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美刑法中的犯罪故意理論從不成文化逐漸過渡到立法化,將英美刑法中的犯罪故意的立場容納到幾種學說有失客觀性,因此,分析英美刑法原則性與靈活性的處理原則,對我國刑法犯罪故意理論辯證地吸收和借鑒其合理的成分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故意;明知;英美刑法
一、什么是故意
犯罪意圖一詞起源于拉丁文“mens rea”。早期的英國法律傾向于嚴格責任,并不去考慮行為人的內心狀態,所以,“凡是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都要受到神的嚴厲懲罰”。[1]
對于故意的范圍的理解有這幾種分類值得探討:
1、結果目的說:也稱為結果希望說,如果行為人造成的結果為其內心所追求,并且這種結果的發生具有現實的基礎,并非出于不切實際的行為。那么行為人對結果持有的心態則是故意。例如A欲殺B,舉槍射擊,擊中B的頭部,致其死亡。A既具有射殺B的心理追求,又具有射殺B的現實基礎,所以,A對B的死亡具有故意。[2]
2、結果必然性說:行為人明知其所實施的行為會帶來必定的后果,故意實施該行為,行為人對此具有故意。結果必然性學說要求事實發生的概率是絕對的,總之行為是百分之百要引起結果的。行為人故意將兩個月大的嬰兒丟棄在人跡罕至的山洞里,嬰兒死亡。
3、結果準必然性說:行為人故意實施了行為,該行為在事實上,實際上或者實質上會發生后果,行為人即對此承擔故意的責任。
4、結果可能性說:只要行為人故意實施的行為可能或者大概會引起結果的發生,行為人即對此承擔故意。例如,行為人由于生氣,將三個月大的嬰兒猛地放在了堅硬的物體上,導致嬰兒身體受到嚴重傷害死亡。行為人雖然辯稱自己的行為不足以使嬰兒致死,但是根據結果可能說,行為人的行為的確是存在著致死的可能性,所以,能夠認為對于死亡具有故意。
結果必然性和結果蓋然性說比較相近,這是對于行為人要求預見的程度不同,前者的程度明顯要高于后者。應當怎樣判斷,按照理性人的標準,還是行為人當時的標準。
二、英美刑法中對于判例的故意學說與我國故意的比較
在制定法的規范之下,意識與行為,行為與結果,意識與結果,另外還有理性人的選擇,當時當地當事人的選擇,一般第三人的選擇,這些因素統統考慮在內,更加細化,甚至是在具體的情況之下需要轉變原有的思維,但是剝離出特定情況下的行為人的犯罪意圖似乎是有悖常理,所以故意已經不能單單是一個純粹的心理狀態了,那種單純地僅指行為人在直接有意的范圍內希望結果發生的一般情況不再是可能的標準。尤其是在制定刑法的規范之下,各種情況層出不窮,特殊情況不斷涌現。A想殺死B,并且用刀捅向其身體,B死亡。這是典型的故意。但是在英國法院審判的Smith一案中,Smith駕駛一輛裝有盜竊贓物的車輛,一名警察命令他下車。Smith非常緊張,在警察還在車上的情況下,他加速逃跑,以大概時速60公里的速度行駛,警察摔下來,被迎面駛來的車輛軋死。此案件,是否有故意,怎樣理解故意?Smith是否對警察的死亡具有故意?更典型的是Peter對Pumpkin開槍,但是子彈卻打死了Lucretia;Peter對Pumpkin開槍,但是卻沒有想過要將其打死。Tome深夜縱火想要燒毀Jim的房屋,但是卻燒死了正在熟睡的Jim一家人。這些情形之下,是否可以認為行為人具有殺人的故意?
