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虛擬財產的性質分析
(一)虛擬財產的概念爭議
目前“虛擬財產”這一概念沒有明確定論,有人提出虛擬財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虛擬財產指“能夠為人所擁有和支配,并且具有一定價值的網絡虛擬物和其他財產性權利”。狹義的虛擬財產特指網絡游戲中具備現實交易價值的虛擬物,例如玩家從游戲商購買的虛擬裝備。[1]但從廣義和狹義的角度對虛擬財產進行分類而未在概念上進行分析,還不能稱之為下定義。
有人嘗試站在虛擬財產的影像性對虛擬財產的概念進行概括。他們認為虛擬財產是指屏幕上顯現的虛擬影像。這種對虛擬財產的認識停留在屏幕顯現的影像,只看到了表面的現象,沒有看到實質的根本。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屏幕上顯示的虛擬影像是虛擬財產的外在表現形式,不是虛擬財產的本質屬性。虛擬財產的本質是以“0—1”二進制的形式存在于游戲軟件中的電子數據,沒有電子數據的存在就不會產生虛擬影像。我們看事物應該從對事物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客觀的理性認識,正確區分虛擬財產的“表”與“里”。
(二)虛擬財產的概念辨析
虛擬財產的概念沒有明確的定義,因此便有了討論的必要。不同于以上觀點,本文認為虛擬財產的本質是虛擬影像存在所依托的由編程人員編輯的以“0—1”二進制形式存在的電子數據。
認識某一事物,首先要從其概念入手。虛擬財產中的“虛擬”(artificial或virtual)一詞是和“現實”相對的。現實世界中的物是現實存在的,即使是電子照片、紙質相冊等以影像的形式展現于人們的視覺圖像,其影像在現實世界中能找到相對應的實物。而虛擬財產所顯示的影像不同,虛擬財產所顯示的影像在現實世界中不存在,在現實世界中也沒有對應物。所以,應對虛擬財產的虛擬性作這樣的理解:現實世界中不存在所謂的“虛擬財產”,虛擬財產在現實世界中亦無法找到與之相對應的實物,所謂的“虛擬財產”只是編程人員事先編輯的數據,而映入視覺的影像是由數據運行后產生的對現實世界的模擬。對于“財產”一詞的理解則是通常意義上財產的含義,強調具有客觀經的濟價值,沒有超出一般人理解的范圍。“虛擬財產”的重點應著眼于“財產”,“虛擬”只起修飾作用,即虛擬財產本質屬性為“財產”,只是具有不同于傳統實體財產的虛擬性。如若虛擬財產有刑法保護的必要,其原因必定是虛擬財產具有財產性。需注意虛擬財產的虛擬性和財產性是并存的,不能因其虛擬性而否定財產性。由此,本文嘗試對虛擬財產作出如下定義:虛擬財產是具備客觀經濟價值的在現實世界中無實體對應物的由編程人員事先編輯的電子數據,其外在表現為電子數據按程序設定運行后經計算機終端處理最終顯現于屏幕上對現實世界進行模擬的虛擬影像。
二、虛擬財產的法律分析
法律財產說認為,刑法所保護的財產僅限于民法上合法的所有物、占有物或基于正當法律關系(債權、債務關系)具有的財產性利益。[2]即民法不保護的利益不能成為刑法保護的對象。這種觀點的優點在于看到了民法是社會的基礎法,刑法建立在民法的基礎上,是民法的補充法。其局限性在于刑法的保護對象不能超出民法的范圍,忽視了刑法獨立的地位,夸大了民法的作用。民法和刑法存在著交叉的領域,有聯系又有區別,以財產權利憑證為例,在民法中一般被認為是債權憑證,與債權對應,而刑法中可將某些權利憑證納入財產的范圍進行保護,而財產一般對應物權。如此同一事物在民法保護中對應債權而在刑法保護中對應物權,存在屬性上的沖突。[3]再如,民法中的物分為動產和不動產,而刑法中的財物一般指動產。由此可見民刑調整的對象和其屬性并不完全一致。其實民法、刑法各有其理論基礎和任務,刑法無需固步自封于民法的理論限制其自身理論的獨立發展,民法的相關理論只是刑法的理論基礎,只要刑法理論符合法理,符合社會的需求,符合人們的一般觀念就可以不限于民法的范圍,發展其自身獨立的理論。若按法律財產說的觀點,搶劫詐騙者所騙取的財產之行為不成立搶劫罪,反而不能有效地保護財產秩序。故此學說不可取。
