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的行為越來普遍,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與社會秩序都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刑法修正案(八)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的行為正式定罪,納入到刑法的規制中。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的行為納入到刑法規制中,用刑法規制用工方的行為,嚴厲打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的行為,能夠有效的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缺陷;完善
一、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缺陷
(一)司法實踐中認定本罪困難比較多
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是以轉移資產、逃匿等方式逃避支付勞動報酬或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報酬,數額較大,經有關部門責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處或單處罰金。司法實踐中界定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是相對較困難的。而本罪中的“數額較大”界定的標準與范圍不統一,就會導致司法實踐中在判定是否構成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時,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又因為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也會給執法部門帶來困擾。
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界定,有些企業會在實踐中想出各種方法將自己裝扮成為沒有能力支付。特別是一些小的私營主,抽逃資金,隱匿財產,給執法部門帶來很大地調查難度。在司法認定企業、單位或個人是否構成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時往往存在標準不一、概念模糊的情形。在判斷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本罪時,首先要符合本罪的犯罪構成。構成此罪必不可少的條件是需要行為人有能力支付卻拒不支付。怎么界定數額較大,在判斷行為人是否有能力支付時,由誰去界定,怎樣界定,是由企業承擔舉證責任還是勞動者承擔舉證責任。本罪的主觀方面是故意,那么怎樣界定行為人的主觀方面是否是故意,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情況,同時還要把意外事件、不可抗力的因素考慮進去。
(二)法定從寬情節在認定上有問題
《刑法修正案(八)》第41條第3款規定有前兩款行為,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在提起公訴前支付勞動報酬,并依法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可以減輕或免除處罰。對于尚未造成嚴重后果司法認定怎樣認定,標準與尺度應該怎樣判斷。在界定從寬情節時怎樣避免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都是存在的問題。在哪種情況下為可以減輕或免除處罰,法律也沒有明確的規定,這都需要相關解釋的出臺。
二、對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完善
(一)對本罪進行具體的界定
對于用工方轉移財產、逃匿的行為應該全面分析,筆者認為有關行政部門應該設置專門的部門,強制用工方在投資前預留一部分資金,以便保證投資方能支付給勞動者工資。如果用工方不交納,可對其罰款或吊銷營業執照。而對于行為人有能力支付而拒不支付的,對有能力支付的界定,不僅要查清用工方的固定資產,還要查清個人的日常消費情況以及日常的營業情況。在舉證責任的分配上,筆者認為應該是用工方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自己是否具備支付能力。同時法院,還要結合工商稅務機關的檢查報告,用工方的綜合表現來界定行為人是否具備支付能力。對數額較大的界定因為各地區各行業的情況不同,可以聽取工會組織勞動者的意見,根據具體的情況制定地方法規,來界定報酬的數額。對于用工方主觀故意的認定,筆者認為當勞動者向用工方索要報酬,或者從行政部門下達支付令的期限內,根據用工方的日常表現,在此期限內用工方沒有支付并沒有合理的理由,就可以認定為主觀上是故意。
(二)嚴格認定本罪中的法定從寬情節
從本罪的法定從寬情節看,如何認定造成嚴重后果是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法定從寬情節的關鍵。嚴格認定法定從寬情節既是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也是在打擊犯罪的同時給犯罪者改過自新的機會。如果不能夠嚴格認定法定從寬情節,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會受到損害。在認定是否造成嚴重后果時,要綜合分析犯罪者的客觀危害與主觀惡性。實踐中常見的一種情況,因為用工方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的行為,導致勞動者沖擊政府部門,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產生惡劣的影響,造成公私財產受到損害,這同樣屬于造成嚴重的后果。所以在認定犯罪主體是否具備法定從寬情節時,要考慮對于不同的對象所遭受的損害。法院要綜合考慮由于行為人的犯罪行為,對社會秩序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應該聽取人民群眾,政府部門,工會的意見來綜合認定。
結語
勞動者提供勞務,用工方支付勞動報酬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用工方對利益的過度追求,對用工方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的行為的打擊力度過輕、關注度不夠與過于放縱,導致用工方的行為越來越肆無忌憚,造成一系列惡劣的后果。受害的還是弱體即廣大勞動者。刑法之所以將其入罪,由于其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必須要用刑法來加以規制,用刑罰的威懾力來預防犯罪的發生,從而達到一般預防與根本預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旋:《刑法中的社會相當性理論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頁。
[2]張建:《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之我見》,載于《法制論叢》2011年第4期。
[3]孟傳香:《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法律適用問題研究》,載于《法學論壇》2011年第2期。
[4]謝天長:《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法律適用問題探討》,載于《中國刑事法法制》2011年第11期。
作者簡介:王琮喻,女,河南蘭考人,貴州民族大學刑法學研究生。