對于故意的定義和理解,英國刑法界在總結其判例的的基礎上得出了以下六種觀點:
1、純粹故意論:彼得墨菲爾德提到的關于普通法傳統的推測。他指出。行為人在對結果的預見上是肯定知曉的,但是卻對這種結果不希求,持否定態度,[3]這并非是故意。
2、間接故意論:史密斯教授等贊成這種看法,在故意的核心范圍之外,存在著另外這一種狀態,只要是行為人能夠預見到結果(這種結果并不是特定故意的結果)肯定會發生,那么對此就是故意,實施了行為,就相當于故意造成了此種結果。
3、一攬子故意論:塞姆斯特教授認為,在核心故意之外存在的故意應該是這樣:對于其核心故意之外所造成的后果,要進行一攬子的評價,那些后果的發生要統一到一起考慮,
4、道德排除空間論:諾里教授推崇這種觀點,該觀點認為,故意是作為一種目的,應當由陪審團發揮自由裁量權,裁量的內容就是確定行為人是否到達了足以邪惡的程度,這種不確定性的賦予,本身就意味著一種道德的譴責,從而本能的得出結論。五、英國Hyam案的觀點,主要由當時判案的法官所支持,該案件大體內容是Hyam來到Booth居住處,將報紙從信箱塞入并倒入汽油,然后放火,Booth并沒有受到傷害,但是她的兩個孩子窒息而死。法官們針對判決得出的一致結論是,如果被告人預見到一個結果是很有可能發生的,這種危害是高度蓋然性的,那么就可以認定行為人具有故意。
5、英國Smith案的觀點:如上文提到的案件大概,做出判決的法官們認為故意要從客觀方面進行判斷,一個理性人的思維可以預見到的結果,并且結果是高度蓋然發生,那么就可以認定行為人具有故意。
三、現代英美對于故意的態度
我們可以看出,對于到底什么是故意的問題,至今英美刑法也沒有統一的權威的標準,相反,前面六種觀點是伴隨著英國各種判例并隨著判例的修正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后兩種觀點因為是較早之前的案例,所以已經不再具有適用性。關于英美刑法中近期的判例適用應當是1999年的Woollin一案。[4]
Wollin大發脾氣,將三個月大的嬰兒扔在了堅硬物體的表面上,致使嬰兒頭顱破裂而死亡。最終的審判結果是,Woollin為非預謀殺人罪,否定了故意。在這個案件中,法官認為,Woollin并沒有確信到自己的行為會造成嬰兒的死亡,所以無權推導出必要的故意以下兩方面會發揮重要作用:被告人的自愿行為導致結果的蓋然性有多大;他是否預見到該結果。Woolin代表了現在的法律,以謀殺罪為例,在大多數案件中,法官只需要簡單告知陪審團從通常意義上理解故意,即如果殺死或對其造成嚴重身體傷害是被告人的目標和目的,那么它對該結果持有故意。如果案件中,被告人具有其他一些目的,但是作為被告人行為的結果,死亡和嚴重身體傷害是非常可能發生的話,法官應當請陪審團考慮兩個問題:一是死亡和嚴重身體傷害是否是被告人行為事實肯定發生的結果;二是被告人是否理解了其行為事實上肯定發生死亡和嚴重身體傷害的結果。只有對這兩個問題都作出肯定回答,陪審團才有權從中發現故意。[5]
總之,在英美現行的刑法體系中,法官們都極力避免為故意下定義,他們所要做的只是將故意的裁判交于陪審團而不需要做出特別的說明,由陪審團根據一般共識去認定行為人是否具有故意,他們判斷的標準就是根據簡單地在通常意義上使用的該項詞語的含義。而陪審團通過此種形式認定只存在于一般的案件之中,在特殊案件之中,法官只需要向陪審團說明兩個問題即可:1、死亡或者身體傷害是否為行為人行為結果。2、行為人行為時,是否預見到了會發生這樣的后果。總覽英美刑法的歷史尤其是英國刑法,可以看到,所有的案件都是在這連個問題上展開討論,在判例法的體系下,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結論,中間經過很多法官的解釋和修正,即使對于同一個解釋在特定的案件中也會有不一樣的結論。
注釋:
[1]王雨田:英國刑法犯意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第一版,第2頁。
[2] 趙秉志:英美刑法,科學出版社第二版,第56頁。
[3]喬納森赫林:刑法,法律出版社第三版,第64頁。
[4]王雨田:英國刑法犯意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第一版,第107頁。
[5]王雨田:英國刑法犯意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第一版,第104頁。
作者簡介:鹿昌亞,煙臺大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