侵害虛擬財產的情形
1.盜竊虛擬財產
盜竊虛擬財產通常表現為行為人通過網絡技術手段非法侵入網絡計算機信息系統惡意破壞玩家數據,將玩家虛擬財產竊取到自己賬戶內。案例,甲花費兩年時間辛苦獲得的虛擬財產在一夜之間不翼而飛,經查系乙對甲的玩家數據進行修改,將甲之虛擬裝備偷偷過渡到自己賬戶內。當然,現實中盜竊虛擬財產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線上竊取,也有線下偷看偷聽游戲賬號和密碼進行竊取的情形。
2.詐騙虛擬財產
現實中存在大量線上線下謊稱購買虛擬財產,待玩家交付虛擬財產后卻不付款的案例。丙對丁謊稱欲以高價購買丁游戲賬號內的逍遙飛劍,丁信以為真便將逍遙飛劍當場發送至丙的玩家賬戶,丙從此杳無音信。這與現實中財產詐騙的實質相同,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目的,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使對方陷入錯誤認識并基于錯誤認識處分財產,造成被害人的財產損失,行為人取得財物,只不過行為方式需要借助網絡進行交談或交付虛擬財產。
3.搶劫虛擬財產
虛擬財產已成為現實世界中盜竊、詐騙、搶劫的對象。搶劫虛擬財產的案件也不再是“新”聞。 現實中存在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足以使玩家不能反抗的方式強行獲得玩家賬號和密碼進而取得虛擬財產的案件。
三、構建我國虛擬財產保護制度
1.完善對虛擬財產的法律保護
刑法上,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將虛擬財產納入刑法第九十二條之財產范圍,明確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必要時以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加以規定。定罪時將侵犯虛擬財產的行為按照傳統財產犯罪定罪處罰,同時應注意數額的認定。
2.增強游戲商防控與監管責任
首先,游戲商在設置游戲程序時應增強程序的嚴密性,提高技術防控力度,增大破解難度。其次,注冊賬戶時要求玩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以便發生侵財案件可根據數據記錄及時排查,識別受害人和加害人的身份及損失情況。對受害人,游戲商可根據后臺數據記錄判斷其損失情況并予以補回。對于加害人,游戲商可對其采取限制措施,例如一定時間內予以封號或限制游戲權限等。最后,當發生第三人惡意侵害玩家虛擬財產時,游戲商完全可以先將玩家丟失的虛擬財產補回,事后追蹤惡意第三人的賬號進行追償。
3.規范交易行為并引入追蹤機制
規范交易行為,所有的交易都要經過銀行支付,實行實名匯款,這需要游戲商和銀行聯手。如此當發生侵害虛擬財產案件時可以及時查找負責人追究責任。此項建議可最大限度保障玩家的財產安全和利益,但需游戲商和銀行做出較大努力。
4.玩家自身提高警惕意識
玩家自身也應增強防備手段,提高警覺意識。首先應配合游戲商自覺提供個人真實身份信息以便后期舉證證明自身身份。其次,增強賬號密碼等級,設定防衛系數較高的密碼。最后,日常生活中應提高警覺意識,不大肆炫耀所有虛擬財產,涉及賬號密碼和虛擬財產交易時需提高警覺性,謹慎作出判斷。
注釋:
[1]參見李遐楨:《論盜竊虛擬財產的定性》,《河北法學》2012年第11期,第30頁。
[2]參見[日]大谷實:《刑法各論》,黎宏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37頁。
[3]參見張明楷:《法益初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600頁,轉自董玉庭:《論刑法中財物概念之解釋——以詐騙罪為視角》,《當代法學》2012年第6期,第53頁。
作者簡介:焦健,煙臺大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