源機構(IEA )分析, 2020 年中國石油需求將有80 %依賴進口。中國的石油進口目前80 %通過馬六甲海峽,而馬六甲海峽歷來就是一個多事之地,中國船只被劫的事件也屢有發生。盡管中國正在謹慎地破解這個困局。但由于具體操作的困難,各種方案仍僅處于構思階段,距離其正式投入使用仍有一定的距離。故目前,確需要有強大的海上力量為我國石油運輸保駕護航。就今后而言,海上力量對中國石油運輸仍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3)人口、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矛盾的緩和有賴于海洋空間的開發。
中國是全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對資源、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壓力。陸地資源的過量開發只會越來越少,為了經濟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從海洋中尋找新的資源。即使目前中國陸上資源似乎仍有可開發潛力,但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中國確實需要新的可開發空間,那只能是海洋。而一些國家早已對中國目前的部分海域垂涎已久,在這樣的情形,容不得有絲毫松懈。故強化海上力量勢在必行。
結論
中國強化海上力量,走海上強國之路。既是時代的需要,又是中國走強國之路必由選擇。中國崛起不能忽視海權,強化海權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倪樂雄.海權與中國的發展 [N].解放日報,2005 年4 月17 日.
[2]蘆田昭充.產業鏈全球化促海貿高增長[N].大公報訊2007 年1 月5 日
[3]高彬穎.中國的海疆與海權[M].2007 年4 月5 日
作者簡介:韓薇(1981—),女,山西陽泉人,單位: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鄉寧一中,山西師范大學城環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